顯微手術
復雜顱內動靜脈畸形的顯微手術18例臨床淺析
作者:朱玉輻 虞正權 李中林 劉勇 陳晨 苗發安【摘要】 目的 總結分析功能區、深部復雜動靜脈畸形的顯微手術療效。方法 回顧4年來收治的18例功能區及深部動靜脈畸形患者,根據MR、CTA、DSA等影像資料設計手術方案,進行顯微手術治療。結果 18例腦動靜脈畸形患者,畸形血管團全切除14例,選擇性夾閉主要供血動脈4例。無手術引發的神經功能缺失。結論 功能區和深部復雜動靜脈畸形通過MR、CTA、DSA等影像資料設計手術方案,細致完成顯微手術,能夠獲得滿意的療效。 【關鍵詞】 顱內動靜脈畸形;顯微外科;腦功能區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micrurgy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plicated 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in brain functional region and/or profound parts.Methods 18 cases with complicated intracranial arteriove
關于經蝶竇入路顯微手術切除垂體腺瘤
: 作者:梁成 鄭晶 劉保華 張建永 陸海 蔡旺【摘要】 目的 介紹經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的顯微手術技術以及并發癥的處理。方法 對28例垂體腺瘤患者的手術入路、術中操作、并發癥的處理進行臨床分析。對22例患者進行3~12個月的隨訪。結果 23例(82.1%)患者垂體腺瘤獲全切,5例(17.9%)次全切除,無死亡和病殘發生。結論 經蝶竇入路創傷輕,手術時間短、安全,并發癥少等優點。適用于絕大多數垂體腺瘤患者,但必須掌握相關的解剖關系和手術技巧。【關鍵詞】 經蝶竇入路;垂體腺瘤;顯微手術垂體腺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人群發生率一般為1/10萬,約占顱內腫瘤的10%。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垂體腺瘤有了更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提高了診斷和治療水平。我科從2002年—2007年初經蝶竇入路顯微鏡下切除垂體腺瘤共28例,現報告如下。1 資料和方法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齡15~70歲,平均37歲。病程1個月~10年。手術均為首次經蝶竇入路。臨床表現:頭痛20例,視力減退、視野缺損16例,閉經
關于神經電生理監測在聽神經瘤顯微手術中對面聽神經保留的意義
【關鍵詞】 電生理學神經瘤【Abstract】 AIM: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kills of facial and auditory nerve reservation in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 METHODS: Accompanied with nerve monitoring, 120 patients harboring acoustic neuroma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by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transmeatus approach for reserving facial and auditory nerve. Postoperative facial and auditory nerve function were evaluated. Postoperative following up was from 0.5 to 5 years. RESULTS: Total tumors resection was achie
關于眼球穿通傷顯微手術56例
【關鍵詞】 ,眼球穿通傷【關鍵詞】 眼球穿通傷;顯微鏡,手術1臨床資料2001/2003年住院眼球穿通傷56(男38,女18)例,均為單眼,年齡3~50歲. 致傷原因有剪刀、鐵絲、樹枝、玻璃、鞭炮、自制弓箭等. 學齡前兒童24例,學生12例,成人20例. 均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清創縫合處理. 傷口縫合采用80或100的鏟針縫合線,針距2~3 mm,距創緣1 mm處進針,深度為1/2~2/3角鞏膜厚度.根據傷口類型采用不同的術式,傷口齊的無組織缺損者采用連續縫合術,術中對虹膜脫出的處理原則,盡量沖洗干凈,用虹膜平復器和虹膜鑷子于原位整復后,再予以還納,不剪除.對8例前囊膜破碎的,術中用沖洗針頭于原傷口一次性吸出,前房內注入透明質酸鈉,維持前房,術畢,將其吸出,術后觀察,無明顯的并發癥及皮質殘留. 對異物嵌頓及前房的異物,自原位傷口取出,術中為維持前房,保持眼內組織,前房內注入粘彈劑,術畢用生理鹽水或BSS液沖洗干凈并吸出. 對傷及鞏膜、傷口長損傷嚴重的,采取了先關閉傷口再仔細縫合,效果良好. 對6例合并外傷白內障不能手術者,術后4~ 5 wk
關于經蝶顯微手術治療鞍上擴展型垂體腺瘤的麻醉
作者:王 強陳紹洋寧曉文熊利澤胡文能胡 勝曾祥龍【關鍵詞】 垂體腺瘤 關鍵詞: 垂體腺瘤;顯微外科手術;腦氧平衡 摘 要:目的 探討鞍上擴展型垂體腺瘤(PASE)經蝶顯微手術麻醉的特殊性以及術中蛛網膜下腔注水后顱內壓(ICP)增高對循環和腦氧供需平衡的影響. 方法 回顧性總結198例PASE患者經蝶入路行腫瘤切除術的麻醉程序.術中持續靜脈滴注20mg?L-1 的普魯卡因1.0mg?kg-1 ?min-1 或間斷輔以5~10mL?L-1 異氟醚吸入維持麻醉,通過腰蛛網膜下腔予置一導管注射生理鹽水,增高ICP使鞍上瘤體進入手術野以利切除,并監測了15例患者注水前后循環和腦氧供需平衡的變化. 結果 麻醉過程平穩,術后179例(90.1%)在15min內清醒拔管,無嚴重麻醉并發癥.術中向蛛網膜下腔注射生理鹽水(平均44mL),雖然引起ICP明顯升高、CPP顯著降低,但心率、平均動脈壓和反映腦氧供需平衡的各參數均未變化. 結論 PASE經蝶入路顯微手術全麻期間,在ICP監測下經腰蛛網膜下腔注生理鹽水(35~70mL)尚能維持循環穩定和腦氧供需平衡. Keywords:pi
大腦鐮旁腦膜瘤顯微手術切除26例淺析
作者:陳文新,王哲勛,宋歌,劉永建,張亞飛,黃秀武,王航【關鍵詞】 大腦鐮旁;腦膜瘤;顯微手術0 引言腦膜瘤為最常見的顱內良性腫瘤,大腦鐮旁腦膜瘤發病率占腦膜瘤的11%,居腦膜瘤發病率的第3位[1]. 由于其位置特殊,給手術治療帶來一定困難.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顯微外科手術切除腦膜瘤已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1 對象和方法1.1 對象199908/200608我科采用顯微手術方法切除大腦鐮旁腦膜瘤26(男11,女15)例,年齡31~69(平均42.6)歲,病程3~72(平均26)mo. 全部病例均有顱內壓增高表現,首發癥狀為頭痛16例,肢體功能障礙4例,癲癇6例,視力下降3例. 26例均行CT平掃,其中23例腫瘤表現為基底位于大腦鐮上稍高密度圓形或類圓形腫塊,邊緣清晰,CT增強掃描表現為明顯均質強化,周圍有不同程度水腫,側腦室受壓、變形或移位9例. 有點狀或不規則鈣化灶3例. MRI檢查23例,T1像呈稍低或等信號,T2像呈等或稍高信號,部分為混雜信號,邊界清楚,靜脈注射GdDT
關于顯微手術切除幕上膠質細胞瘤80例
【關鍵詞】 顱內腫瘤;膠質瘤;顯微手術【關鍵詞】 顱內腫瘤;膠質瘤;顯微手術0引言顱內腫瘤以膠質瘤最為常見, 約占35.26%~60.96%[1]. 膠質瘤呈浸潤性生長,多數位于或鄰近腦重要功能區.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如何徹底切除腫瘤,盡量減輕手術損傷、保留腦功能,是對神經外科醫生的一個挑戰.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可明顯提高切除率,并為后續的綜合治療創造條件[2-3]. 200404/200605我們共收治幕上膠質瘤80例,效果良好,報道如下.1對象和方法1.1對象本組80(男54,女26)例,男女比為2.07∶1,年齡8~75(平均41. 5)歲. 其多見于29~47歲,約占51. 5%. 病程9 d~2.5 a,平均6 mo. 頭痛68例,伴惡心、嘔吐52例,癲癇發作26例,反應遲鈍、生活懶散、記憶力減退等精神癥狀18例,不完全偏癱13例. CT平掃顯示低密度病灶36例,等密度病灶21例,混雜密度病灶16例,高密度病灶7例;有不同程度強化56例,無強化24例. MRI檢查: T1加權像腫瘤呈低
關于鎖孔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摘要】高血壓腦出血是目前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由于過去受到醫療條件的限制,死亡率很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方法已逐漸進入成熟期,鎖孔顯微手術等臨床方法使得高血壓腦出血的死亡率降低下至25%。本文將對鎖孔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法與臨床療效做一綜述,現報道如下。【關鍵詞】高血壓 腦出血 鎖孔顯微手術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病最常見的并發癥,近年來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外科治療與內科保守治療相比較,效果顯著。特別是近幾年來顯微外科手術的迅速發展, 顯微和影像技術的逐漸提高,加上顯微儀器的改進,使神經外科手術已逐步向鎖孔顯微手術邁進[1,2]。臨床常見的鎖孔手術,具有骨瓣開顱手術視野清晰,止血及清除血腫徹底的優點,且該手術時間短,術后創傷小,微鏡下視野清晰,大大減弱了對腦組織的侵襲,減輕了對腦體內部重要結構的損傷。術后水腫程度輕,患者恢復快,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有效手術方法[3]。一 手術適應癥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適應癥的確定,要綜合考慮以下幾點因素。①出血位置的影響因素:手術適用于出血部位殼核、皮質下
關于白內障顯微手術器械清洗、消毒與維護
: 【摘要】白內障顯微手術是內眼手術,操作精細,對手術器械的要求較高,如器械性能及消毒效果不好,會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和醫院的醫療安全及質量。認真細致做好白內障顯微手術器械的清洗、消毒與維護工作,以有效的保證器械的滅菌質量,保證手術的效果和醫院的醫療安全及質量;減少器械的損耗、延長器械的使用壽命,降低醫療成本。【關鍵詞】白內障 顯微手術器械 清洗 消毒 維護隨著我國福利復明工程的開展,白內障手術越來越多。除具備精巧的顯微手術操作技術外,為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白內障顯微手術器械的清潔、消毒、保養也顯得尤為重要。[1]如何有效的保證器械的滅菌質量和降低器械的損耗、延長器械的使用壽命,筆者做為消毒供應中心的護理人員認為要做好白內障顯微手術器械的清洗、檢查、包裝、與消毒這幾個環節的工作。1清洗清洗徹底是保證消毒或滅菌成功的關鍵。眼科手術用的顯微器械精密度高、結構復雜、對使用、清潔、滅菌過程中的保護要求極高,用后的清洗難度較大,給器械的消毒滅菌帶來一定的困難。[2]回收回來的白內障顯微手術器械應放入專用容器中清洗,避免與普通器械混放。此
關于基層醫院開展顯微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經驗
【摘要】 目的 總結基層醫院開展顱內動脈瘤顯微外科手術的經驗。方法 回顧分析了近3年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和慢性硬膜下積液病人側裂及鞍區的顯微解剖資料及顱內動脈瘤治療的資料。結果 通過鞍區及側裂顯微手術實踐,基本掌握了鞍區解剖知識和側裂分離技術。39例顱內動脈瘤病人中,25例恢復正常工作,9例輕殘,2例重殘需人照料,術后死亡3例(占7.6%)。術后腦積水4例。結論 熟悉鞍區顯微解剖知識和側裂分離技術對于基層醫院開展顱內動脈瘤顯微外科手術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 顱內動脈瘤 顯微外科手術 治療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doing microsurgery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at primary level hospitals.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 and microanatomy in Sella region and sylvian fissures i
關于上矢狀竇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
作者:王曉東 金孝東 丁漣沭 卜向飛 卞愛苗【摘要】目的 探討上矢狀竇旁腦膜瘤的手術方法和技巧,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34例矢狀竇旁腦膜瘤的臨床表現、診斷方式和顯微手術方法。結果 按照Simpson切除分級標準: I級切除11例(32.3%);Ⅱ級切除19例(55.9%);Ⅲ級切除4例(11.8%)。無手術死亡,隨訪1~36個月,僅有l例術后2年復發再次手術切除后并放射治療。結論 上矢狀竇旁腦膜瘤的手術治療應力爭達到Simpson I級切除,徹底的腫瘤切除、良好的血管保護是提高矢狀竇旁腦膜瘤手術全切率與手術療效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上矢狀竇 腦膜瘤 顯微手術 上矢狀竇旁腦膜瘤因侵犯上矢狀竇,術中易損傷矢狀竇、橋靜脈出血多,且腫瘤經常侵入上矢狀竇全切困難,術后容易復發,治療比較棘手。我院自2001.1-2010.12年收治的34例矢狀竇旁腦膜瘤,現就手術方法、效果及并發癥等問題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男16例,女18例;年齡18一68歲,平均年齡41.2歲。病程4月-8年。 1.2臨床表現 頭痛23例,嘔吐18例,運動或感覺
23例腦膜瘤侵襲上矢狀竇顯微手術治療淺析
【摘要】目的 學習并掌握腦膜瘤侵襲上失狀竇顯微手術的方法要領。方法 通過我醫院收治的侵犯上矢狀竇腦膜瘤患者23例,進行顯微鏡下的手術。結果 其中Ⅰ型11例,術后1例輕度偏癱,其余恢復均好;Ⅱ型7例,其中6例行上矢狀竇破口縫合,1例使用動脈瘤夾夾閉破口,術后2例發生上矢狀竇血栓形成,靜脈溶栓治療后再通,恢復均可,生活能自理;Ⅲ型5例,均行上矢狀竇縫合修補,術后1例輕度神經功能缺失。結論 通過23例腦膜瘤侵襲上矢狀竇顯微手術治療分析。總結上矢狀竇的應用解剖特點和術后要注意的問題。合理選擇手術方案,保護好回流靜脈,提高顯微手術治療效果更好的為患者治療,保障術后患者的生活正常。【關鍵詞】腦膜瘤 侵犯上矢狀竇 顯微手術矢狀竇旁腦膜瘤常侵犯上矢狀竇,是否完全切除竇內的腫瘤組織直接關系著腫瘤復發問題。術中如何妥善處理矢狀竇,關系到手術療效。我院自2008年4月~2011年3月應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侵犯上矢狀竇的腦膜瘤23例,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分析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本組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齡
研討顯微手術治療大腦中動脈瘤
【摘要】目的 是探討顯微手術治療大腦中動脈瘤的臨床治療。方法 回顧性分析34例顯微手術治療大腦中動脈瘤的臨床資料。結果 所有病例均實行顯微外科手術,其中行動脈瘤夾閉25例,夾閉加包裹7例,動脈瘤包裹2例。術后嚴重血管痙攣9例,重殘8例,死亡2例。結論 充分的術前評估、準備和合適的手術入路選擇是顯微外科手術成功治療大腦中動脈瘤的基礎和保證。【關鍵詞】顯微手術 大腦中動脈瘤大腦中動脈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是常見的顱內動脈瘤,約占顱內動脈瘤總數的20%,部分MCAA,特別是寬頸及伴有顱內血腫的MCAA不適合血管內介入治療,因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仍是MCAA重要的治療手段。由于MCAA破裂后容易形成顱內血腫,是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域缺乏側支循環,所以MCAA較其他部位動脈瘤治療預后要差。我院2006—2010年共完成MCAA顯微手術34例。總結如下:一 對象與方法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06—2010年經顯微手術治療的34例,共40枚動脈瘤,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
微創顯微手術切除脊膜瘤78例臨床分析
【摘要】 目的:總結脊膜瘤的顯微手術技巧。方法:回顧性分析經病理證實的78例脊膜瘤的顯微手術經驗。結果:顯微鏡下全切69例,大部分切除9例(其中3例為啞鈴形腫瘤)。出院時痊愈42例,好轉18例,無變化15例,惡化3例。結論:采用正確的手術入路、手術步驟和顯微手術技巧是全切除脊膜瘤的關鍵。【關鍵詞】 脊髓壓迫癥;脊膜瘤;顯微外科手術脊膜瘤是椎管內良性腫瘤,全切除后預后良好。但對脊髓腹側、基底扁平、伴廣泛鈣化、廣泛侵犯周圍結構、已侵入脊髓軟脊膜及生長至椎管外甚至胸腔的脊膜瘤,手術全切除難度增大,并發癥多。現將我院神經外科2005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78例脊膜瘤的手術治療經驗總結報告如下。1 資料和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78例,占同期椎管腫瘤303例的25.7%。男33例,女45例,男女比例為1:2. 25。發病年齡27—66歲,平均46.5歲。病程1個月—5年。癥狀:局部疼痛和根痛51例,運動障礙15例,感覺障礙78例,兩便障礙18例,肌肉萎縮18例,強迫體位9例。其中6例C2—4腫瘤患者訴四肢麻木。7
早期開顱顯微手術治療高原高血壓腦出血42例臨床分析
作者:于春泳,薛洪利,彭順舟,胥全宏,彭賢林,蔡志中,魏學忠【摘要】 目的 探討高原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救治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高原(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高血壓腦出血42例,全部在6~12小時內接受顯微手術治療。結果 3個月后,除2例放棄治療外,Ⅰ級4例,Ⅱ級9例,Ⅲ級12例,Ⅳ級7例,V級8例,其中死亡6例。結論 早期顯微手術清除顱內血腫、大骨瓣減壓,有助于減輕腦水腫及高原缺氧的繼發性損害,提高高原高血壓腦出血病人的救治效果。【關鍵詞】 高原 腦出血 顯微手術高血壓腦出血是我國居民的常見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尤其是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下,更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手術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重要手段。2008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們在西藏高原采用早期大骨窗開顱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42例,為總結經驗,現將治療情況分析如下。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42~71歲,平均59歲。有明確高血壓病史24例;發病后6小時內手術27例,12小時內手術15例。1.2 癥狀及體征
小骨窗顯微手術治療老年性小腦幕上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療效觀察
【摘要】 目的 了解小骨窗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指征及療效。方法 206例老年性小腦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GCS>7分),隨機分為治療組(108例)和對照組(98例)。治療組應用小骨窗(直徑≤3cm)微創手術治療,對照組應用傳統骨瓣開顱手術治療。比較兩組術后7 d GCS評分、1個月GOS評分、術后再出血發生情況。結果 術后治療組、對照組7d GCS評分分別為(13.2±1.3)、(12.2±1.5)(P<0.01)。 1個月 GOS評分為:治療組II~III級15例,Ⅳ~V級87例;對照組II~III級30例,Ⅳ~V級59例,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術后再出血分別為3例和9例(P<0.05)。結論 小骨窗微創手術適用于GCS>7分幕上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降低術后再出血率,改善GOS評分,提高生存質量。【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高血壓腦出血(HICH)的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其適合手術治療的條件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是最佳手術方式仍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常規開顱手術的病死率高達19.2%[1]。本文比較了小骨窗(骨窗直徑
42例高血壓腦出血顯微手術治療效果觀察
【摘要】 探討顯微鏡下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對4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合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的療效進行對比。結果本組病人死亡率為5%,預后不良率30%,顯微手術能明顯提高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效果。【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 小骨窗開顱 顯微手術在我國,由于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率在腦卒中的比例較國外報道的高,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根本措施在于促進血腫盡早吸收、控制腦水腫、減輕或逆轉血腫周圍腦組織損傷。隨著顯微外科、立體定向等技術的發展,使腦外科手術更加安全、精細,對正常組織損傷小。外科治療效果與病例選擇、治療方式、治療時機等諸多因素有關。傳統開顱手術死亡率27%~35%[1]。外科治療由傳統的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轉向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CT立體定向血腫穿刺術、顯微鏡或內窺鏡血腫清除術。為探討顯微鏡下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本文總結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符合標準病例,現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42例病人男26例,女16例;年齡32~70歲,平均54
側裂區膠質瘤的顯微手術治療
作者:陳民,吳雪松,潘榮南,李文,羅云平【關鍵詞】 膠質瘤 側裂區 微創手術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在國內占顱內腫瘤的35.26%~60.96%(平均44.69%)[1]。側裂區的膠質瘤由于周圍有大腦中動脈等重要的血管及其分支和深部的重要神經組織,手術操作主要在血管主干間隙進行,要達到全切除腫瘤而不損傷側裂血管及正常腦組織,手術難度大。2001年7月至2007年9月,我們應用顯微手術方法治療側裂區膠質瘤17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1.一般資料 本組男9例,女8例,年齡27~69歲,平均51歲,病程1個月至30個月。以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為首發癥狀11例,癲癇為首發癥狀6例,對側肢體偏癱8例,視乳頭水腫6例。 2.影像學檢查 全部病人均行CT或MRI檢查,CT顯示側裂區低密度或等密度灶影,多數病例為大面積低密度區,與周圍組織邊界不清,增強后無明顯強化;MRI顯示側裂區T1低信號,T2呈高信號,增強后病灶呈不規則強化,周圍腦水腫明顯,中線結構移位,同側腦室受壓。 3.治療方法 17例開顱術均采用經翼點
控制性降壓在神經外科顯微手術中的應用
作者:龐德春,廖振南,張松,張濟源【摘要】 目的 觀察控制性降壓在神經外科顯微手術中的效果。方法 將60例ASA Ⅰ~Ⅱ級神經外科擇期手術患者分A、B兩組,均用氣管內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A組30例為降壓組,B組30例為對照組,應用硝酸甘油、酚妥拉明復合應用異氟醚吸入麻醉進行控制性降壓維持平均動脈壓(MAP)在6.67~7.89 kPa之間。比較兩組手術效果。結果 與B組比較,A組平均手術時間、失血量、重癥監護室(ICU)監護時間明顯減少(P<0.05或<0.01),頸內靜脈血氧飽和度(SjvO2)在降壓期間無明顯變化(P>0.05),維持在正常范圍之內,無腦缺血缺氧發生。結論 控制性降壓在神經外科顯微手術應用,使術野清晰,減少術中出血和輸血,術后恢復快,是安全、有效的。【關鍵詞】 控制性降壓;神經外科顯微手術控制性降壓由Gordner等應用到臨床至今已有幾十年歷史了,目前降壓技術和藥物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控制性降壓最大的顧慮是可能導致腦血供不足和腦缺氧,而降壓藥物和降壓程度的選擇又影響著腦氧供需平衡變化,這也是麻醉醫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翼點入路顯微手術治療鞍區腫瘤臨床分析
作者:孫邦勇,楊堃,蔡雄,王子珍,黃秋虎【摘要】 目的:總結翼點入路在鞍區腫瘤顯微手術的臨床應用經驗。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科經翼點入路對鞍區腫瘤進行顯微外科手術的病例42例,討論鞍區腫瘤經翼點入路顯微手術的適應證、并發癥,分析影響選擇經翼點入路顯微外科手術的相關因素。結果:42例患者中,行鏡下全切術31例,次全切除術11例,全切率為73.8%。術后并發癥:額紋消失1例;尿崩及電解質紊亂18例;無死亡病例。結論:翼點入路為鞍區腫瘤的手術操作創造了良好的手術視野,能較充分顯露瘤體及其周圍結構,提高鞍區腫瘤的全切除率,為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減少腫瘤的復發創造必要條件。【關鍵詞】 顯微外科手術; 翼點入路; 鞍區腫瘤[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for sellar region tumors via the pterional approach. Methods:
74例顱內動脈瘤的顯微手術和介入治療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探討顱內動脈瘤的微侵襲治療方法和臨床效果。方法:對74例顱內動脈瘤分別采用顯微手術和血管內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并用格拉斯哥結果量表(GCS)評定治療效果。結果:48例血管內治療和26例顯微手術患者中,術后早期恢復良好者分別為43例和18例,輕度殘疾例數各為2例,重度殘疾例數2例和3例,死亡例數1例和3例。術后6~12個月有24例得以隨訪,恢復良好21例,重度殘疾3例,無死亡病例。結論:根據動脈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手術者的經驗采取兩種不同的微侵襲治療方法,對顱內動脈瘤的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療效。【關鍵詞】 顱內動脈瘤;微侵襲隨著顯微神經外科和血管內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顱內動脈瘤的微侵襲治療日臻成熟,尤其是針對單純顱內動脈瘤,無論是顯微手術或者血管內栓塞治療,均能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將我科應用這兩種方法對收治的74例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1 對象與方法1.1 對象74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48例,年齡18 ~76歲,平均49.5歲。其中2次出血者13例,3次出血者3例,有高血壓病史者17例。</
CT定位引導顯微手術切除腦內小病灶50例分析
【摘要】 目的:探討CT定位引導顯微手術切除腦內小病灶及組織活檢的方法和優點。方法:應用CT定位引導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切除腦深部或功能區小病灶50例。結果:膠質瘤19例,海綿狀血管瘤10例,炎性肉芽腫11例,轉移瘤2例,腦膿腫2例,動靜脈畸形2例,腦膜瘤2例,皮樣囊腫2例;病灶直徑0.5~3.0cm,均在CT定位引導下顯微手術全切除。結論:CT定位引導下顯微手術切除顱內小病灶是一種定位準確、創傷小、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關鍵詞】 CT定位;顯微手術;腦內小病灶對于腦深部或功能區的小病灶,開顱手術切除要求做到定位準確、創傷小,CT定位引導下顯微手術能夠達到這種要求。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6年2月在CT定位引導下顯微手術切除腦內小病灶50例,療效滿意。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10~65歲,平均38.4歲。50例病人中頭痛、嘔吐12例,偏癱13例,癲癇15例,語言障礙6例,偏側肢體麻木4例。所有病列術前均作CT或MRI檢查,病變位于頂葉18例(3例位于運動區下),顳葉14例(2例位
神經導航輔助經蝶竇入路顯微手術切除大型侵襲性垂體腺瘤
作者:張國良, 楊衛忠, 石松生, 任寶剛, 陳陣【摘要】 目的 探討經蝶竇入路切除大型侵襲性垂體腺瘤的方法。 方法 回顧性分析在神經導航輔助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顯微手術治療的37例大型侵襲性垂體腺瘤的臨床資料。 結果 神經導航輔助下,切除腫瘤18例,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6例,術后死亡1例。 結論 神經導航輔助的經蝶竇入路切除大型侵襲性垂體腺瘤具有手術創傷小、相對安全及并發癥少等優點,可作為大型侵襲性垂體腺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關鍵詞】 垂體腫瘤; 腺瘤; 蝶竇; 神經導航; 顯微外科手術侵襲性垂體腺瘤有其自身的生物學特點,腫瘤細胞多生長活躍。患者早期常無明顯癥狀體征,就診時多已發展為大腺瘤甚至巨大腺瘤,并可侵犯周圍結構如硬腦膜、骨質、海綿竇、下丘腦以及重要的神經和血管等,此時垂體的內分泌功能多明顯受累,手術切除具有相當的難度和風險[1]。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進步和神經外科醫師對經蝶竇入路的經驗積累,大多數此類垂體腺瘤可首選經蝶竇入路治療。筆者醫院自2002年10月-2006年12月采用神經導航輔助的經蝶竇入路切除大型侵襲性垂體腺
顱底腦膜瘤的顯微手術
【摘要】 目的 對在顯微鏡下手術的顱底腦膜瘤患者進行回顧、分析,以提高其效果及生活質量。方法 按腫瘤生長部位不同,選擇不同的手術入路。在切瘤過程中常規使用Zeis顯微鏡進行手術操作。個別病例術前采用栓塞供瘤血管后再手術。部分未能全切者術后輔以γ-刀放射治療。結果 31例病例中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本組術后無死亡病例。神經功能及癥狀體征加重1例。3例原術前有癲癇發作患者經手術及術后行抗癲癇治療后痊愈。余全部都有不同程度恢復、好轉或痊愈。結論 顱底腦膜瘤是血運異常豐富的實質性腫瘤,且顱底解剖復雜,凹凸不平,視野視角狹小多變,仍是專科的技術難點、熱點之一。筆者認為:對血管異常豐富、風險較大者,應先行供瘤血管的栓塞后再手術。術中使用高速氣磨鉆擴大視野,骨窗要盡量貼近顱底,降低顱壓及充分暴露腫瘤,使用顯微操作技術,才能提高手術安全性及手術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而顯微技術是手術成功、安全的關鍵。【關鍵詞】 顱底腫瘤;顯微手術[Abstract] Objective Throuhg reviews and analysis of mic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