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生源高職生職業價值觀的代際分化研究
馬學春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代際分化農村
論文摘要:本文對農村生源高職生職業價值觀的代際分化進行了調查分析,提出應對農民加強職業培訓和對高職學生加強創業就業教育,以實現他們的職業價值和職業理想。
職業價值觀的代際分化是指不同代的人們對職業優劣標準、意義和性質等在價值判斷上所表現出的差異、隔閡甚至沖突。本課題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高職院校的專科學生與其父母或其他長輩在職業價值觀上所表現出的差異。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我們認為無論高職學生還是他們的農民家長,在就業選擇觀念上都比較理性,而對于創業的態度則既躍躍欲試又缺乏信心,無論在人數比例還是信念和決心上都不及就業選擇。因此應加強高職生創業就業教育和現代農民職業培訓,促進兩代人職業價值觀代際差異的整合。
一、農村生源高職生職業
價值觀的代際分化據周怡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進行的調查研究,老中青三代人因經濟騰飛產生的差距被日益拉大。此外,2l世紀初,廖小平等也對代際價值觀的分化進行了分析和解讀。我們在此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226名高職生及其家長發放問題基本相同的調查問卷展開調查,其中回收來自農村高職生的有效問卷197份,來自農村的家長有效問卷136份。經過認真統計、精確計算、詳細分析和對比,發現來自農村高職生與其長輩在職業發展目標、職業價值標準、求職途徑和職業培訓方式等方面存在重大差異。
(1)在職業發展目標上,高職學生表現出強烈的開放性,而學生家長卻表現出一定的保守性。例如在回答“您(您的孩子)畢業后的發展意向”問題上,選擇創業和考公務員卻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學生和家長選擇創業的比例都極低,分別為4.5%和2.8%,表明兩代人對創業都缺乏信心,更多家長則選擇考公務員。在首選的工作地區和首選的最佳工作單位目標上,學生選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其他城市的比例比家長要多出10多個百分點,比較多的家長則選擇城市與農村無所謂,個別家長甚至提出就讓孩子在家附近的單位工作。家長希望首選的最佳工作單位是政府機關,其次是民營企業;而學生則更青睞于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其次是國有企業,相應的比例差額都在10%以上。以上對職業發展目標的調查表明,高職學生無論在職業發展方向、專業對口還是首選工作地區和工作單位方面,都比家長表現出更多的開放性,而學生家長由于出生于農村,又至城市打工多年,表現出對城市向往的同時又很難割舍對家鄉的依戀,同時對政府機關和公務員那樣的“鐵交椅”和“鐵飯碗”有著濃厚的興趣。
(2)在職業價值標準上,家長表現出較強的客觀性、現實性,而學生卻表現出太多的主觀性、理想性。在回答影響選擇畢業后發展方向的因素時,22%的學生選擇是“自己的愛好”,而家長的比例只有11.4%。81.2%的家長選擇了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學生相同的選擇比例只有66.5%,差異相當突出。工作時優先考慮的方面,學生多選擇“發展前途和待遇薪水”,而家長則優先考慮“工作的穩定性”,分別相差26.9%和23.2%,差異可謂懸殊。特別是對薪酬工資的考慮,選擇每月工資5000元以上家長的比例為4.3%,而學生比例卻是17.4%。從以上多處比較可以看出,家長考慮職業價值比較務實,較多的按照客觀形勢和現實條件考慮問題,而學生多從自己的愛好、自己的主觀愿望來考慮,少數期待甚至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和幻想,這與高職學生數十年在校學習脫離社會實際,而家長無論在農村務農還是進城打工都接觸社會實際比學生更多有關。學生家長對職業價值標準的考慮比較多地更接近社會現實。
(3)在求職途徑和培訓方式上,學生表現出自主性和現代性,而家長則表現出依賴性和傳統性。在回答您首選的求職途徑問題時,65%的學生選擇自找工作和網上求職,家長與此相同選擇的比例只有47.8%;學生選擇“依靠學校推薦”的比例只有5.8%,而家長選擇“依靠學校推薦”的比例卻高達25.5%。在擇業過程中最希望提供的服務內容方面,家長偏重于就業政策和形勢分析,學生則更需要提供就業信息。關于就業指導方式,學生喜歡的就業指導方式由高到低是互動溝通、經驗分享、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家長喜歡的就業指導方式由高到低則是經驗分享、互動溝通、案例分析、專題講座。 二、加強現代農民職業培訓,實現強農富民
(1)明確投入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在努力降低農民自己繳納培訓費用的前提下,促進農民主動參加職業培訓。著力構建完善政府主導、企業支持、個人自愿、社會參與的培訓投入機制,采取“個人拿一點、企業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方式,多渠道、多頭多路籌措培訓資金。加強信貸支持,化解資金瓶頸,改善對農民創業的融資服務。根據貸款對象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需求,采取現有放貸政策和存折質押放貸兩種形式。要建立農民創業風險基金,確保遭受風險時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2)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力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加強創業者的培訓對農民創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和社會要利用現有的教育基礎設施和各類科技人員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建立定向勞務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各類勞務中介機構、培訓機構、農村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完善農民職業培訓制度,加快建立培訓、鑒定、就業“三位一體”的農民培訓補助機制。通過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等形式,廣泛開展各類專業技術培訓和專題講座,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幫助農民提高就業技能,拓展就業空間,達到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致富一戶的目標。
(3)積極鼓勵農民創業,加大支持力度。政府要成立農民創業指導服務中心,要組織由專家學者、成功創業人士、政策執行部門人員參加的創業專家咨詢團,免費為創業農民提供項目信息、開業指導、信貸支持、政策法律咨詢、企業管理及營銷等方面的個性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指導咨詢服務。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用地供電、供水、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開辟“綠色通道”,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在現有的建設用地中,安排必要的場地,建設一定比例的廉租廠房,支持農民創業。
三、加強創業就業教育,實現高職生的職業價值
(1)充分認識高職生的創業價值。創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業即為創造新的事業。狹義的創業概念主要是指個人或團體依法登記設立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從事有償經營的商業活動。高職生自主創業,對自身綜合素質提出挑戰,有利于在創業實踐磨練中成長成才,成為未來社會高素質企業家隊伍的中堅力量。社會、家庭、學校和媒體都應該滿腔熱忱地支持高職生自主創業,這樣不僅開辟了新的就業渠道,在解決自身就業的同時也為他人和社會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2)培養高職生堅定的創業意識和創業信心。創業意識是產生創業實踐的前提。如何培養創業意識?第一,要轉變就業觀念,創業即就業。第二,要培養堅定的創業信念。只抱著求穩怕亂的安逸就業思想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第三,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在樹立創業信心問題上,高職生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創業意志。意志是個體克服挫折感奪取勝利的重要心理品質。其次要樹立創業信心。高職生應在創業道路上堅定信心,勇于創業和攻堅克難。
(3)加強專業技術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高職學生絕不能等同于普通的農民工,高職學生應該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應該從根本上提高高職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只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才是高職生的就業之本、安身立命之地。另外,高職學生在缺少高學歷優勢的情況下,要想扭轉被動局面,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質作為支撐。所謂人文素質,就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內在的品質。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不僅要有合格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能,更要有合格的意志品質、精神面貌,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他們的職業價值和職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