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班主任的教育策略和管理機智
未知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這需要班主任有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更科學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機智。面對班級教育管理中存在著的各種問題,如果班主任不能運用適當的教育策略,容易使學生成為班主任工作的“對立面”教育效果往往會過猶不及甚至適得其反。
[關鍵詞]新課改 無為而治 平行教育 深度 力度
新課改要求班主任成為學生學習的全能型引導者,成為班級學生關系的協調者和平衡者。班主任的主要角色從管理者轉移到了引導者,這需要班主任有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更科學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機智。面對班級教育管理中存在著的各種問題,如果班主任不能運用適當的教育策略,容易使學生成為班主任工作的“對立面”教育效果往往會過猶不及甚至適得其反。下面筆者就淺談一下自己的一點做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該放手時就放手
朱小曼教授說:班主任管理的最大效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性的展開,如果班主任的水準越高,他班上的學生的個性就會越來越豐富地展開。要做到這一點,班主任要放棄“教育是一種控制”的觀念。實際工作中,班主任要控制的方面很多,許多班主任滿腔熱情,事必躬親。唯恐出亂子,用諸多的清規戒律規范學生,時刻充當著“管家或保姆”的角色。這種“管”對學生和班務管得過多過死,不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和身心的全面發展,容易造成學生依賴性強,缺乏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雜務,一天到晚疲憊不堪。
在對待班級的一些小事上,班主任可以大膽放手把一些具體事務安排給班干部,根據班干部的能力特長明確分工,授權負責,建立層次分明的管理體系,讓整個班集體“事事有人做”。這樣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管理班級,逐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班級出現的主要矛盾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在班級管理中把管理滲透到“不管”之管中,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
二、距離才會產生美
新課改背景下建立“民眾、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主動權在教師。班主任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拋棄原來絕對權威的形象,以平等的視角,摯愛的情感去對待學生才容易進入學生的心里。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過程,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會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在日常班級工作中,班主任必須積極探尋與學生心靈情感的交融點,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真正把班主任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樂于向班主任敞開自己的心扉。
但是,從管理角度講,師生之間也必須有一個適度的距離。如果片面理解和學生“打成一片”甚至是零距離接觸,那么,就會出現負面效應,出現學生與班主任稱兄道弟,輕慢班主任應有的威信。所以,要讓學生在適度的距離中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班主任在學識,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從而對班主任保持應有的尊重,同樣,班主任也只有保持好這種距離,才能把課堂教學與課后談心,硬性規定與寬松氛圍融洽起來,使班級管理始終處于和諧的氣氛之中。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注意角色定位,與學生之間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
三、平行教育原則的運用
平行教育的含義是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的著名集體教育原則的別稱。意思是通過教育集體影響個人,通過教育個人形成集體。“平行教育原則”要求班主任在教育中要處理好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堅持兩者的教育相結合,以點帶面,以面促點,相互影響的。
如果班集體形成良好的風氣,學生個體也會在這種集體的氛圍熏陶下,朝健康的方向發展,班集體才能形成良好的風氣。
學生是具有豐富情感和個性的人。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是在學生的一定情緒和情感狀態下進行的。同處一個班級的學生,無論是思想認識、覺悟水平、學習成績、還是智商情商等都存在著差異,所以,班主任要認識到這種差異的客觀存在,讓學生在受到教育的過程中體驗到積極的情感。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將做全體學生的工作和做個別學生的工作結合起來,即將存在共性的問題和個性的問題同時抓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使班級管理工作符合新課改倡導的管理理念,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享受”教育,使班級集體整體的水平得到提高。
四、把握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深度
班主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不僅要抓住有利時機,還應該把握一定的深淺度,教育學生的深淺度要根據學生出現問題時的具體情況和教育的內容、目的來斟酌,有時候要防患于未然小題大作,有時候也要似春風化雨一般大題小做。 教育學生的深度把握好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高中學生受了多年的教育,他們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未必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學生出現問題批評一頓,這只能說班主任僅僅做了很表面的教育工作。接下來班主任應該幫助他做心理分析,自我評價,用實際行動改正錯誤。學生思想有時會出現反復的現象,班主任就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或通過談話、做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在實際的教育學生中,班主任一般來說喜好就事論事,不愿意給學生講一些大的道理,有些大道理是永恒的,比如說愛國主義、崇高理想、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這些學生應該內化為自身品質的東西。筆者認為不講大道理,像團結、守紀、合作互助等小道理就成了無本之木。
五、把握處理問題的力度
在處理班級問題時,班主任總是想快刀斬亂麻,不注重梳理矛盾的源頭,急于解決矛盾,或著拖著冷處理,最終把問題停留在表面平穩的狀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班主任在處理問題時如果能針對學生的心態,做到緩的適時,急的恰當,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對個性倔強,脾氣暴躁且自尊心強的學生應采用冷處理,讓時間緩沖矛盾等循序漸進讓學生自我思索、自我反省。如果操之過急往往會引起學生激烈的反應,引起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強烈沖突。
強調緩的作用,并不是說時時處處以緩為好。相反,急的重要性同樣不可忽視。比如有些同學都知道的嚴重違紀事件,就應當立即處理,消除影響。如果拖著不處理會帶來一些相互效仿、蔑視校規班紀等不良后遺癥。當學生做了一件好事時,他迫切想得到班主任的表揚,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時機及時表揚,即使后來再補上,效果也不夠理想。
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學生時,必須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跡,與學生平等對話,建立朋友般的師生關系,做到師生之間的相互悅納。在此基礎上,聯合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商討班級管理的對策,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發展教育系統的整體功效。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學生個人、班集體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