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中下段骨折手術治療中內移橈神經的體會
李濂 莫錦新 廖小明
[關鍵詞] 肱骨中下段骨折;內移橈神經;橈神經損傷
橈神經是C5~C8及T1后束發出的一條以運動為主的粗大神經,在臂部經肱三頭肌長頭與內側頭之間穿出后,沿橈神經溝繞肱骨中段背側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側肌間隔至肱橈肌之間,分為淺、深二支。橈神經在肱骨中下1/3處貼近骨干,此處肱骨骨折時橈神經易受損傷,骨痂生長過多亦可壓迫橈神經,也可能在取鋼板及螺絲時因解剖不清而損傷橈神經。我們對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31例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患者采用術中將橈神經內移到肱骨內側,而后行鋼板螺絲內固定,有效地避免了術中、術后橈神經損傷,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1例中,男23例,女8例,年齡19歲~65歲,閉合性骨折29例,開放性骨折2例。骨折類型:橫斷型11例,短斜型及螺旋型16例,粉碎性4例,均為新鮮骨折,術前3例有橈神經損傷癥狀。
1.2 手術方法 在臂叢神經阻滯下,患肩墊高,取上臂外側切口,依骨折部位為中心,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并將皮瓣適當向兩側游離,顯露肱二頭肌、肱肌及肱橈肌,分離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的間隙,將肱二頭肌向內側牽開,沿肱肌纖維縱行向兩側分開,直至肱骨,于肱肌與肱橈肌之間找到橈神經,將其游離,使其長度跨越肱骨遠折端,將游離的橈神經置于肱骨干內側,并檢查橈神經內移后行程無扭曲,無張力,再將肱骨骨折整復,鋼板置于肱骨外側,以螺絲釘固定。固定好后,將游離的橈神經用細絲線固定于骨膜外肌肉組織中,置引流管引流,逐層縫合。
1.3 術后處理 術后以三角巾懸吊前臂于胸前,無需石膏外固定,常規用抗生素5 d~7 d,以20%的甘露醇脫水3 d,術后12 d~14 d拆線,術后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拍X線片,復查隨訪。
2 結果
本組31例,術后隨訪3個月~2 a,均骨性愈合,無一例發生橈神經損傷癥狀,術前有橈神經損傷癥狀的3例均癥狀消失。其中2002年6月至2005年4月,15例行鋼板螺絲釘取出術中,均有效安全地避開了橈神經,未發生橈神經損傷。
3 討論
肱骨中下段骨折在臨床上極為常見,手法復位及小夾板外固定易引起骨折端分離、成角。現多采用手術治療。在常規手術中,易過度牽拉橈神經造成損傷,另外橈神經跨越于鋼板上捻挫、卡壓和瘢痕組織粘連,引起橈神經損傷[1],術后亦有可能被骨痂嵌壓或軟組織包繞,還有可能神經干緊張,在鋼板兩側形成壓跡而損傷[2]。另外,骨折愈合后行鋼板取出術時,可因局部軟組織粘連,解剖紊亂而損傷橈神經[2]。郭林新等[3]報告60例肱骨骨折內固定并發橈神經損傷8例,發生率為13.3%。該術式術中充分游離并保護橈神經,使其無張力條件下內移,避免了術中損傷橈神經,又避免了術后骨痂嵌壓,鋼板對橈神經的卡壓、摩擦而損傷橈神經,也消除了骨折愈合后取出鋼板時因解剖不清而損傷橈神經的隱患,從而減少醫源性橈神經損傷。手術操作是顯露游離橈神經必須無創操作,不要損傷橈神經的滋養血管,將其內移時要保證橈神經行程不扭曲,無張力,術后徹底止血,術后加強早期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消舯,減輕粘連。
[1] 李江.肱骨骨折處理中發生橈神經損傷15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4,20(8):766.
[2] 白書臣,陳劍鋒,胡冬根.醫源性橈神經損傷16例報告[J].中醫正骨,2000,12(2):17.
[3] 郭林新,楊立民,郭景華,等.肱骨干骨折內固定并發癥分析[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3,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