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從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困境窺視校企合作問題
許東風
論文摘要: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必須從校企雙方的發展出發,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理念,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在教學課程體系的擬定、技能實訓等方面,合理配置和共享資源,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參與學校改革與發展。讓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增強辦學活力,創建學校與社會企業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從而全面提高成人教育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困境;對策
一、當前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困境
(一)領導在思想上不重視 領導人參與成教工作的程度不高,在涉及成教工作的研究方面,學校領導參與的比較少。沒有將成教的教學工作量,納入學校教師工作量計算范圍。在學校年初的經費預算中,只要求成教向學校交納創收指標,而不愿給成教留發展基金。因此,如果說教學缺乏資源、教學條件簡陋,影響了地方成教發展的話,那么,校領導對成教的消極、推諉態度,所導致成教發展的動力不足,從根本上,制約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地方高校連年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引進師資、添置設備、新建校舍和場館等,花費大量資金,教育經費異常緊張,幾乎所有地方高校都在舉債建設、貸款發展。原來用于“放水養魚”,自我發展的教育經費,被學校挪用或劃走,原來還有一點吸引力的課時費,也降低了。經費的短缺,已成為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發展的瓶頸。 (三)生源逐年下降 根據有關統計,2009年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數達到1.25億人的高峰,2020年將下降到0.82億人。而《2011高校招生調查報告》也顯示,近幾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平均錄取率,從2008年的57%上升到2011年的85%,吉林、黑龍江等省都已超過90%。普通高校招生比例的節節攀升,必然帶來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的急劇萎縮。近兩年成人高校招生錄取分數線,已接近總分的20—30%。即使這樣,許多學校仍然無法完成招生計劃。生源的銳減,分數線的降低,說明成人高考風光不再。 (四)教學形式呆板,內容陳舊 目前,各級各類成教使用的教材,大多沿用普教教材;安排課時、授課方式等,基本按照普教的形式;“教室里種莊稼,黑板上開機器,一本教材進課堂,一張嘴巴打天下”;教學的理論性很強,但內容空洞,沒有前瞻性。如有的計算機類,使用三、四年前的教材,機械類還將組合機床作為最新科技設備來介紹等。由于教學內容滯后,形式呆板,導致了參加學歷函授的學員,在相關專業理論上,沒有得到明顯提高;操作技能上,沒有得到較大提升。 (五)教學考核環節松懈 90年代,函授學員都會想方設法請假參加面授。而現在的學員,即使有時間,也不愿意來面授。學員學習態度的變化,固然與社會上浮躁的風氣有關,更多的可能與我們教學考核環節的松懈分不開。這些學員,無論是想學點本領、想有一技之長,還是想拿個文憑,為自己就業多一個“護身符”,總是要通過課程考核,才可能順利畢業。可是,教學考核一松再松,以至于成人高考通過,想拿不到畢業證都不容易。這雖然與生源質量下降有關,更多的恐怕與我們擔心生源流失,考核環節松懈有關。 (六)企業支持只是口號 國家和政府都非常重視在職人員、社會富余人員的教育培訓,國務院更是于2010年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國發〔2010〕36號)。但大多數企業,對此并不熱心。總認為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只是協助校方,沒有必然的要求和責任。其實,這也不能全怪企業,企業是靠市場來生存的,當然要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高校每年提供了大量畢業生,幾乎達到供大于求(從教育部每年要求高校上報學生就業率,可以佐證)。想要什么樣的人,從社會上招聘就是了,根本不要自己花錢培訓。因此,這種校企合作,沒有多大意義。
二、困境所折射出來的校企合作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我們常常將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歸于企業,這種觀念是有失偏頗的。校企合作是合作雙方的事,雙方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局部意識與全局意識,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校方認為,開展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活動,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實習,滿足學生實訓需要,而大部分學生都來自企業生產一線,企業理應配合好,安排好。而企業則認為校企合作是校方找上門的,接納過來,是照顧校方的情面,校企合作會增加成本;沒有將學員的技能培訓,素質提高,融入企業的價值鏈。合作雙方的興奮點沒有放在互利雙贏,共同發展上,難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 (二)法律不健全,造成合作難度大 國家有關法律規定,成人教育必須充分依靠社會力量,推行產學研結合,服務社會企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然而,截止目前,我國有關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規,還只停留在方向層面上,沒有與之配套的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細則,沒有明確政府、教育單位、社會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義務、權利,更改變不了目前“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況。因此,只靠辦學單位自己找市場,尋求企業合作,協調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具有相當高的難度。 (三)教學質量低下,缺乏合作吸引力 企業是一個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組織單位,它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大凡合作,企業都會考慮是否能帶來經濟上的實惠,效益上的提升。企業認為投資辦學是政府的事,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事。同時,成教學員在企業中,還處于認識設備、學習知識、提高技能階段,他們無法給企業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即使有一些被安排頂崗實習,也多在服務型企業。而生產型企業,由于企業產品質量、生產周期等要求,只有技術熟練才能完成。因此,企業對這種校企合作,缺乏信心。 (四)不能雙贏,造成雙方對合作都不熱心 校企合作的存在,是因為這種形式可以給合作雙方都帶來一定的好處。如果合作雙方中,有一方的需要不能滿足,甚至利益受到影響,就不愿意合作。比如,在實習中,勞動報酬的支付,安全責任的承擔等等,這些潛在的負擔和風險,一旦讓企業承擔,企業自然有所顧忌。而學校之所以想合作,主要是想利用企業的生產設備來教學,提高自己學生的操作技能,沒有更多地顧及企業的利益和需求。這種共同利益的缺失,自然會影響愉快合作。
三、實現校企合作的措施與對策
我們平時說的校企合作,主要是指校企之間的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等。其實,這只是一種淺層次合作。校企合作,不僅僅是安排學員實習,更要從校企雙方的發展出發,密切聯系區域內廠礦企業,對人才專業、能力素質的要求,在招生、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等方面,進行重新配置和共享,建立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增強辦學活力,以服務就業和區域經濟發展。 (一)樹立正確的理念,力爭校企合作互利雙贏 目前,社會上存在一定數量的失業青年、一些傳統行業的下崗職工、農村剩余勞動力等,紛紛走進人力資源市場,使社會就業壓力大增。而隨著政策環境的改善,經濟轉型的加快,一些新興產業、行業,需要素質較高的人員,又供不應求。廣大待業人員、在職普通職工,他們都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利益訴求正在發生深刻調整,提高自身素質,用知識來改變命運,用技能來增加收入的意愿日趨強烈,都把教育看作能迅速提高自己技能,并及時發揮自己潛力的過程,希望所學知識迅速轉化為實踐中的能力。這些有別于普教學生的特點,讓成人教育的舉辦方認識到,與企業合作,絕不僅僅是安排實習;更是讓學員在學中干,在干中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渠道,是解決成教實踐的薄弱環節的重要途徑,是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引領企業向前進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手段。因此,要樹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工學交替為手段,以企業項目為載體,企業參與為導向的正確的合作理念,構建多元化、社會化、區域化、市場化的“校中有企,一校多企;企中有校,一企多校”的成人教育體系,提升人力資源的預期值。在合作中,校方應找準校企合作良性循環的紐帶和利益平衡點,將合作伙伴遇到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來解決,將合作企業的發展,當作自己的事情來考慮。主動關心合作企業,主動服務企業,保證教育行為與企業需要的高度一致,讓企業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促進作用,當校企雙方都有合作的需求時,就會產生校企合作的強大動力,使校企合作充滿生機和活力,從而形成學校贏、企業贏、學生贏、社會贏的多贏局面。 (二)建立完善的法規,保障校企合作的進行 中央政府應盡快制定對校企合作雙方起到引導、監督、保障作用的比較詳盡的法律法規細則,找準校企雙方利益的結合點,建立校企合作雙方利益訴求的通道。支持校企共建教學模式和經費投入保障體系,規定企業參與成人教育的組織程序、教育流程,規范和約束校企雙方的行為,抑制投機行為,減輕企業負擔,保護合作雙方的合法利益。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因提供學生實訓場地、設備等,造成企業利益受損的,可通過財稅減免、實習消耗補貼、教育附加轉移支付等手段,給予適當補償。使校企合作各方在成教活動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得其利。 (三)構建有效機制,豐富校企互動合作的內涵 高校的發展離不開企業,企業也離不開知識集聚的高校。企業之所以對校企合作動力不足,與缺乏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利益驅動機制有很大關系。如果能將政府、學校、企業、學員、社會的利益都考慮進去,讓企業在合作中看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那么企業自然就有動力。成教部門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師資、科研方面的優勢,以服務求支持,以支持求發展,擴大技術交流面,主動幫助合作企業,以科研課題、企業項目為載體,在企業管理、產品研發、技術服務等方面提供幫助,找到符合雙方利益最大化的平衡點。用有限的教育、無限的服務,換取社會企業的支持,以對企業科技支持,使地方高校成為企業發展的平臺,企業科技支撐的后盾,從而建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分的校企合作機制,形成校企合作的共同體。 (四)企業聯合辦學,拓寬校企合作新途徑 企業是逐利的,沒有利益,甚至還要花費人力、物力、財力,那么校企合作,對企業而言,就是個負擔。如果我們能換個思路思考,遵循“學校圍繞市場轉,專業圍繞產業轉,人才培養圍繞需求轉”的人才培養原則。將人才培養與企業需要結合起來,制定校企合作中長期規劃,讓企業共同參與擬定教學課程體系,開發實訓教材,確定技能考核標準。把企業真實項目和任務,作為學生了解市場,適應社會,進行技能培訓的平臺。理論課由學校知識淵博的講師、教授負責,實踐方面的技能課,由企業一線專家以項目形式參與教學;而在畢業生的使用上,合作企業優先從中挑選。通過這種辦學模式多元化,辦學條件社會化,教學內容職業化,教學形式實踐化,評價體系科學化的整合,保證教學行為與企業需求不錯位,破解進得來,出得去,用得上的校企合作難題,從而真正實現共同招生,聯合培養,產學結合,過程共管,責任共擔,資源共享的校企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