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思考
姜淑萍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關懷 心理疏導
[論文摘 要]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要求,這一要求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在高校對大學生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貫徹這一基本要求,必須從理性思考的層面進行認真的思索。
一、充分認識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法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性質的要求。從思想政治工作的廣義上說,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人也是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那么,在這項工作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對施教方與受教方需要雙向互動,即施教方的個性修養與說理對受教方能夠產生心靈上的感動,真心實意地愿意接受施教方的道理并落實到行動上。
鑒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質,要提高其說服力,增強其影響力,進而使教育方的意志左右被教育方的意志,又必須注重形式和內容方面的創新,因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是為客觀現實的需要所服務的,脫離了客觀現實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能存在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不同的內容需要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具備這些通性的基礎上,更體現出需要施教方予以人文關懷的特征。因為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相對成熟階段,且大都剛剛脫離父母與家庭,富有情感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可貼近其情感,通過情感共鳴對施教者的道理達到心悅誠服的效果。
2.思想政治工作切合受教育者實際需要的正確選擇。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多年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的,一些傳統的方法已被認同和使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與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具有共同點,這也是在高校有始以來的工作實踐中形成并一以貫之的使用著的。但是,在繼承式的使用著以往經驗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與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與此同時,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工作和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導致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增大各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發的思想問題及其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
反映在在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從小大都生活在溺愛與嬌生慣養的家庭環境中,又大都只有著從學校門到學校門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經歷,社會歷練少、社會經驗少,對真、善、美的鑒別能力差,對困難與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且又持有心高氣傲的秉性與我行我素,不愿意與別人溝通與聽從他人說教的個性特征,往往依賴于個人的主觀想像判斷事情的正誤,更極易產生思想問題,并做出過激行為。如大學校園中出現的馬加爵事件就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據有關統計,到2002年,我國心理和精神疾病負擔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25%。緩解人的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實現人的心理和諧,已經成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團結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應有之意。
3.思想政治工作尋求最大時效性的必然要求。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實效性應從針對性、情感性、前瞻性、系統性的實現中去尋求,而這其中的尋求與體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作法密切相關。
針對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的放矢。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習慣于把自己作為教育主體,將學生作為教育客體,在思想方法上,多從“單相思”出發,先考慮對學生進行什么樣的教育,很少考慮學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內容形勢化,缺乏針對性,事與愿違,收效甚微,甚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態度。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中必然體現著對接受教育者——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轉變過去的思維定勢和教育模式,將施教目的與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況緊密結合起來考慮,力戒形式主義,克服空對空的傾向;把講道理與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大學生思想中的疑點和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掌握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思想動態,做得其心、暖其心、穩其心的思想工作。
情感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人情味”,以情感人。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正是情感性實現的具體體現。作為教育者——校方及至承擔著具體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的考慮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學生體驗到親切感,樂于接受所講授的道理。情感化教育可以彌補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使教師既有奔放的感情,同時又保持冷靜的頭腦,使學生能夠從情感上接受教誨。
前瞻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與高校的所有工作一樣,都必須緊緊圍繞高校的發展戰略目標來考慮,作到一切從大局出發,用發展的觀念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會有生命力,在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格,完成高校人才培養的任務和目標的同時,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系統性要求高校將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貫性的重視起來,長期地、認真地、細致地抓下去。大學生肩負著繼承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使命,通過高校的學習生活要使他們實現文化科學知識與思想品格的雙重塑造,因此,高校教育不可偏重于前者而忽視于后者。
在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情感性、前瞻性、系統性中,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做法毫無疑問的貫穿其中,離開了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作法其實現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實施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式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
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對大學生實施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式思想政治工作的總的原則,而實施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式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則應注意從以下方面去體現:
1.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領導者要以和諧的理念、和諧的思維方式謀劃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職工要用和諧的方法培養大學生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甘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決心,并將之落實到學習掌握好所學專業知識的實際行動上。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普遍為我國高校所重視,心理健康課已在高校普遍開展,在這樣的基礎上,高校應將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地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師資,二是確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師資的培養重在提高其敬業意識與實際工作能力。學生心理健康目標應包括: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養成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與人關系上,樹立合理競爭、共同發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合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高校要著力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注意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學藝術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獨特作用,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有效地調節大學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郁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緒。現在,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引導大學生將滿腔的愛國熱情化為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冷靜理性、合法有序地表達訴求,不做任何不利于黨和國家的大局與社會與同學團結的事。
2.關注大學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大學生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包括滿足感、自豪感、成就感、安全感、被尊重感等多個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關注大學生的群體感受,特別是其理想信念和情感。要引導他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在為祖國和民族的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大學生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使之在心理健康的基礎上成才。這種關注要體現于情感關注與心理疏導方法的運用上,讓大學生的情感得以尊重與關懷,讓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的疏導。
3.完善對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機制。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監測、評估和預警工作,應向開設專業課一樣,設立這方面的系或室,或將這方面的工作應明確給已設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或教育的部門與教師負責,對這方面的工作確定具體考核目標。加強學校的“兩課”教育工作,對“兩課”教育明確提出實施對大學生予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法的使用。要通過培訓與典型引路、傳播經驗的作法引導承擔這方面工作的教師學會使用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方法。總之,應加大對大學生心理衛生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詢工作,把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貫穿、滲透并真正體現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