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分析
未知
[摘要]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以及心理健康四個心理學因素,探討大學生群體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除自尊與敵對因子相關不顯著外,其余的包括心理健康總分在內的各項因子與大學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之間存在著顯著或非常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關鍵詞]心理健康 大學生 高校
一直以來,國內研究與此有關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學生中。大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在此階段的人們其實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學生有心理障礙傾向者占30%~40%,其中,較嚴重者占10%。亦有文獻報道大學生心理障礙發生率為20.23%。可見,心理健康問題已影響到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查明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時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發展顯得極為迫切。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以及心理健康四個心理學因素,探討大學生群體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旨在為高校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心理指導和援助,也為今后開展心理咨詢和治療提供依據。
(一)研究對象、材料和方法
1.研究對象。隨機抽取我校2007級的8個班共390人(男262人,女128人)為測查對象,剔除無效答卷44份,余346人(男228人,女118人),平均年齡為19.62±0.78歲,均為非獨生子女。
2.研究方法。
(1)心理健康水平評定。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為測查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該量表包括90個項目,10個因子分量表,其中因子10不作為本次統計之用。測查采用1~5分的5點評分,每一項目的自評分值越大,說明癥狀越嚴重。以被試者對每一項目的自評分值等于或大于3分為確定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的標準。
(2)自我效能評定。自我判斷調查表(Self-Estimate Inventory,SEI),該量表由北京大學錢銘怡根據Bandura的有關理論觀點編制而成,主要用于測查被試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總分越高,表示被試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越強。該量表間隔半月重測信度為0.52。
(3)自尊評定。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最初由Rosenbery編制,由季益富、于欣翻譯并修訂為中文版,該量表共10個項目,采用1~4分的4點評分,總分值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該量表經適當修正后間隔半月重測信度為0.62。
(4)自信水平評定 以Shrauger編制,季益富、于欣翻譯并修訂的中文版“個人評價問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為測查大學生自信水平的工具,該量表共54個項目,采用1~4分的4點評分,總分值越大表示自信程度越高。該量表經適當修正后間隔半月的重測信度為0.59。
3.統計學處理。實驗結果采用 t 檢驗方法進行顯著性檢驗。 (二)結果
1.大學生總體SCL-90測查情況統計。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在SCL-90各因子上達到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各項目自評分≥3) 的人次占被調查大學生總數的32.42%。經排序發現, 大學生群體中不健康的心理表現依次是人際敏感(8.65%)、強迫(5.75%)、敵對(4.62%)、抑郁(4.15%)、偏執(2.32%)、焦慮(2.28%)等。
2.大學生總體自信、自尊、自我效能的測查結果。大學生總體自信、自尊、自我效能的總分分別是136.68±16.42、30.62±4.28、18.25±4.65。
大學生進校后,進入了人生特殊的心理適應期。有學業的壓力,有離家的孤獨,有不同于中小學生的教學方法,人生選擇、價值取向以及人際關系的變化等諸多問題,大學新生比中小學生面臨更多的壓力和沖突,因而會產生更多的痛苦和焦慮。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在SCL-90各因子上達到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的人次高達32.42%,已經遠遠超過全國12.6萬大學生中心理障礙率20.23%的水平。結果同時表明,對大學生群體的正常生活、學習等造成困擾最大的就是人際關系,如異性同學關系、戀愛關系、舍友關系、師生關系以及與父母的關系等等。這可能與大學生的交友觀、戀愛觀等尚不成熟、對社會、人生的認識理想化有關。
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是個體自我認知心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自我評價、他人的評價以及社會對自己的學識、地位、能力等認可的程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也正是互有差異的自信、自尊和自我效能水平才最終使一個人的心理素質結構區別于其它人。此外, SCL-90的各因素均與社會支持因素呈一定程度的負相關,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為普通人群的兩倍。社會支持水平低下者心理健康水平相應降低。說明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有助于緩解精神緊張,幫助個體應付應激事件,從而起到保護心理健康的作用。學生的消極應對方式與SCL-90密切相關。消極應對方式是阻礙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積極應對方式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1]張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與父母教育方式的關系——不同群體間的一致性與差異性[J].心理科學,1998.21(6):489
~493.
[2]王秋英.家庭養育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21(5):276~277.
[3]耿耀國.體校學生心理健康及有關因素的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5):286.
[4]錢銘怡,肖廣蘭.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1998,21(6):553~555.
[5]王淑蘭.中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現狀[J].中國社會醫學,1993,47(4):14.
[6]單茂洪.正確使用SCL-9016PF量表測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2):81~82.
[7]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31~36.
[8]姜乾金,沈曉紅.特質應對方式問卷[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