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對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作用
滕 婭
摘要針對我國高校轉型期間貧困生群體的發展趨勢,相關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筆者在從事貧困大學生的思想工作中發現,學校教育對他們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德育、智育、體育對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作用,并闡述了相關的觀點。
關鍵詞學校教育貧困大學生健康心理
由于當前扶貧脫貧的現狀和高校的收費制度等原因,貧困大學生的群體有所擴大,他們的心理狀況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各所高校已基本建立起經濟資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的體系,并在綜合解決問題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認為,要使貧困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學校還應從根本上注重與他們關系密切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德育、智育、體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從而為他們今后的成材書寫和諧的一筆。
(一)德育教育是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本源
1、要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崇高的理想。高校在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更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鼓勵他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逆境面前不畏縮,培養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還要使他們認識到國家和學校的財力有限,要徹底解決他們的經濟問題,還需要個人、家庭及社會共同想辦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擺正個體、群體及社會間的關系。這些,都是使他們將來立足社會、并成功地開展事業的重要一環。此外,還要作貧困大學生懂得:雖然作為獨立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行動能力及權利,都有追求個人利益和美好生活的權利。但是,當個人利益與群體及國家的公共利益發生矛盾和沖突時、如果與社會格格不入,甚至為追求個人利益而損害群體利益的話,是無法在群體乃至社會中立足的。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有社會性的需求,不可能長期離群索居。作為一個社會人,必須學會遵守群體和社會的規則,維護群體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學會做群體的一員、社會的一員,以寬廣的胸懷對待困難,才能真正地融入社會。
2、要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從我國經濟增長的梯度理論和區域經濟的理論來看,由于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部分地區、行業、企業、居民收入降低的情況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由此所引發的大學生貧困現象,緣于歷史、自然、社會及家庭收入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并非學生自身的原因所致。因此,要使貧困生認識到,貧困是客觀的現實,要敢于面對、承認,不應刻意回避。要懂得家貧不是可恥的事,如果處理得當,反而會是一筆財富,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要幫助貧困生正確對待困難,提高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學會用本質的、發展的眼光觀察社會和人生,以積極的態度自覺地駕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直面困難和挫折,把握命運和前途。此外,貧困生自己也要努力,要經常以“逆境成材”的事例激勵自己,“積極調整認知,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合理思維代替非合理思維”;要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遠離心理貧困,調動正面的情緒,提高心理素質,從而形成健康心理,并意識到自己的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 (二)智育教育是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礎
相對其他大學生而言,貧困生的學習顯得更為重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有的是靠人資助或家庭借貸才勉強維持學業,因此,他們非常渴望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他們得到的關心和愛護。二是面對自主擇業的強烈競爭,貧困生可以仰賴的唯有優秀的學習成績。所以這兩者都在貧困生的心理上形成了強大的壓力,當他們在學習上受到挫折的時候,會感受到更大的打擊,并產生更多的心理問題。如河南一女生蔣某,考上大學后,家里貧窮拿不出學費,哥哥遠到他鄉打工供她上學。帶著母親和哥哥的疼愛,她邁進了大學校門后心理卻很快失衡,同學們的家境大都比她好,她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極度自卑,學習成績也每況愈下,以至悲觀厭世。因怕家人難過,就趁同學過生日之際投毒,造成5名無辜同學死亡,釀成了悲劇。因此,學校必須加大力度,努力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
貴州師范大學的教授沙克說:“心理問題的出現是難免的,它并不可怕,怕的是我們不能正確化解它。實踐證明,文化層次越高越能化解心理問題。”廣泛閱讀各類書籍,不斷吸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是幫助貧困生解決心理問題、形成健康心理的“良藥”。高校應引導貧困生努力學習,使他們以自己優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一方面可以為自己解困,另一方面還能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為心理解困。一般來說,多數貧困生在上大學前都有優異的學習成績,但入學后由于大學的學習方法、教學方式與高中截然不同,再加上經濟上的困乏,使得他們的一些科目亮起了“紅燈”,于是就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進而否定自我。面對這一部分成績較差的貧困生,專業教師可以“開小灶”,利用課余時間有針對性地為他們補課,還可以成立“一幫一”的互助小組,讓成績好的同學幫助貧困生學好專業,來提高學習成績。總之,減輕貧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想負擔,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并促使他們形成健康心理,是智育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體育教育是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支柱
人的心靈是智慧之花,但是沒有身體這塊土壤的滋養,是不可能長久綻放的。因此,對貧困大學生來說,身心健康極為重要。因為在身體經受病痛折磨的時候,人們總會本能地產生消極情緒,貧困大學生尤為如此。在本已捉襟見肘的生活重壓下,身體的病痛會加劇負面情緒的全面爆發,以至引發一系列心理疾病,甚至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所以在展開對貧困大學生的救助指導時,要積極引導他們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參加體育鍛煉,并學會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注意勞逸結合、講究衛生,愛護自己,使自己的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