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機管理分析:論網絡傳播媒介的分析
王洋洋
論文摘要:近年來急劇的社會變遷使高校面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引發了一些高校危機事件。尤其是隨著網絡傳播媒體的發展,給高校危機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案例研究闡述了網絡媒體在高校危機管理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帶來的挑戰,要求高校管理者科學規范地運用網絡媒體,為危機的解決贏得最佳時間;政府方面要加強互聯網建設和管理,建立系統的危機信息發布體制;高校應開設課程,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對學校管理層和輔導員等也進行相關培訓;學生自身要尊重事實,增強自己的責任感。
論文關鍵詞:高校危機;網絡傳播媒體;危機管理
隨著急劇的社會變遷,高校面臨的外部環境也變得日益復雜,使得高校正受到越來越多更復雜的危機的沖擊。所謂的高校危機就是指主要發生在高校校園內的,在事先未預警和可供反應解決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由學校自身內部管理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所引起的對學校生存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和破壞性后果的事件。因此危機管理已成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網絡傳播具有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力,危機的表現形式以及管理模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公眾對突發事件的反應和互動較以往更加及時與主動,對高校危機管理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正確認識網絡傳播媒介對高校危機管理的影響,合理借助網絡傳播的巨大力量來推進高校危機事件的解決,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
一、網絡傳播媒介對高校危機管理的影響分析
網絡媒體給高校的危機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網絡媒體因其開放性、及時性、互動性及共享性等特點使得危機信息的傳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傳播的渠道更廣、信息控制和壟斷更難,從而使危機極易被迅速擴大,尤其是在危機處置階段,正確科學地運用網絡媒體,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危機的處理效果。高校如果善于運用網絡傳播渠道,善待網絡媒體,主動和網絡媒體溝通,及時準確發布信息引導輿論,就能使公眾反應和輿論向有利于危機解決的方向邁進。如果面對網絡媒體采取沉默和回避的態度,則外界無法通過正規渠道獲得信息,導致學校聲譽受損。
1.積極影響
網絡媒體在高校危機處理過程中發揮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
第一,監視環境。這是“高校雷達”,它可以向高校管理者提供高校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變化,搜集和發布有用信息,提高高校管理者對危機的警覺力。當危機發生后,通過對網絡媒體報道的關注,了解危機動態的發展以做好應對措施,提高危機管理效率,降低危機的危害程度甚至避免危機的發生。
第二,信息傳播迅速。網絡傳播可以使信息迅速、及時、充分地傳達到公眾那里,一旦大學危機發生后,從正規渠道不能迅速得到信息,或得到的信息不足以解答公眾的疑惑,那么新媒體可能就是謠言的散發地。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發布危機事態的進展,快速順暢地傳遞危機事件的真實情況以滿足公眾對信息的渴望,減少負面輿論的影響。
第三,信息傳播范圍廣泛,能夠成為引導輿論的主力?;ヂ摼W和移動通訊代表了信息傳播的革命性發展方向,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表明,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176億人。大學生目前基本人手一機,網絡傳播成為危機管理中的重要信息傳播工具。高校管理者在處理危機時,引導輿論非常關鍵,如果引導得力,那么就會穩定人心、消除恐慌、爭取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高校管理者應充分認識網絡傳播的特點,利用學校主頁,及時準確地發布日?;顒有畔?,當事件發生時,可以用文字、聲音、圖像等多媒體方法與公眾進行溝通,妥善處理公眾的抱怨,使公眾的反應和輿論向有利于危機解決的方向邁進。
2.消極影響
網絡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對高校危機管理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主要有:
第一,網絡信息的真實性不足。網絡傳播的信息源復雜,當高校自身還沒對發生的危機事件向大眾公布和解釋時,各種流言蜚語就會通過網絡傳播媒體擴散到外界,信息紛繁復雜,真假難辨,擾亂視聽,造成人心不穩,不利于危機的處理,從而影響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二,易受各界關注。高校作為科研重地和人才培養的基地,歷來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同時高校危機事件特別是涉及學生安危或者切身利益的事件,必然會牽動家長們敏感的神經。過去校園危機的解決主要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隨著網絡傳播的發展,當下的高校危機往往受到高校、家庭、政府和社會的多方關注。因此,高校在處理危機事件時,如果沒有妥善處理與各界特別是網絡傳播媒體的關系,就難以為妥善處理危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快危機處理進程。
第三,復雜性。隨著網絡的發展,高校內部或者社會上一旦有點“風吹草動”,極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參與,信息源的可靠性對高校造成很大的影響。高校危機的類型及引發原因、表現形式、發展形態等復雜和多樣,需要高校花費很多精力仔細研究,這就要求管理者在應對時要區分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采用不同的信息溝通策略,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危機的處理,使學校聲譽受損。
第四,新聞性。信息時代媒體競爭十分激烈,吸引眼球的信息永遠是稀缺資源,“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獲得有價值的新聞成了媒體戰的導火線,處于“多事之秋”的大學的一舉一動,很容易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媒體會主動挖掘信息,及時傳播相關資訊,一段時間內往往會吸引社會公眾的集中注意和廣泛談論。作為高校管理者如果不了解高校危機信息傳播網絡化的趨勢,不重視及時通過學校的官方網站發布各類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對網絡輿情的監控,就會導致一些小道消息的橫行,火上澆油。 二、網絡傳播媒介對高校危機管理影響的案例剖析
高校危機管理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2006年6月16日鄭州大學拒發畢業證書導致學生發起大規模騷亂。2006年6月15日凌晨1點,上千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暴力活動,學生們高喊著“還我鄭州大學畢業證”的口號,校園內一度煙霧彌漫,正常的教學活動受到影響,鄭州防暴大隊不得不出動20多輛警車,滿載全副武裝的警員現場維持治安。危機發生之前學生曾采取了一些比較理智的方式與校方進行溝通,如寫信、網上留言等,但校方沒有予以重視,由此可以看出學校領導利用網絡媒體處理危機意識淡薄,不懂得占據危機最佳處理時間,沒有及時通過有重大影響力的網絡傳播媒體就國家教育政策的變化與學生和外界進行溝通解釋,而是采取一種置之不理的態度,從而導致了危機的進一步擴大。危機發生后,面對不斷惡化的危機形勢,校方仍秉持著“家丑不可外揚”的心理,一味地對外進行消息封鎖,學校警衛用暴力阻止想要離校和拍攝照片的學生,處于一種消極和應付狀態。學校和政府在溝通上與網絡媒體脫節,當媒體采訪其工作人員時得到的答復始終是無可奉告,使得網絡媒體不能通過正常渠道得到其想要的信息。而網絡媒體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同時快捷是網絡傳播的基本特點之一,因此網絡媒體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很多虛假的信息便會應運而生,學生本是熱血青年,思維方式不成熟,這些不實報道容易使學生由理性變得瘋狂,也使得公眾對學校失去信心。在此次事件中如果升達學院的領導能實現與網絡媒體的良性互動,對于網絡媒體和大眾媒體所報道的小道消息和主觀臆測予以果斷的回應,使正式渠道的信息更快地到達公眾,就可以在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性原則下,通過耐心細致的解釋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尋找可以補救的措施,舒緩學生情緒,使事情得到妥善解決。在應對此次危機事件時,升達學院領導沒有從長遠來考慮,缺乏利用網絡媒體處理危機的能力,不懂得轉“?!睘椤皺C”,使得一些網絡媒體的不良意圖有機可乘,這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網絡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發生危機必然引起社會關注,這也是大學宣傳、塑造形象的契機,校方應該主動與網絡媒體溝通,以坦誠的態度面對各媒體和公眾,爭取話語主動權,從而避免校園騷亂事件的發生,消除對學校形象的不利影響,恢復學校良好的聲譽,構建和諧平安的校園。
三、在高校危機管理中有效應對網絡傳播的措施
網絡傳播對高校危機管理有重要意義,暢通的網絡傳播渠道是應對大學危機事件的重要保證。只有有效利用網絡傳播媒體,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強化權威意見,爭取話語主動權,才能更好地引導媒體發布消息,即使有人想要造謠生事也無從下手。因此,需要從政府、高校和學生三個方面來共同應對高校危機管理。
首先,從政府層面上來講,政府要加強互聯網的建設和管理。我國政府對網絡的社會作用十分重視,曾專門開會學習和討論互聯網問題,提出“要加強互聯網的建設和管理,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笔畬萌珖舜蟪N瘯诙螘h審議的《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中明確規定:“新聞媒體違反規定擅自發布有關突發事件處置情況和事態發展的信息,或者報道虛假情況的,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由所在地統一領導職責的人民政府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這一法案的出臺將有利于控制媒體虛假報道的蔓延之勢,減少網絡媒體的負面作用。政府要不斷增加對網絡建設的投入,對網絡信息源進行控制,設置監督機制,增強公眾對官方網站的信任度。當危機出現后,學校主動通過官方網站發布權威信息,杜絕虛假和不實的小道消息,占領話語權的最高地,贏得化解危機的主動權。
其次,高校要建立系統的危機信息發布機制。在信息時代和傳媒社會,網絡傳播具有越來越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高校危機剛發生時,學校如果沒有做出必要的回應,流言蜚語和小道消息就會通過這一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大行其道,以訛傳訛,造成民眾心理上的恐慌,形成不利于高校解決危機的環境,使學校工作陷于被動。因此,高校應建立系統的危機信息發布機制,在危機發生伊始,管理者在第一時間利用學校的各種媒體進行信息披露,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穩定人心和校內秩序。在危機處理階段,學校要盡快、坦誠、公開、準確地告訴媒體詳情,掌握對外報道的主動權,隨時關注媒體的報道,一旦發現有錯誤和不確實的信息立即予以糾正。引導公眾情緒,爭取公眾的同情和理解。學校還應開設課程,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對學校管理層和老師輔導員等也應進行相關培訓。在一個開放和網絡傳播這么發達的社會,當學校發生危機時要想封閉消息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特別是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危機事件,如爆炸、火災、投毒、疾病傳染以及惡性殺人事件,學校對外要做到信息公開透明,但是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育人場所,對于一些涉及學生生命安全的信息也不宜全部向社會公開,如大學生自殺事件。因此學校要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媒介的相關知識,提高對信息的辨別、批判、使用和管理能力,注意加強老師的危機處理能力、心理素質以及與媒體的溝通技巧,培養“意見領袖”,發揮他們的作用,引導輿論向有利于危機解決的方向發展。
最后,學生要尊重事實,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網絡媒介素養。高校是育人的場所,學生是學校的主體,高校學生處于青年時期,思想比較活躍,處理一些事情的手段比較激進。每個學校的學生都有可能對自身待遇、學校的規章制度、公共設施產生一些不滿情緒,當下網絡傳播這么發達,學生可以通過QQ、BBS、E-mail等便捷方式與校領導進行溝通,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有效利用網絡論壇,當學校面臨危機時,不落井下石,不發表主觀臆測的觀點和不正當言論,以主人翁的姿態對惡意抨擊學校和不正當的言論予以回應,對有爭議的意見予以評論,發揮網絡評論員的作用,將信息順暢、真實、完整地呈現在網友面前,使輿論按照有理、有序、有利于學校危機管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