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唐代文學


淺議《古詩十九首》對唐宋文學的影響

摘要:《古詩十九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純熟的藝術手法受到后代的高度贊譽,尤其影響了唐宋文學的發展。它的抒情藝術。比如善用比興、情景交融、意象選擇。以及曲筆傳情等,這些都為唐宋抒情詩詞藝術發展帶來諸多啟迪,影響深遠。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抒情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一直占據著主流地位,我國號稱“詩之國”,而唐詩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最終創下了雙峰并峙的歷史輝煌。究其原因,唐詩宋詞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藝術的“盡善盡美”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古詩十九首》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所謂“古詩”,一般指漢代樂府中未曾入樂,或原曾入樂而失去標題,并脫離了音樂的歌辭,在社會上流傳已久,無專門名詞,因此泛稱為“古詩”,《古詩十九首》就是如此。《古詩十九首》是由無名詩人創作的五言抒情短詩,最早見于《文選》,因其年代久遠,大都散佚,具體篇數不能詳考,人世難詳,蕭統《文選》只著錄了十九首,后人便以十九首稱之。其作者與所作時代為西漢還是東漢,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處不作詳述。這十九首無名氏短詩自問世以后,就一直備受詩論家推崇,鐘蠑的《詩品》稱其“文溫而麗,意悲而遠,驚心

2011-11-29

關于從論爭看唐宋派的文學思想建設和文派要求

[摘要]茅坤在文學思想的建設進程中,曾與派內的唐順之、蔡汝楠和派外的徐中行等人發生爭論。正是在爭論中,茅坤不僅擺脫了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而且成功超越了以唐宋文代替或包容秦漢文的思維局限,以地理喻文,提出神理說,建立了古文正統論。在將詩歌正統讓與七子派的同時,茅坤又代表唐宋派堅決捍衛其古文正統地位。 [關鍵詞]唐宋文派;七子派;古文正統;詩歌正統;文派爭論對明代唐宋派的文學思想,21世紀前的研究重點大抵是放在對其成員主要是唐順之和茅坤的文學主張進行論點抽繹和定性評價上,進入新世紀,則似有了兩個研究路向:一,以前一時期提出的相關命題為話域,以更細致的材料梳理為基礎,以更準確的流派關系認識為理據,進行新的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精神的辨析、闡釋和理解;二,對前一時期習以為常、幾乎不加討論的成員構成及稱名緣由,進行新的梳理、厘定和闡說。對第二點,筆者以為,唐宋派是一個活動于前后七子派之間,且大部分文學主張與之針鋒相對,在客觀事實上存在的文學流派,只是其成員當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人為代表,歸有光則不能算。對第一點,筆者以為尚須闡明這樣兩條認識:一,三人的文學思想各有相當復雜之發

2011-09-03

關于《古詩十九首》對唐宋文學的影響

摘要:《古詩十九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純熟的藝術手法受到后代的高度贊譽,尤其影響了唐宋文學的發展。它的抒情藝術。比如善用比興、情景交融、意象選擇。以及曲筆傳情等,這些都為唐宋抒情詩詞藝術發展帶來諸多啟迪,影響深遠。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抒情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一直占據著主流地位,我國號稱“詩之國”,而唐詩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最終創下了雙峰并峙的歷史輝煌。究其原因,唐詩宋詞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藝術的“盡善盡美”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古詩十九首》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所謂“古詩”,一般指漢代樂府中未曾入樂,或原曾入樂而失去標題,并脫離了音樂的歌辭,在社會上流傳已久,無專門名詞,因此泛稱為“古詩”,《古詩十九首》就是如此。《古詩十九首》是由無名詩人創作的五言抒情短詩,最早見于《文選》,因其年代久遠,大都散佚,具體篇數不能詳考,人世難詳,蕭統《文選》只著錄了十九首,后人便以十九首稱之。其作者與所作時代為西漢還是東漢,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處不作詳述。這十九首無名氏短詩自問世以后,就一直備受詩論家推崇,鐘蠑的《詩品》稱其“文溫而麗,意悲而遠,驚心動

2011-09-03

唐宋文學中文體意識之分析

關鍵詞:唐宋文學 文體意識 文學史 辨析 摘 要:本文以文體意識為角度,對文學發展史的思路進行了探索研究。先是闡述了文體意識的定義與我國古代文體研究的現狀,提出了文體意識研究要與具體的歷史背景結合,并分析了唐宋時期文體的存在的狀況和五大主要文體;然后通過唐宋時期文體意識的辨析,提出了古代文體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最后重點闡述了文體研究的多面性和文體研究的作用。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也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中國文學在唐宋時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其文體形式也極為豐富。而以往對于唐宋時期文化的研究,則呈現出了一種重內容輕文體的傾向。本文就從文體的角度出發,對唐宋文學中的文體意識,進行探討。 一、文體意識的定義與研究現狀 (一)文體意識的定義 所謂文體意識,按照陶東風先生的解釋,即“一個人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對于文體特征的或明確或朦朧的心理把握”。一般而言,文體意識比較強的人們最熱衷于確證規范、辨析源流。 (二)文體發展史與文體意識的研究現狀 談文體意識研究離不開文體發展史的研究,兩者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包含與滲透的關

2011-09-03

關于玄宗與盛唐文學——從文學創作和傳播角度

論文關鍵詞:玄宗;盛唐文學;文學創作;文學傳播論文摘要:文學的繁盛無非是創作的繁盛和傳播的繁盛。作為大唐最有作為的統治者之一的唐玄宗當政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經濟、人口、教育政策,為文學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和創作條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盛唐文學的發展。文學的繁盛莫過于創作的繁盛和傳播的繁盛,作為大唐最有作為的統治者之一的唐玄宗為唐代文學的繁盛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個推動作用首先就是對文學創作及傳播的巨大促進作用。第一,玄宗當政后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推行,國力的發展,都直接為文學創作和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環境。文學的創作和傳播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傳播環境,而這個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思想等人文環境,府衙、科場、書院、學校等政教場所,以及瓦舍青樓書場勾欄等娛樂場所,還有平凡人家的書房文案等等。玄宗當政之初,國力不盛,文學上十分凋敝,沈宋已亡,文章四友也于開元初年盡數西去,可以說文壇已無耀眼之星。玄宗當政之初定下“既富而教”的政治宗旨。去華汰奢、發展生產,輕賦減役、抑制食封、整頓吏治、與民休息,到了開元天寶中,國力已經極

2010-11-14

關于唐寅狂放人格及其文學創作論析

論文關鍵詞:唐寅;狂放人格;文學創作;詩歌論文摘要:唐寅狂放不羈,恃才傲物,其狂放人格的形成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他的文學創作重情尚真,大膽表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不拘一格,不避俚俗,這與他狂放的人格是有一定聯系的。唐寅是明代歷史上風格特異的奇才。他在文壇上名聲顯赫,與祝枝山、文徵明和徐楨卿一起被稱為“吳中四才子”。他還是吳門畫家中的重要人物,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唐寅才氣過人,風流倜儻,放浪形骸,常以詩酒自娛,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集才氣與狂氣于一身,錢大昕評價他“狂士標格,才子聲名”(《像贊》)。對唐寅狂放人格及其文學創作進行論析。不僅有助于了解唐寅的生存狀態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認識人與文之問的關系,而且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唐寅的人格、創作心態和人生悲劇。一、狂放的人格形態唐寅瀟灑倜儻,放浪不馴。在明代,人們對其為人、創作就有品評。《新倩籍》:“唐寅,字伯虎。雅資疏朗,任逸不羈。”《吳郡二科志·唐寅》:“(唐寅)為人放浪不羈,志甚奇,沾沾自喜。” “顧磷《國寶新編》:“弱居癢序,漫負狂名”。他的父親

2010-11-11

從菅原道真看日本平安朝文學與唐文學

【摘 要】唐代(618-907)歷來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光輝的一個時代。唐代造就了一個具備國際化特征的唐文化圈,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從地域上來看,日本有著接觸并吸收唐文化的有利條件。本文主要從菅原道真的文學成就來看日本平安朝文學與唐文學。【關鍵詞】菅原道真 日本 平安朝文學 唐文學據史書記載,公元7世紀至9世紀日本多次派遣隋史和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唐朝的文化和制度。這些使節將唐時的政治、法律、藝術、宗教等先進文化帶回日本,經過吸收理解與融合終于形成大和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作為唐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的唐文學,尤其是唐詩對日本漢文學的產生發展影響更為深遠。日本的平安朝(794-1192)和唐朝有著頻繁的往來,據藤原佐世寫的日本最古的漢書目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891)記載,遣唐使曾把白居易的詩文集帶到了日本。現在,日本的NHK每天都有漢詩的相關節目,內容上幾乎都是唐詩。并且日本現在還有很多唐詩愛好者。本文主要從日本平安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菅原道真入手,淺顯地探討一下唐文學和日本文學的關聯。菅原道真(845-903)是日

2009-12-12

唐代文館與文學研究的檢討和突破

關鍵詞:唐代文館;文館與文學;研究歷史;研究空間近年來,唐代文館逐漸為研究者所關注,涌現出不少與此相關的論著,比如李德輝先生《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政治和文學之關系》,吳夏平《唐代中央文館制度與文學研究》等,極大地推進了相關領域的研究。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在制度淵源流變考鏡、文獻整理、文館與文學關系的討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總體來看,轉變研究視角和思維方式,尋求新的切入點,宏觀通照性地發掘文館與文學更深層的關聯,是當前此研究領域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在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力圖探索解決問題的相關途徑。“文館”到底指什么,關涉到研究對象的確立,各家研究都有所不同的表述。正史所記,無一統攝性確定概念,而僅出現于專有名詞之中,如弘文館、崇文館之類。兩《唐書》有“三館”一詞,如《舊唐書》卷八十八韋嗣立上武則天書云“三館生徒,即令追集”及《新唐書》卷十四“三館學官座武官后”,但此“三館”當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館,與文館概念相去甚遠。較早關注文館的學者是日本池田溫先生,他認為唐代學館之盛,中古所未見,而學士榮譽,尤著于青史。唐朝官制,政府圖書之

2008-07-24

唐代文學研究“鑒往”補闕與“知今”蠡測

關鍵詞:唐代文學;研究空間;學術史補闕;學術蠡測唐代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研究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眾多、成果豐富,其學術價值和意義之重要,自不待言。此朝文學研究之理論方法、格局范式、價值取向均與他朝互通互動,亦為學界之共識。如何進一步推動研究的深入,或者說如何進行創新,是研究者最為關注的問題。而解決此問題之基礎又在于我們對創新的認識:一是何謂創新,二是如何創新。第一個問題,可以借用程千帆先生的話來加深認識。程先生曾說:“創新有三種情況:一、前人所未涉及或未論述過的東西,你論述了,這叫創新;二、前人已做過一些研究,但做的還不夠充分,有繼續補充和擴展的必要,或是前人解釋尚不夠圓滿,不能讓人完全信服,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解釋。這種在前人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和重新解釋,也是一種創新;三、就是前人對某一問題已有涉及和論述,但其論斷并不正確,需要加以修正,也是一種創新。”[1]129-130在這簡短精辟的論述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是“前人”,共5次。這啟發我們,無論哪種創新,都須有對前人成果全盤考量的基礎才有現實可能性。第二個問題,如何創新,實際上與我們對創新的

2008-07-24

論文學史范型的新變──兼評傅璇琮主編的《唐五代文學編年史》

內容提要 中國文學史百年行程,范型無慮三變。范型轉換的基本動因在于受西方近代文論推動,文學史家的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由泛雜向科學演變。但中國文學 史在獲取現代性的同時,其本身的完整性、豐富性和中華文化的傳統特色卻也受到一定損傷。新時期以來的學術反思,呼喚一種新的大文學史觀,從而將文學史寫作推向新階段。《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就是這一時期眾多實踐成果中的卓越代表。 關鍵詞 文學史范型 文學觀 大文學史觀 中國文學史學科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這是一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進程, 而其實質與標志則集中地表現于文學史范型的轉換。為了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探索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和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合作進行著一個題為《中國文學史學史》 的項目,希望通過史的清理,抽出一些理論性的認識,加深對文學史學科的理性把 握,用以促進這個學科在新世紀的發展。在閱讀和思考中,我漸漸形成了一種認識 :百年來文學史范型約有三變,因而可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而目前正處于第三個 階段之中,這次大轉型,在文學史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有強烈鮮明的時代印記,也 都取得了不少實績。本文就想對此作一些論述,并從這個角度來評論《唐五代文學 編年史

2008-07-29

20世紀80年代唐代文學研究的回顧

【內容提要】 20世紀80年代初,有利的學術環境促成了唐代文學研究局面的繁榮。在對唐代文學發展規律的重新認識、唐代文學思想史的研究、佛道與唐代文學的交叉研究、唐詩藝術的研究、唐代文學與政治文化軍事制度的研究、唐詩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融合研究、史料的整理和作家名錄及研究資料的編纂、熱點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與討論、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主流研究方法的確立等九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在繁榮局面中也有一些帶傾向性的不足。 【關鍵詞】 80年代/唐代文學研究/回顧20世紀80年代的唐代文學研究,經歷了一個從復蘇到繁榮的過程;伴隨著繁榮的研究局面,研究者對研究領域不斷進行開拓和深化,進入了90年代既繁榮又深刻自省的迅速發展的大好局面。隨著國家政治形勢的好轉,意識形態領域極左思潮不斷得到清算,80年代初的唐代文學研究確實存在著一個“復蘇”的過程。如果將這個“復蘇”理解為對十年“文革”中被擾亂了的學術秩序的撥亂反正,則這個“復蘇”的過程很短暫,因為與此同時,正常的、具有嚴格學術規范的研究已蓬勃展開,80年出版的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不計,81年出版的優秀學術著作即有譚優

2008-08-01

《毛詩》及其經學闡釋與唐詩文學價值

【內容提要】 唐詩在主導的人文精神、批判現實精神和抒情言志的藝術等方面從《毛詩》及其經學闡釋復雜、龐大的體系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從而鑄造了品格昂揚健康、充滿人文情懷、現實精神和抒情藝術再創輝煌的唐代詩歌成就。 【關鍵詞】 :《毛詩》;經學;唐詩;人文精神;批判精神;藝術創造《毛詩》及其經學闡釋對唐詩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這是由于《毛詩》及其經學闡釋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概括地說,這個系統對唐詩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作用。由于以《毛詩》經學闡釋為主體的儒家詩教產生于封建時代,人們往往從批判封建時代意識形態的角度把儒教詩教影響唐詩的負面作用看得比較突出,這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如果片面強調儒家詩教的負面影響,忽略儒家詩教正面影響的理性分析,就可能陷入認識的偏頗與誤區。本文從詩歌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藝術創造三個方面談《毛詩》及其經學闡釋影響唐詩的文學價值。 一 《毛詩》及其經學闡釋影響唐代詩歌的人文精神較為廣泛深刻。唐詩抒寫的詩人心靈世界中諸如政治人格、隱逸情懷、人倫情懷的感受體驗等,正屬那個時代人文精神主導方面的感受體驗,而這些感受體驗的價值觀念,莫不

2008-08-14

微型自然、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詮釋的空間

【內容提要】 唐代園林的興盛帶動了都市審美文化需求的高漲。作為社交的平臺與觀照的視角,園林滿足了士人的身心需求;園居生活體驗對理解樂園理想的演變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梳理中國古代“游”之觀念的發生發展;園居生活體驗與詩歌創作關系的探索,還促成了藝術境界理論的定型。唐代文學研究應引入園林詩、園林散文的概念。文化的傳播接受可以達成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相互理解,并且可以促進和強化這種理解。拋開時間序列的古今異代的交流不談,僅從跨地域跨文化之間的交流在當下愈發突顯出其重要性這一點來看,交流可以達成,理解可以實現。海外漢學作為中國學術延伸的一脈,在20世紀以來漸趨興盛,說明東海西海的障壁可以跨越,中學西學亦有融通轉換的一點靈犀。本文擬就宇文所安《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①中反復論及的“微型自然”、“微型園林”、“私人視角”、“私人天地”、“私人空間”等問題作一評議,回溯其論題提出的語境及涵義,抉發其論題的學術史意義,并進一步引申到其所未及之處,即審視唐代文人園林,對其中盈余的審美價值作更為細致的文學詮釋,為唐代文學的進一步詮釋提供一些基本概念及范式。

2008-08-19

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綜述(上)

二、初盛唐 有關隋詩研究的論文有六篇;康震《隋代詩歌的文化淵源》〔126〕和《歷史的追溯:對隋代詩歌的文化闡釋》〔127〕、曹道衡《論隋代詩歌》〔128〕、霍然《論隋代詩歌及其在詩歌史上的地位》〔129〕、黨銀平《試論隋人對唐詩繁榮的積極作用》〔130〕、王祥《試論隋詩淵源走向與隋唐之際詩壇》〔131〕。康震《隋代詩歌的文化淵源》從隋代詩人角度入手,探討其文化制度淵源。認為隋代詩人有三類:一,西魏、北周入隋之關隴集團,如楊廣、楊素、牛弘等;二,東魏、北劉入周隋者,如李德林、盧思道、薛道衡等;三,梁、陳入隋者,如虞世基、許善心、王胄等。其中后兩類是主力,故隋代文化同北魏、北齊一脈相承,對梁、陳亦多因襲,于西魏、北周文化則較少關注。曹文認為,南北朝時期,北方文人在詩歌創作上雖已自覺模仿學習南方文人,且有很大進步,但總的說來,在詩歌的藝術技巧方面仍多少有些遜色。隋代的統一加強了南北文人的交流,他們彼此唱和,已不再是北人學習南人,而是相互促進;原來保存在南方的典籍大量流入北方,使北方文人得以借鑒的前人作品大大增加,對隋詩發展起了很大推動,由此形成南北文風的融合,為唐詩繁榮奠定了基礎。王文

2008-08-27

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綜述(下)

三、中晚唐 綜論中晚唐的論文有吳在慶《中晚唐苦吟之風及其成因初探》〔354〕、徐青《中晚唐時期的詩律特點》〔355〕。綜論盛中唐的論文有吳相洲《論盛中唐詩人構思方式的轉變對詩風新變的影響》〔356〕。孟二冬《意境與禪玄:中唐詩歌意境論之誕生》〔357〕認為,從理論上明確提出詩歌“意境”的概念,并對之加以探討的是中唐時期的一些作家和詩歌理論家,它標志著中國古代詩歌意境理論的正式誕生,這與前人及同時代的文藝創作、文藝理論、學術思想、哲學理論觀念,尤其是禪玄有密切的關系。吳湘洲《論唐肅宗黜華用實主張對詩風新變的影響》〔358〕研究安史之亂以后,唐肅宗逐步確立黜華用實的用人方針,對士人行為風范主動加以改造,使之由高華走向沉實,詩風亦隨士風發生變化:帝王師式的人物風范不見了;尚言談議論變為勤于吏事了;率性任誕的作用逐漸消失了。 有關晚唐的綜論性文章在兩年間呈上升趨勢,袁文麗《晚唐詩人內向心理探因》〔359〕結合晚唐的衰微國勢、政治生活空間、士大夫文人生活、宗教哲學對晚唐詩人的影響,以及文學思想的轉變,探討晚唐詩人內心幽微心理產生的原因,并進而分析內向心理帶來的詩歌特色:沖淡玄遠、含蓄委曲

2008-08-27

唐代三峽“竹枝”:一種文學現象的歷史地理學考察

唐代以后,原本為山地民歌的“竹枝詞”成為多受文人重視的詩體。詩人文士記事詠物抒懷,往往采用這種文句平易樸實、風格活潑清麗的形式。要探求這一生動清新的文化支脈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說到三峽。可以說,“竹枝詞”的發現、記錄和傳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峽始。三峽“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鮮明的印跡,是唐代特殊的歷史人文背景和歷史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如果從歷史地理考察的視角分析這種文學現象,或許可以得到有意義的發現。而交通地理對于文化的意義,或許也可以由此得到說明。唐代文人的三峽行旅與“巴歌”體驗在政治昌盛和經濟繁榮的形勢下,隨著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地位的上升,循長江航道上下,成為唐人行旅的熱線。三峽,于是在唐代文人行旅生活體驗中保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三峽紀行詩成為唐詩中頗為多見的篇什。除了長安、洛陽等大都市外,很少有哪些地域如三峽這樣受到唐代詩人如此的關意。李白“遠憶巫山陽”,“淚向南云滿”(《寄遠十二首》其五),白居易“兩岸滟滪口”,“巴峽聲心里”(《題牛相公歸仁里宅新成小灘》)等詩句,都說明行經三峽的經歷

2006-04-05

淺析唐初“文學館”現象之形成原因與作用

據史書載:“武德四年,太宗為天策上將軍,寇亂稍平,乃鄉儒,宮城西作文學館,收聘賢才,於是下教,……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墳籍,榷略前載,……方是時,在選中者,天下所慕向,謂之登瀛洲。”(1) 由此可見,“文學館”作為一個非官方的藩王的訾議機構,在其成立之日是何等轟動!而僅以“銳意經籍” (2) 為由竟能使滿朝士大夫以得此“文學館學士”閑散之職為自豪,謂之“登瀛洲”?從此當中可見“文學館”成立之目的,創建之背景顯然不能簡單地通過史書的幾句話就能解釋得通的。事實上,“文學館”在當時的成立,“文學館”十八學士在當時社會大環境下的產生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原因,而由于統治階級內部的激烈斗爭導致最后“曇花一現”的“文學館”亦對李世民的一生及其開創的“貞觀之治”,乃至整個唐朝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段初唐歷史就因為有這么一個閃光點而顯得更加光彩耀目。眾所周知,作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藝術不可謂不登峰造極,而正是這非凡的用人藝術為“文學館”的出現培植了一塊極其肥沃的土壤,眾多被后人喻為“良相”的文士就在這塊土壤上得以成長與發展。可見“文學館”的出現與

200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