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
對于環境倫理與環境法之間的互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論文摘要:環境倫理是環境法立法的思想基礎。環境倫理的發展可以為環境法的立法提供新的思考模式,促進環境法的立法實施和完善。并且,當環境立法所規定的具體義務逐漸內化為人們心中的道德義務時,形成新的更高層次的環境倫理時,這種法律行為規范就會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倫理,從而獲得人們自覺履行的效力。論文關鍵詞:環境倫理;環境法;互動式;必然性;可能性一、環境倫理和環境法的概念(一)環境倫理的概念環境倫理也稱為環境道德,是指人們認為應當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因此所應遵循的道德態度和行為規范。其中,環境道德態度主要是指有關環境保護的道德意識、思想、觀念、感情和意志等,而環境行為規范則主要是指環境道德標準和它的基本原則及重要規范。環境倫理是人類在對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破壞問題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歷史與人類工業文明的進程緊密相關,最早可追溯到工業發展的初期。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環境保護無能無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環境倫理學隨之得到了系統發展,各種環境倫理學說和流派紛至沓來。通過幾十年
試析循環經濟中的環境倫理思想淺析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環境倫理思想 論文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增長又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周期,資源短缺、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造成嚴重的生存環境壓力。因此,循環經濟日益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而且隨著人與自然環境沖突的加劇,環境倫理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循環經濟中到底蘊含著哪些環境倫理思想,這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 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人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環境倫理思想源自環境倫理學,它研究和討論的是生態環境中的人類的倫理道德問題,人類如何在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和提高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來對待自然和保護生物,從而更好的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環境倫理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及在資源與環境方面達到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等思想都在循環經濟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在循環經濟中的運用 循環經濟為試圖解決經濟的發展效率與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它是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也同樣認為經濟發展的持續性是建立在自然
試析從文藝遺產看維吾爾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維吾爾族是歷史上生活于中亞和我國新疆、甘肅等干旱地區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的祖先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依靠自然界和適應自然界而創造了符合自己生活條件的民族文化和生態文明意識。維吾爾人的傳統環境意識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它至今生動地表現在他們的生命意識、民間文化、道德觀念和生活習慣中。論文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發,嘗試對維吾爾族文化心理特有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環境文化進行初步探討。論文關鍵詞:維吾爾人;生態意識;環境倫理所謂生態環境意識是人類對自己所生存的生活和活動環境的自覺保護及使其美化的意識,即人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適應和追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維吾爾人是生活在中亞和新疆這個干旱地區塔里木——吐魯番盆地上的綠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自古以來,從追逐水草、土地和環境的游牧階段逐漸地進入了穩定居住的農業——園藝經濟階段。該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適應自己生存條件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意識。維吾爾族的傳統的生態環境意識在他們在原始時代的崇拜自然和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基礎上形成并逐漸發展,與他們原始時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密切相關,在
試析工程建設中應有的環境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工程建設環境倫理論文摘要:工程建設既是經濟強大的重要手段,也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關照對象,而環境保護又需要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因此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具有一榮共榮、一損俱損的互動依存發展關系。在理清了二者關系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索工程建設中應有的環境倫理思想,通過將環境倫理觀念深入工程建設的途徑,來實在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以期達到工程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生。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大規模的建設,能源卻十分緊張,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是給自然資源卻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我們顯然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總書記明確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為了能夠讓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能夠在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同時,又保持環境健康的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思考工程建設中應具有如何的環境倫理學思想。鑒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發展經濟,就要建設,大興土木,大搞工程建設在所難免;一方面,要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得不得不重視環境的保護
淺議工程建設中應有的環境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工程建設環境倫理 論文摘要:工程建設既是經濟強大的重要手段,也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關照對象,而環境保護又需要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因此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具有一榮共榮、一損俱損的互動依存發展關系。在理清了二者關系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索工程建設中應有的環境倫理思想,通過將環境倫理觀念深入工程建設的途徑,來實在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以期達到工程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生。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大規模的建設,能源卻十分緊張,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是給自然資源卻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我們顯然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總書記明確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為了能夠讓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能夠在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同時,又保持環境健康的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思考工程建設中應具有如何的環境倫理學思想。 鑒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發展經濟,就要建設,大興土木,大搞工程建設在所難免;一方面,要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得不得不重視環境的保護。兩者皆不可偏廢,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
關于環境倫理道德對我國環境和環境法的影響
: 一、環境法的倫理基礎自從世界各國相繼進入法治社會以來,環境狀況的發展和演變就與環境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追溯到環境法產生的層面,我們不難發現環境倫理道德對環境法的產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進入工業社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隨著人類改造、影響自然能力的空前提高,環境倫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也從最初的敬畏演變成征服,即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是生物圈的中心,環境只具有工具價值,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比如空氣、水、土壤污染,環境災難頻發。隨著后工業化時代在世界各發達國家相繼到來,環境倫理道德經過了自然保存主義、生物中心論等過渡階段,最終形成了生態中心論,把環境道德客體的范疇擴展至生態系統、自然過程及其他自然存在物。生態中心論更關注生態共同體而非有機個體,它是一種整體主義的而非個人主義的倫理學。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此基礎上產生,并且發展形成代際公平這一時間上的整體觀念。正因為可持續發展理論相對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使之成為世界各國環境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二、我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因中國環境倫理道德和環境法
試析西方環境倫理思想剖析
論文關鍵詞: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自然價值價值取向論文摘要:對西方環境倫理思想中的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存在的理論依據及其實質分別進行了剖析,對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產生分歧的焦點—自然價值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并在此墓礎上說明了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取向,指明西方環境倫理學由人類中心主義向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西方環境倫理學產生于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反思并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人類社會實現工業化的三百年來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超過了以往所有年代總和的無數倍,作為結果是自然環境遭到日益破壞和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尤其是本世紀以來,環境危機已經極大地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問題日益顯露,人類僅對環境本身的研究已經不能解決環境問題,從而轉向環境與人類關系協調的研究。西方環境倫理學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一、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又稱淺環境倫理觀。其基本觀點:第一,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則的惟一相關因素;第二,人是惟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惟一的道德
淺談工程建設中應有的環境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工程建設環境倫理論文摘要:工程建設既是經濟強大的重要手段,也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關照對象,而環境保護又需要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因此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具有一榮共榮、一損俱損的互動依存發展關系。在理清了二者關系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索工程建設中應有的環境倫理思想,通過將環境倫理觀念深入工程建設的途徑,來實在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以期達到工程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生。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大規模的建設,能源卻十分緊張,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是給自然資源卻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我們顯然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為了能夠讓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能夠在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同時,又保持環境健康的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思考工程建設中應具有如何的環境倫理學思想。鑒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發展經濟,就要建設,大興土木,大搞工程建設在所難免;一方面,要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得不得不重視環境的保護。兩者
探析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思想與工程教育
論文關鍵詞:可持續環境倫理思想工程師工程教育論文摘要:由于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工程師在工程實踐中不僅要注意工程建造的專業內容,還要關注環境保護,盡可能減少工程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因此,高校的工程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引入可持續環境倫理思想,使未來的工程師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明確自身的環境倫理責任,從而在今后的工程實踐中能以節約資源與能源為準則,不再破壞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1世紀初,美國國家工程院公布了20世紀20項最著名的工程成就,包括電氣化、汽車、飛機、給排水系統、電子工程、廣播電視、農業機械化、計算機、電話、空調與制冷、高速公路、宇航、因特網、家用電器、核技術和新材料,等等.在這樣一個技術主導的世界里,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涉及工程,如鐵路工程、通信工程,它們縮短了人們時空上的距離,使交流變得快捷和方便;而水利工程在防洪減災的同時還可以灌溉、發電.工程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它也影響和改變著周圍的自然環境.隨著工程技術活動的不斷增加和大型工程項目的不斷涌現,工程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環境污染問題與生態破壞問題也愈加凸顯.
對于從文藝遺產看維吾爾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維吾爾族是歷史上生活于中亞和我國新疆、甘肅等干旱地區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的祖先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依靠自然界和適應自然界而創造了符合自己生活條件的民族文化和生態文明意識。維吾爾人的傳統環境意識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它至今生動地表現在他們的生命意識、民間文化、道德觀念和生活習慣中。論文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發,嘗試對維吾爾族文化心理特有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環境文化進行初步探討。論文關鍵詞:維吾爾人;生態意識;環境倫理所謂生態環境意識是人類對自己所生存的生活和活動環境的自覺保護及使其美化的意識,即人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適應和追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維吾爾人是生活在中亞和新疆這個干旱地區塔里木——吐魯番盆地上的綠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自古以來,從追逐水草、土地和環境的游牧階段逐漸地進入了穩定居住的農業——園藝經濟階段。該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適應自己生存條件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意識。維吾爾族的傳統的生態環境意識在他們在原始時代的崇拜自然和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基礎上形成并逐漸發展,與他們原始時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密切相關,在
淺談循環經濟中的環境倫理思想淺議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環境倫理思想論文摘要: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增長又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周期,資源短缺、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造成嚴重的生存環境壓力。因此,循環經濟日益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而且隨著人與自然環境沖突的加劇,環境倫理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循環經濟中到底蘊含著哪些環境倫理思想,這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人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環境倫理思想源自環境倫理學,它研究和討論的是生態環境中的人類的倫理道德問題,人類如何在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和提高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來對待自然和保護生物,從而更好的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環境倫理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及在資源與環境方面達到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等思想都在循環經濟中得到推廣和應用。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在循環經濟中的運用循環經濟為試圖解決經濟的發展效率與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它是可持續
淺議傳統環境倫理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轉向
論文關鍵詞:傳統環境倫理思想困境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論文摘要:傳統環境倫理思想對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的認識滯留于傳統主客觀二分的境地,非但不能取得積極的成果,反而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做到有效地發展經濟、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實現傳統環境倫理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自然觀轉向。 一、對傳統環境倫理思想的思索“真”是對知識的無限追求,“善”是對認知行為的規范約束,“美”是實現真與善的完美統一,達到對現實和理想的有機結合,實現人的真正自由的完全解放。人類歷史誕生之初就在自覺與不自覺的踐行這樣的歷史活動,面對廣闊無垠的茫茫大地、宇宙天空和原初自然發出了最原始的追問:自然是什么?自己是誰?自己應該做什么?自己能夠做到什么?正是在這樣的追問和反思過程中人類開啟了最原始的對自然的感性認識和直觀思索,開啟了對自身的認識和反觀。隨著認識的不斷深人和擴大,人逐漸從自然之中分離出來。人來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對于人有種始終揮不去的先在性和客觀性,但同時人置身于自然面前顯得如此的渺小,展現在人面前的自然是那么的神秘和不可認知。人的求知本性再次
淺議從萬物有靈看苗族建筑中的環境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苗族建筑環境倫理論文摘要:苗族基于平等思想上的萬物有靈觀念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并成為其環境倫理的認識論前提,因此,在建筑活動過程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時候,他們以協商的方式實現人與白然的和諧。一、萬物有靈:苗族環境倫理的認識論前提一般說來,每一民族在發展進程中都經歷過萬物有靈階段。關于靈魂觀念的產生,有這么幾種認識:一是認為靈魂觀念的產生緣于對死亡的恐懼。由于害怕死亡,便設想出有一個永恒的“實體”存在,這個“實體”不會隨肉體的死亡而死亡,它不僅具有肉體的“本質力量”,而且比肉體更強大。顯然,這種起源說是表明靈魂的起源是反抗死亡的自我慰藉。二是認為靈魂觀念的產生是戀情的結果。人死以后,對親人來說是一個很難接受的事實,于是便制造出一個“超實體”的存在,盡管看不到具體的身影,但這個“超實體”還如其在生時一樣生活在自己身邊。三是認為靈魂觀念的產生是夢的啟發。人睡著的時候常常會做夢,夢中會見到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和物,也可以見到死去的親人,醒來時卻發現自己躺在床上,于是便認為人還有一個“我”,這個“我”就是靈魂。人有靈魂的觀念
淺談傳統環境倫理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轉向
論文關鍵詞:傳統環境倫理思想困境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論文摘要:傳統環境倫理思想對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的認識滯留于傳統主客觀二分的境地,非但不能取得積極的成果,反而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做到有效地發展經濟、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實現傳統環境倫理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自然觀轉向。 一、對傳統環境倫理思想的思索“真”是對知識的無限追求,“善”是對認知行為的規范約束,“美”是實現真與善的完美統一,達到對現實和理想的有機結合,實現人的真正自由的完全解放。人類歷史誕生之初就在自覺與不自覺的踐行這樣的歷史活動,面對廣闊無垠的茫茫大地、宇宙天空和原初自然發出了最原始的追問:自然是什么?自己是誰?自己應該做什么?自己能夠做到什么?正是在這樣的追問和反思過程中人類開啟了最原始的對自然的感性認識和直觀思索,開啟了對自身的認識和反觀。隨著認識的不斷深人和擴大,人逐漸從自然之中分離出來。人來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對于人有種始終揮不去的先在性和客觀性,但同時人置身于自然面前顯得如此的渺小,展現在人面前的自然是那么的神秘和不可認知。人的求知本性再次
淺談從萬物有靈看苗族建筑中的環境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苗族建筑環境倫理論文摘要:苗族基于平等思想上的萬物有靈觀念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并成為其環境倫理的認識論前提,因此,在建筑活動過程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時候,他們以協商的方式實現人與白然的和諧。一、萬物有靈:苗族環境倫理的認識論前提一般說來,每一民族在發展進程中都經歷過萬物有靈階段。關于靈魂觀念的產生,有這么幾種認識:一是認為靈魂觀念的產生緣于對死亡的恐懼。由于害怕死亡,便設想出有一個永恒的“實體”存在,這個“實體”不會隨肉體的死亡而死亡,它不僅具有肉體的“本質力量”,而且比肉體更強大。顯然,這種起源說是表明靈魂的起源是反抗死亡的自我慰藉。二是認為靈魂觀念的產生是戀情的結果。人死以后,對親人來說是一個很難接受的事實,于是便制造出一個“超實體”的存在,盡管看不到具體的身影,但這個“超實體”還如其在生時一樣生活在自己身邊。三是認為靈魂觀念的產生是夢的啟發。人睡著的時候常常會做夢,夢中會見到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和物,也可以見到死去的親人,醒來時卻發現自己躺在床上,于是便認為人還有一個“我”,這個“我”就是靈魂。人有靈魂的觀念
從“自然權利”到環境倫理的反思
論文關鍵詞:自然權利 環境 大地倫理論文摘要: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入,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從“狹隘人類中心主義”到“大地倫理”,使人類逐步認識到了人與自然萬物同屬于一個“生命共同體”。從而人類對“自然權利”有了更明確的解析;在“自然權利”運動的推動下,“自然權利”的內涵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和發展,它對于今天指導人類進行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有重大現實意義。當前,加強環境保護,注重生態平衡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為了實現本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關注的重大問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最終目標。而今天,為什么要保護自然,又何以能實現,其實這是一個歷史的話題。今天,追本溯源,從歷史的角度來反思環境保護的淵源,對實現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1“自然權利”說的起源及基本內涵.“自然權利”這一專業術語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的發展而發展的。人類認識發展的漸進性決定了不同時期人們對“自然權利”釋義的不同。提到“權利”一詞時,它總是與人或人類社會聯系在一起的,即有它的特殊的規定性和特定的
論西方環境倫理學在中國的轉型
論文關鍵詞:環境倫理 環境整體主義 和諧發展論 環境正義觀論文摘要:中國國內的環境倫理學界在移植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的同時,對其進行了本土化的重建,提出了一種新的生態倫理學——環境整體主義的道德哲學,它既涵蓋了整體主義的和諧發展論,又包括完整的環境正義觀。西方的環境倫理學創立于2O世紀7O年代,在8O年代傳人我國,對我國的環境倫理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然的價值、自然的權利等西方環境倫理的重要范疇也相應地成為我國環境倫理中的主流話語,以至于有學者認為,我國學界“對激進的自然中心主義比較重視,幾乎是全面接受,相反對美國的環境正義和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討論和介紹的卻很少”。但是,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國內的環境倫理學界在移植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的同時,對其進行了本土化的重建,提出了一種新的生態倫理學——環境整體主義的道德哲學,它既涵蓋了整體主義的和諧發展論,又包括完整的環境正義觀。西方環境倫理學誕生之初就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對立的派別,它們都具有關注自然的傾向。2O世紀7O年代以來,隨著正義運動的興起,對環境正義的研究也變得日益顯著,西方
談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環境倫理學
論文關鍵詞:環境倫理 人類中心主義 非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整體主義論文摘要:20世紀是人類科學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也是地球環境急劇惡化、環境危機全球化和日益嚴重的時期。本文通過環境整體主義道德哲學的核心意識結構闡釋人類追求的最高價值即是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它既涵蓋了整體主義的和諧發展論,又包括完整的環境正義觀。1引言人類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多向度、立體、完整的環境,人類的道德生活也同樣是立體式的、多向度的。因此,基于這種現實基礎的環境倫理學必然是能夠接納和包容、超越和整合以人本主義立場和非人本主義立場構建的環境倫理學。把是否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和評判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方式的根本尺度和驗證標準。這種倫理學具有明顯的后現代性和深刻的實踐意義。2人類中心主義立場與傳統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相比較,環境倫理確有其特殊性,它在一定意義上也的確可以被看做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但是,如果像人類中心主義那樣,認為環境倫理學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意味著倫理道德所適用的范圍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
環境倫理學:深層生態學思想及理論旨趣
[論文關鍵詞]環境倫理學 深層生態學 激進環境主義 生態整體主義[論文摘要]深層生態學是西方環境倫理學界提出的一個與淺層生態學相對應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之一。它強調不僅僅從人出發,而應該從包括人與自然關系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角度,把人一自然作為統一整體來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態問題。其理論宗旨是批判和反思現代工業社會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種種失誤及其背后的深屢根源,目的在于尋找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及現代社會的合理構建。深層生態學是西方環境倫理學界提出的一個與淺層生態學相對應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之一。它強調不僅僅從人出發,而應該從包括人與自然關系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角度,把人~自然作為統一整體來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態問題。其理論宗旨是批判和反思現代工業社會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種種失誤及其背后的深層根源,目的在于尋找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及現代社會的合理構建。今天,深層生態學不僅是西方眾多環境倫理學思潮中一種最令人矚目的新思想,而且已成為當代西方環境運動中起先導作用的環境價值理念。一、深層生態學的創立及其淵源“深層生態學”(deepecology)一
環境倫理對環境法理的影響
「關鍵詞」環境倫理,環境法理,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引言環境法學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加劇和各國對此重視程度的提高正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著,它綜合各學科的優勢對環境法各基本制度進行了深入廣泛的,學理建設也已起步,在眾多環境法學基本問題中,必須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否則,就不能在理論上妥善處理這一關系。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認識與人類的發展緊密相關,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人類產生的根源就是自然生態環境變化的結果,人類在承受各種來自大自然不確定的環境壓力的同時,也在不斷積蓄和發展自身控制、駕馭自然的能力,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各種思想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一是各種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乃萬物之靈,憑借人類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馴化自然為我所用,一切環境問題皆可以依賴各種技術手段加以解決。但是人不是地球固有的主宰,他也是地球環境演變的產物。地球適合生命存在的時間相對于它現有年齡是極其短暫的,而人類的生存時間更是微乎其微,人類對地球環境演變的駕馭能力也是極其有限的,完全無視良好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的價值,一切以人類短期利益為中心,既使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然環境也是以
生態文明的環境倫理學視野
摘 要: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出現,我國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災難般的破壞。片面強調GDP增長,消耗大量資源、大量排污的‘惡’的發展模式,使經濟與環境、生態處于不可調和的矛盾狀態。我國先后提出了“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確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表明了我國改變人與自然矛盾關系的決心。 關鍵詞:人與自然;生態文明;生態意識;生態道德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damaged seriously. As early as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rose 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 industrialization, Engels predicted in his work, Dialectics of Nature, that man should be al
淺論環境倫理學的實踐性
論文關鍵詞: 環境倫理學;實踐性論文摘要:始于20世紀的全球規模的生存環境的破壞催生了一門新興的學科—環境倫理學。作為一門介于倫理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新興的綜合性科學,它的誕生,是為滿足和協調人和生存環境系統的關系,求得人類和生存環境系統共同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的產物。人類和生存環境系統之間的矛盾──環境污染、破壞和惡化等問題,說到底,是人類行為的結果,是一個社會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必須提到行為主體—人類環境倫理道德高度去認識和對待才有可能。因此環境倫理學,必將成為21世紀影響和決定人類與環境同時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性科學研究領域之一。 當人們從哲學的高度加深了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后,更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最終使人們達到從理論到實踐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1.引言(問題的提出)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文明,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的生態危機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回首要類文明的發展史,無論是原始社會還是農業社會,人們都是從大自然中獲取生存資料,用以保證生命的存在、種族的繁衍,這其中對于大自然的天然破壞是相當小的
生態社會主義環境倫理思想之借鑒
[摘 要]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綠色運動中的生態社會主義,是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一股思潮,反映了人類對生態危機及其引發的諸多新問題的思考和希望,提出了許多值得深入探討和借鑒的觀點。本文在吸收這些有益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思考,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對策性建議,以期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鑒。[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 生態環境 借鑒一、生態社會主義環境倫理思想及其評價生態社會主義是當代西方頗具影響力的一種社會思潮,它孕育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綠色運動,是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一個派別,并在90年代成為引人注目的左翼社會思潮;其基本出發點是用他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補充生態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批判,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本成因及其性質,探討消除生態危機的途徑和方式,闡明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相互關系,力求找到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現實方案和途徑,以構建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社會主義社會。生態社會主義運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某些理論和原則去解決當今時代的新問題,在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進行理性批判的
功能與機制:環境倫理對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價值分析
[摘要]生態倫理作為一門具有強烈實踐精神與品格的應用倫理學,對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價值不僅僅局限于理論層面,更重要的是體現于實踐層面之中,具體來講它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以下四方面現實功能:即生態規導功能、生態教育功能、生態評價功能、生態立法功能。并且生態倫理對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功能調控機制體現為三個維度:“人一自然”的直接調控機制、“人一社會”的間接調控機制、“人一自我”的內在調控機制。[關鍵詞]生態倫理;可持續發展;功能;調控范式生態倫理作為傳統倫理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而成的一門應用倫理學,既是人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也是其完善自身的行為規范,因而具有強烈的實踐精神與品格。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生態倫理對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價值不僅僅局限于理論層面,更重要的是體現于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層面中。因此,對生態倫理在可持續發展實踐中的現實功能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一、生態倫理在可持續發展中的現實功能展現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它源于人的社會生活需要,又服務于人的社會生活需要。“沒有道德,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