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經濟
試析中國農民工問題與二元經濟結構惡性循環累積的效應
摘要: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孕育下,與農民工流動相攜而至的是“貧、擠、險、低”四大農民工問題。以農民工問題為背景,以歷史作歸納,本文選取了1978~2008年的相關數據,用計量模型回歸出中國農民工問題與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化形成了惡性的對立關系。這種惡性關系的累積循環,導致農村發展緩慢、城鄉勞動生產率嚴重失衡、制度變遷成本增加,最終加深了經濟結構二元化。 關鍵詞:農民工 二元經濟結構 惡性循環累積 前言 “農民——這是中國工人的前身。將來還要有幾千萬農民進入城市,進入工廠。如果中國需要建設強大的民族工業,建設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個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長過程”。 作為經濟結構轉變的特殊產物,中國農民工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是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推進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的轉化,完成制度的變遷。然而,“想要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隨著這個群體的不斷涌現、能量的不斷積聚,由于遭受相對的忽視而爆出來的農民工問題開始拉大經濟結構兩元之間的鴻溝,挑戰制度變遷的極限。 一、綜述 他們本是二元經濟的產物,卻不斷膨脹,與二元經濟周旋;他們本是農民,卻不斷涌入城市,過渡成另一個身份。對于這一充滿生命力的新群
二元經濟下山東省中小企業發展淺析
摘要:隨著山東省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鄉二元經濟對中小企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省,二元經濟結構是山東省國民經濟的基本特征。在經濟建設中,城鄉發展脫節等一系列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已經深刻地顯現出它的負面影響,并威脅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文章以山東省為例,研究二元經濟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影響,并據此提出企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山東;城鄉二元經濟;中小企業;政策建議1山東省二元經濟環境分析 二元經濟被普遍認為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經濟現象。就我省而言,農業的面貌和村鎮的結構并沒有因農村與城市的初步融合而改變,農村城市化依然進展緩慢,城鄉二元結構矛盾進一步顯現。占人口70%多的廣大農民和土地面積80%多的廣袤農村,根本不可能將如此多的人口集中在小范圍的城市,更不可能留下如此之多的農村而不考慮城市化。從解決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這一根本性的問題著眼,鎖定最終我省必須實現廣泛的城市化這一根本目標,必須發展全面的工業化,才能實現全面的城市化。 2二元經濟下山東省中小企業的挑戰 2.1中小企業受到的歧視性待遇 在二元經濟結構下,政府優先選擇了發
關于論消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摘要: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戰略機遇期,各種潛藏的社會矛盾不斷凸顯,由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許多人為障礙,致使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妨礙了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壁壘,加快城鄉一體化是保障中國現代化進程順利開展的根本對策。 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一體化;居民建國后中國采用蘇聯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格限制城市與鄉村的自由發展,隨著這種體制的不斷強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對立也日益明朗。它的存在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負面效應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明顯。城市與農村享受不同的待遇,城市享受各種福利待遇,農村則沒有。封閉分割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并沒有把中國帶到現代化發展的軌道上來,反而走了彎路,導致了普遍的貧窮。“中國工業是快馬加鞭,而農業生產卻僅僅略快于人口增長而已。”[1]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并未完全消除。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下,片面地追求效率至上,實際上犧牲了公平。進入工業化中期,城鄉差距反而急劇拉大,并且超出了國際水平。它的存在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中
中國農民工問題與二元經濟結構惡性循環累積的效應淺析
摘要: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孕育下,與農民工流動相攜而至的是“貧、擠、險、低”四大農民工問題。以農民工問題為背景,以歷史作歸納,本文選取了1978~2008年的相關數據,用計量模型回歸出中國農民工問題與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化形成了惡性的對立關系。這種惡性關系的累積循環,導致農村發展緩慢、城鄉勞動生產率嚴重失衡、制度變遷成本增加,最終加深了經濟結構二元化。 關鍵詞:農民工 二元經濟結構 惡性循環累積 前言 “農民——這是中國工人的前身。將來還要有幾千萬農民進入城市,進入工廠。如果中國需要建設強大的民族工業,建設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個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長過程”。 作為經濟結構轉變的特殊產物,中國農民工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是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推進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的轉化,完成制度的變遷。然而,“想要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隨著這個群體的不斷涌現、能量的不斷積聚,由于遭受相對的忽視而爆出來的農民工問題開始拉大經濟結構兩元之間的鴻溝,挑戰制度變遷的極限。 一、文獻綜述 他們本是二元經濟的產物,卻不斷膨脹,與二元經濟周旋;他們本是農民,卻不斷涌入城市,過渡成另一個身份。對于這一充滿生命力
轉變二元經濟結構 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摘 要:二元經濟是國家長期實行“重城市,輕農村”政策帶來的后果,同時也是市場經濟自發運行的必然結果。在行政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二元經濟結構的剛性會持續存在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在描述二元經濟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其帶來的危害,分析了二元經濟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即加快城市化進程,吸收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協調工業化進程,促進農業現代化;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以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城市化;工業化;可持續發展1 什么是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結構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來的,用來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工農城鄉之間的對立及其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分化。“二元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由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組成,一是傳統部門,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剩余勞動力比較多,報酬極低;二是現代部門,勞動生產率較高,人數較少,工資較高。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
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剛性的原因分析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逐步認識到了要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性,并為之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未有效改變二元經濟結構,這一方面說明政策的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存在一定的剛性,分析存在這種剛性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軟化對策。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剛性;軟化對策一、二元經濟結構的一般理論“二元經濟”最初是由伯克(Boeke,1953)提出的,他在對印度尼西亞社會經濟的研究中,把該國經濟和社會劃分為傳統部門和現代化的資本主義部門。關于發展中國家經濟二元性系統的理論則出自于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Lewis,1954),劉易斯認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并存的狀況。在傳統農業部門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為零甚至為負的大量剩余勞動力,他們在最低的工資水平下提供勞動,存在無限的勞動供給,農業生產率低,技術水平落后。而在現代工業部門,生產率高,工資率比農業部門高,從而誘使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現代工業部門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一方面會推動現代工業部門繼續擴張,推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會促使農業部門勞
二元經濟與中國農業經濟發展
摘要: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二元經濟結構,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二元結構將逐漸向一元過渡。現代的中國社會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在實現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如何解決好農業問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解決農業的根本出路無疑歸結到農民身上。本文試圖通過考察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多重二元結構,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一些探討性意見。關鍵字:二元經濟、人力資本、農業剩余勞動力一. “二元經濟”的提出與發展“二元經濟”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對印度尼西亞社會經濟的研究中把該國經濟和社會劃分為傳統部門和現代化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所經營的資本主義部門,他當時的研究僅僅限于對二元經濟的一種單純的描述。1954年劉易斯發表了一篇題為《無限勞動供給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刻畫了后起國家存在的二元經濟特征:在一定的條件下,傳統農業部門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成負數,勞動者在最低工資水平上提供勞動,因而存在無限勞動供給。城市工業部門工資比農業部門工資稍高,并假定這一工資水平不變。由于兩部門工資差異,誘使農業剩余人口
實施城鄉協調發展政策 加快二元經濟結構轉換
內容提要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戰略性任務,也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方略提出近6年來,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程度之深刻、速度之快,是幾十年來所沒有的,基本遏制住了不斷惡化的趨勢,開始呈現良性互動的局面,但還存在較多的矛盾和問題。今后一個時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發展權益同等化為中心,從優化發展戰略、深化體制改革、改善調控政策和完善法律法規等四個方面,切實形成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關鍵詞城鄉發展結構調整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快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完成的重大任務。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實施了一系列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城鄉關系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嚴峻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都表明,它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特殊的國情和經濟發展階
中國二元經濟的歷史邏輯和結構剛性
摘要 按照的一般趨勢:一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并且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這一二元結構會逐漸的消失。這一結論不管是在上還是在實證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支持。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的二元結構也出現過縮小的趨勢,但是其縮小的程度越來越緩慢并且有再度擴大的跡象,這說明我國的二元結構具有一定的剛性。本文通過考察經濟是否具有劉易斯二元經濟發展模型的特征,探討了我國二元結構的邏輯以及形成剛性的一些原因。關鍵詞:二元經濟 ;剛性;剩余人口轉移 二元經濟是對發展中國家早期發展階段的一種描述,是指經濟從完全依賴于農產品的生產狀態向生計農業部門與并存的二元狀態的轉變,這一過程的實現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二元經濟是在物物交換的自給自足經濟中引入貨幣經濟,其發展取決于貨幣經濟的擴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結構逐漸轉化為一元,正如錢納里所說的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化具有顯著的增長效應。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二元結構,但是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生有其特性,所以經濟一元化的道路可能會更加曲折。 一、二元經濟發展理論 “ 二元經濟”最初是伯克(Booke,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