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朱萍
摘 要:人才培養要立足社會需求?新時期高校本科外語人才培養應滿足社會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對現行的教育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管理機制等進行系統化重新構建,創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外語人才;復合應用型;培養模式; Abstract:Cultivation of talents aims at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ety. Accordingly,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meet the social needs for the cross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personnel who will serve at all walks of life. To achieve such a goal,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pedagogical platform including training modes,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edia, methodolog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so as to build a model in which the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can be trained in the desirable environment.
Key words:foreign language talent; cross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21世紀經濟全球化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多學科交叉融合?綜合化的趨勢日益增強?培養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以滿足多元發展的社會需求,顯然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共識?社會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身外語人才培養的觀念與模式,特別是普通高校本科階段外語人才培養?那么,什么是當前社會急需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外語專業本科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如何實現培養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設想在既定培養目標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復合應用型人才概念 (一)復合型人才的內涵與特征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我們稱之為“復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復合是一種變化,尤其是智力元素的復合,其新復合體派生出的積極意義將遠遠超出單個事物簡單相加的總和? 我國高校本科教育提出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始于20世紀80年代對高等學校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經逐步發展成比較完善的思想概念,即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面的融合? 復合型人才的特征首先表現為“基礎寬厚,知識面廣”?復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 從而為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供條件,為不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是創新思維?科學思想方法的萌發點?其次,在擁有多學科綜合知識的基礎上,使自身各種能力和潛能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從而產生新的綜合性能力?最后,復合型人才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各種素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個體人的基本綜合素質?杜國海等認為,大學教育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形成?[1]這些素質的提高,必將促進社會的適應性?理解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增強?筆者認為,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充分認識個人價值只有融入社會發展的進程才能被充分挖掘?擁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優良品質?踏實作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標志? (二)應用型人才的內涵與特征 應用型人才具有一定復合型和綜合性特征的技術(包括理論技術?經驗技術或操作技術等),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專業的社會實踐,使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如果說復合型強調的是綜合知識在綜合思維作用下產生綜合能力,那么應用型重在利用相關知識,結合生產與社會實際,將智能轉化為更大的經濟效能與社會效能? 二?本科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圍繞培養外事?外國語言文字工作的口譯與筆譯工作者?與之相對應的課程設置基本采用1+1模式,即外語+語言學或外語+文學的語言文字知識結構模式?其專業應用性主要體現在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的工具意義上?在很大程度上,外語人才的知識應用能力主要體現在外語與母語的轉換上,通常作為其他專業或領域的輔助工具而存在?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純粹工具型外語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并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將是大批能夠使用外語(至少用英語)從事社會工作(任何行業的工作)的人?國家的建設者?走向國際社會參與全球化各項挑戰的人?2000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對21世紀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作了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同時《英語教學大綱》還對英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規格作了具體要求: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這個目標與規格的原則同樣適用于其他外語專業?具體地說,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是外語人才的立世之本;寬廣的知識面是新時期學科滲透與融合對外語人才的要求;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有助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社會適應力;較強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是外語人才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較高的素質既是實現上述諸方面的先決條件,又是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 三?本科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與其他任何一項系統工程一樣,它的構建需要統一的思想認識平臺,即本科人才培養總體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高等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正走出精英教育理念,朝著大眾教育飛速發展?高校本科外語人才培養也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必須走出靠書本培養精英的傳統模式,朝著“一專多能”?理論聯系實際的復合應用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人才培養思路發展?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對現行的教育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管理機制等進行系統化重新構建,創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擬以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例,具體探討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大眾化,意味著學術標準?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化?[3]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普及,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呈多元態勢,各行各業需要大批不同規格和層次的英語人才?其中,復合應用型人才最受歡迎?因此,我國高校本科英語專業相繼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各種嘗試性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4]: (1) 英語+專業知識?這里的“專業知識”是指英語語言的文化?文學方面的知識; (2) 英語+專業方向?這里的“專業方向”既可指英語語言的應用方面,如“翻譯?文學?教育”,也可指更寬泛的學科領域,如“旅游?經貿?法律?金融?軍事”等; (3) 雙學位?將英語專業與其他某個專業相加,分階段進行,如用二年時間完成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再用二年時間進入第二專業學習? 盡管以上三種模式在各高校都有實行,但筆者認為,模式(2)更接近“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構建原則,更接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首先,它體現了21世紀外語人才應該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要求,確定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根本地位,并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其次,它體現了語言與專業的“融合”?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加合” (如第三種模式),而是載體與被載體的融合,即語言與其背負的內容的融合?[5]最后,這種模式將外語專業面向其他專業開放,使外語人才不僅能夠從事包括語言文字?文學研究,也包括新聞?外交,還包括法律?教育?經貿?金融?科技?軍事等各學科領域的工作,在精通一門(或更多)外語的同時,又熟悉相關知識,成為具有全球化意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課程體系 好的教育模式還需有與之相配套的合理課程體系來支撐?根據本科英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總體目標要求,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必須圍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是指基礎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素質?選修與必修等課程的一種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這種配置可以通過在專業平臺上搭建結構明晰的模塊形式來表現,英語專業的課程體系可以由以下幾個課程模塊組成: (1)語言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模塊——旨在訓練學生必備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綜合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高年級階段的專業方向學習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主要課程包括語音?綜合英語?閱讀?聽力?口語?寫作?翻譯等? (2)語言理論課程模塊——旨在使學生對語言結構和實用規律有理性?科學的認識,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專業素質,為深入專業學習打下基礎?主要課程包括語法?詞匯學?語言學等? (3)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旨在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社會需求進行跨專業?跨學科修課,構建學生的復合知識結構,培養創新意識與能力?主要由除英語以外的各專業學科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構成專業方向模塊,例如經貿?文秘?新聞?旅游?教育?法律?生態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