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未知
摘 要:為了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我們設計了一種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手段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通過合作式、探索式、自主式的互動教學,全面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了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大學英語閱讀課;建構主義理論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特別是多媒體網絡技術進入教育教學領域,使教育的內容、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它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網絡輔助英語閱讀可以給學生最大程度的自主,更加注重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符合時代的要求。 一、閱讀教學現狀及新模式的提出 1.英語閱讀教學現狀 我國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不盡如人意。傳統的外語閱讀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一進課堂,就讓學生閱讀文章,然后教師對課文做簡短的背景知識的介紹,講解課文,分析文章結構、段落大意,解釋重點詞、詞組及語法結構,分析長句子等。教具也只限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課堂上以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為主,即便有檢測閱讀理解效果的提問或討論,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是局限于教師與個別學生的相互“應和”上,大多數學生在閱讀課上只是“聽眾”,形成了“老師代替學生讀”的現象。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激活和調動學生頭腦中己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圖式,即難以調動己存在于學生大腦中的知識,因而,也就難以培養學生外語輸出的能力。 以齊齊哈爾大學為例,英語專業在大一、大二階段開設泛讀課,每周僅為2學時。教材采用吉林音像出版社的《新編綜合英語閱讀教程》(2002),規定每課有兩篇閱讀文章,兩篇的閱讀量不超過2000個單詞。泛讀應該是廣泛的閱讀,但傳統的課程設置卻名不副實,在課內學時及教材內容的安排上沒有體現出“泛”的概念。 2.新模式的提出 多媒體輔助外語閱讀教學以圖式理論為依據,在背景知識輸入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技術使學生獲得多種形式的文化導入,從而刺激學生已有的圖式,進而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學好目的語。多媒體網絡將文字、聲音、圖形、視頻等集中在一起,使信息表現為圖、文、聲并茂,將學習材料被動單一的形式轉化成主動、直觀的形式,提供大量的情景素材。調查顯示,學生僅靠聽可以記住全部信息的15%,僅靠看可以記住全部信息的25%,而視聽結合可記住全部信息的64%。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情景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多媒體播放目的語國家的錄像、電影,介紹目的語國家的歌曲等形式進行相應的背景導入,使學生在真實、自然、輕松、有趣的環境中多感官地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學習和領會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信息,分析和對照目的語國家的語言和本國語言的差異,進而更好地培養所學外語的應用能力。網絡技術的發展則給學生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種種資源,網上以多媒體形式儲存的、能用來為外語教學服務的語言材料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充分體現了泛讀教學的“泛”字的含義。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結合自身的條件,閱讀相關并感興趣的目的語的信息材料,并逐漸形成目的語的文化意識,從而進一步學好外語和外族文化,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 二、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是多媒體外語教學模式重要的理論基礎。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建構主義理論的實施和推行提供了很好的環境,而二者的融合給外語教學帶來了無限希望。上世紀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推波助瀾作用,并將它直接與人的學習聯系起來的最著名的學者要屬杜威、皮亞杰和維果茨基三人。 1.杜威的哲學理論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J,Deasy)對建構主義思想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杜威把經驗看做現實世界的基礎,他將立足于“行動”的學習與不確定情境中的探索聯系在一起,斷言,正是情境內在的獨特的、積極的不確定性,才能引發學習者的探索。杜威同時進一步指出,這些情境必須發生于一定的社會背景中,學習者在其中才能創建學習共同體,并在該共同體中一起建構他們的知識。 2.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J.PiaSet)反對行為主義把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看做單向關系的說法,他認為應該是雙向關系,認為刺激是被納入同化結構而引起反應的。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識發展。他認為,兒童不是只能被動地等待著環境刺激影響和塑造的生物體,而是刺激的主動尋求者、環境的主動探索者,他們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對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的認識結構得到發展。基于皮亞杰的認知建構思想發展起來的認知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兒童自身進行探索、發現和建構的過程,是學習者總結個人經驗、不斷重構個人的理解和知識的過程。同時,認知建構主義也并不否認社會性交互作用的重要性。 3.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歷史觀” 杰出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s.Vygotskian)有關人的心理發展的研究對于理解建構主義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從歷史文化學的角度,主張研究人的意識的形成與心理的發展應從歷史的觀點出發,在社會環境之中、在與環境作用的相互聯系之中進行,并提出人所特有的心理機能不是從內部自發產生的,它們只能產生于人們的協同活動和人與人的交往之中。維果茨基強調學習應該是一種社會性、交互性的協作(collaboration)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