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優(yōu)質課比賽的文獻綜述
佚名
一
看著年輕的臉,聽著青春的教學語調,我尋找著自己。
和你們一樣,曾經我是多么急于想上好一節(jié)課,有個好名次,來證明自己不再是學校里可有可無的人,或者為自己的生存獲得一絲呼吸的氣孔。我會激動上一陣子,為自己能參加一次比賽,為自己能有機會站在大家的眼睛里。然后是害怕,我能上好一節(jié)課嗎?我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教學效果嗎?我能有精彩、有亮點嗎?一段暗無天日的折磨,教學設計一次次地被否決,自尊和自信也一次次地被摧殘,就這樣夜不成寐地被推到比賽現(xiàn)場。
等別人的鈴聲其實更是折磨,兩個鈴聲之間的十分鐘,不是時間,是空間,是漸漸縮小而擠壓的空間。你仄仄地被逼進死胡同,你想過放棄,又覺得該去美麗一次,生或死,只要不虛脫都可以。然后,你會緊張、會抽搐、會陶醉、會傻帽,都不是真實的你。
走下講臺,你就是別人的了。你將活在評價的眼神里,你很認真地愧疚著,你覺得讓別人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是一種多大的錯誤。可也許,沒有一個人的眼睛在注意你的不安。其實,所有真誠或者敷衍的點評你都聽不進去,你記得的永遠是一個個失誤的片段、一個個脫鏈的細節(jié)。課堂,似乎總有一只魔手在拉扯你,把你拉向沒有理智的地域,把你拽進缺失合理的黑洞。因為這只手,回到家里,你又開始繼續(xù)折磨自己。
自己是怎么樣,其實我們都知道,可年輕的心總希望有一種承認、一種鼓勵在推動我們行走的身板。
生存,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互相催促著,又無路可退。
二
我不會肆意評論,我知道,隨意說出的言語會擊倒一顆成長的心。
可是,我不能敷衍我欣賞或挑剔的眼光,它的每一次著陸都應該是實質的,你可以觸摸到,可以咀嚼出。
看你的課件,一張張精美的圖片,一段段感人的音樂,還有你美麗的文字,我知道,我要尊重你,尊重一顆努力過并且還在繼續(xù)努力的心。多少個夜晚,你一次次修正自己的材料,一次次尋找大家的實錄,你臉上的疲憊已經是你獲得尊重的最好理由。一堂課的背后,是我們永遠的疲倦。
可是,我還是得表達我沉甸甸的擔憂,即使我的眼睛掠過你疲憊的臉龐。我們也許走錯了,走錯了方向,那應該不是語文。語言文字的徜徉,才是最本真的語文。
課堂既是語文的課堂,語文的感動必須源于文字,而我們也得像山那樣地思考。山是厚重的,課堂也是厚重的。山基于大地,每一寸土壤都是山的魂魄;課立于文本,每一個文字都是課的眼睛。落日,唯在西地平線上才有震撼和大美。語文,該落在怎樣真實的肩上才有雄偉?
青春的時候,總渴望花枝招展,以為那是豐富,那是多彩。成熟的時候,才知道理智的眼光更具審美內涵。
匍匐在文字的大地上,走出風度,走出激情,走出氣場,我們的背影才是語文的背影。
三
我喜歡讀書的聲音。讀書的聲音是語文的聲音。你可以鄙視這最傳統(tǒng)的語文技術,可我還是微笑著、感動地讀著。
課堂上,我不喜歡像學者,很淵博、很懸乎地顯露自己的深刻。當然,我也可以做得像專家。這年頭,專家感覺也不難當,似乎只要你有死活不認錯的口才。可是,語文課不是專家擺譜的空間,少讓學生膜拜的眼神落在你口若懸河的姿態(tài)上。學生不只是聽眾,教師也不是演講家。深刻不是用來嚇人的,課堂上,教師的深刻是用來催化學生的成熟。感染是一種力量,而感染首先是文字樸素自然的觸動。
下雨了,在你的滔滔不絕中。你旁征博引的時候,我望著窗外的傘,我想聽到雨中的朗朗書聲。
你在雨中,我不撤傘。
你在思考中,我不搶話筒。
你在朗讀中,我不作報告。
語文,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見影,它要求人的文化積累和生活閱歷的增加。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
語文,很實在的,讀書而已。 四
語文課,也像水。水,是靈動的。
語文的靈動在于問題的設計。“像山那樣思考,有沒有寫到人的思考?”我有點震驚于這樣的觸動,能睿智地直入文本內核。只是這樣的靈動稀罕了,在我們安全的教學中。“幾次落日?什么地方的落日?怎么樣的落日?”教學總是變成了對號入座,誰都能找出來,因為不需要思考。“你看到的落日是怎么樣的呢?”看似課堂熱鬧,其實就是個噱頭,無非是引出誰都知道的課題,幼稚的也是可愛的。
語文的靈動在于對話的意義。“對話并不僅僅局限于兩人之間,它可以在任何數(shù)量的人之中進行。甚至就一個人來說,只要他抱持對話的思維與精髓,也可以與自己進行對話。這樣來理解對話,就意味著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戴維·伯姆在對話之間看到了一條溪流,流動的,前進的。我們也有“對話”,可往往是逼供的、被動的;有話而不對,則是若即若離的、恍惚破碎的。它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問與答、理解上的淺表層,那不是有意義的溪流,無非是寂寞人說自己的寂寞,各說各的,沒有融匯,更不會碰撞。
語文的靈動還在于聆聽時的尊重、捕捉與提升。水在敲擊岸時,有溫柔有寧靜,有激昂有高亢,真誠的接觸不會阻攔水流的奔涌,但流水的韻律會更美,前行的信心會更足,奔流的氣勢會更盛。沒有聆聽時的真誠與細心,想的都是下一步該怎么樣,學生的回答你只會敷衍成“請下一個同學再來說”,精彩就在溪流中佇立消瘦。其實,你等的不是下一個同學,而是你的下一個步驟。快速有時意味著不夠大氣、不夠自信,一如這浮躁前行的時代。
自然,語文的靈動還在于解讀的震撼。我教的是語文,不是教參。所以,教參只有教師才擁有。缺失了個性的思考,我們就找不到文字的力量。
于是,燈下,我繼續(xù)閱讀。語文如水,越讀越深。
五
優(yōu)質課,不是幼稚課,是成長課。
沒有誰可以要求你必須怎樣、必須這樣教,只是你必須明白:走出課堂后,我和我的學生是否因為我這樣的教學成長了,西地平線上的落日或者山那邊的狼嚎是否延伸進了我們生命的內核?陽光灑滿課堂,飛翔的心是否布滿天空?
我不是評委,我是聽課者,也是成長者。我可以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發(fā)表觀點的權利。于是,我微笑地注視你走下講臺的身姿,盡管,你看不到。
成長或許是一場殘酷的掠奪,搶去單純,搶走天真。欣慰的是,我們還可以支持地攙扶著調整著走下去。
畢竟,我們都走在語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