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研究
馮琳娜
【摘 要】世界職業教育發展中,德國職業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它被認為是戰后德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秘密武器。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能夠幫助德國經濟復蘇和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的質量,而質量保障機制則是德國實現高質量職業教育的根本。本文主要對德國職業教育的質量保障機制進行研究,強調職業教育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各相關要素間相互關系和功能實現的一種結果。 【關鍵詞】德國 職業教育 質量保障機制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認為“85%的質量問題是由于管理制度和體系造成的”,而人們所追求的“持續的高質量”則是管理體系的產物。[1]職業教育的質量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機制得以保障的。世界職業教育發展中,德國職業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它被認為是戰后德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秘密武器。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能夠幫助德國經濟復蘇和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的質量,而質量保障機制則是德國實現高質量職業教育的根本。這個質量保障機制是影響德國職業教育質量的各要素相互關系和整體作用的結果。具體而言它涵蓋以下主要方面:制度保障、經費保障、師資保障、教學保障、就業保障等。 一、德國職業教育質量的制度保障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支持,國家采用立法的形式來保證對職業教育的管理、監督與組織實施,通過依法辦學、依法治教從根本上保障職業教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德國職業教育立法有以下公認的顯著特點:立法起步早,體系完善;監督有力,明確具體,便于操作;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其法律法規不斷修訂,與時俱進。[2]早在1969年,德國頒布了《職業教育法》,它明確了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制度。[3]1973年德國頒布了《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專業培訓及考試細則》,對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的培養方式與任職資格作了明確的規定。修訂于1986年的《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規定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利和義務,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可獲得減免稅等優惠鼓勵,而不樂于承擔職業教育義務的企業則須繳錢,這些支出將被國家用于職業教育領域。[4]為了開發新的職業培訓領域和鼓勵企業參加職業教育,德國1997年制訂了《職業教育改革計劃》。適應生產力的進步及其伴隨的新興行業的誕生,職業教育的進一步改革是勢在必行的,2005年1月27日,《職業教育改革法》應運而生。[5]這部2005年《職業教育改革法》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關注:首先,該法允許全日制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可像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畢業生那樣,參加由行業協會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試,并取得相關證書;其次,國內各州的學校和企業的雙元合作可跨地區實現。正是在上述基本法、單項法與相關法的有效規范與引導下,德國職業教育方能實現依法治教,科學發展。 二、德國職業教育的經費保障 高質量德國職業教育的運行,得益于來自政府、企業及行業協會的鼎力相助,其政府撥款與企業資助相輔相成的投資方式保障了辦學經費的可靠來源。德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有著可靠的經濟支撐,其辦學經費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對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直接撥款。由于雙元制職業教育隸屬于德國聯邦的每個州政府,政府對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撥款主要依靠各州政府而非聯邦政府。而且,來自官方的直接撥款,主要針對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中的“一元”,即職業學校。州政府對于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另“一元”,即企業的經費支持,則體現在州政府對于主管企業培訓的“行業協會”的撥款。[6]也就是說,州政府對于雙元制模式中企業這“一元”的經濟支持,主要是通過資助培訓企業的業務主管即行業協作來實現的。另外,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每接受一名學生頂崗實習,就會獲得來自州政府一定的經濟補貼,這也成為政府資助職業教育的一種間接形式。 德國企業愿意投資職業教育。可以說,德國企業是職業教育經費的主要承擔者。以2000年的數據為證,德國職業教育經費中,企業投入了大約277億歐元(約合2500億人民幣)。這些費用主要用于受訓學生生活津貼及社會保險、培訓的設備及管理費、教材費等支出。[7]企業資助職業教育以兩種模式實現:其一為企業直接資助;其二為以基金形式設立的集資資助。其中以企業對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直接資助為企業資助的主要模式。 三、德國職業教育的管理保障 政府主管行政事務和行業協會主管職業教育具體業務的分工合作保障了德國職業教育的管理的高效性。二戰以來,政府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聯邦政府以其具有的行政力量來制訂實施一系列保障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的法規、制度,而且職業教育的行政主管權力歸屬于各級州政府,州政府設有專門的州職業教育委員會來管理本州的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發展中,有一個特殊的機構在充當著不可或缺的管理角色,這就是德國的“行業協會”。行業協會是職業教育的業務主管機構。行業協會通過其下設的職業教育委員會來實現對職業教育的業務管理。
四、德國職業教育的師資保障 科南特作為哈佛大學的前校長,對于學校師資在教育質量中的重要地位曾這樣評述:“一個學校要站的住,教師一定要出色。”[8]優良的師資力量是實現高質量的有效教學,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條件。德國職業教育其獨特和專門的職業學校師資與企業實訓師資的不同培養軌道保障了高質保量的師資隊伍。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一步步確立之后,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的職業教育的師資培養走向正規化,德國的部分州出現了專門培訓職業教育師資的學校、培訓班,而且特別強調入學條件之一是具備實際工作經驗,有的州甚至考慮到了教育科學在職業學校師資培養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1945年以后德國職業教育的師資培養出現了新的顯著變化,那就是職業教育的師資培養具有了學術化傾向,而且師資培養要求在正規大學完成。[9]什么樣的人有資格去正規大學接受培養以成為合格的德國職教師資呢?主要有兩種培養對象:一種是文理中學畢業生(具有中等學歷);一種是普通大學畢業生(具有高等學歷)。對于具有中等學歷的文理中學畢業生而言,必須擁有12個月的企業實習或工作經歷,然后在正規高校接受至少9個學期的課程學習,還要專門學習教育學知識,之后要求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合格者進入教育實習階段,兩年實習結束后,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后,便可正式從事職教教學工作。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則須學習至少4個學期的專業理論與教學法并參加學校實習,然后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合格者進入研討班學習并可獨立開課,之后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合格者才能正式開始職業教育工作。[10] 德國職教師資的70%都是實訓教師,有以下三種身份方能成為培訓企業的實訓教師。其一為具備培訓師證書;其二為具備師傅資格證;其三為具備企業一線豐富經驗。[11]上述的培訓師證書和師傅資格證都須經過嚴格的培訓與考試才能獲得,不過學習形式靈活,可通過脫產或函授等方式實現。 五、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保障 注重“關鍵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學習領域”課程方案,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模式,及雙元制模式下在企業實習的優勢,共同打造了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保障。 德國職業教育秉承了一種注重能力,特別是可遷移的職業行為能力的教育理念。這種在職業轉換中不會喪失的職業行為能力,被著名的德國職業教育家梅爾滕斯稱之為“關鍵能力”。[12]這個概念的內涵是,學生為了適應未來復雜而多變的工作環境與應對不斷發展的工作要求而理應掌握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要的一種跨專業的基本能力,也包括職業態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關鍵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具備獨立學習、獨立計劃、獨立實施、獨立控制與評價的能力。[13]1996年5月9日,負責制訂德國職業教育學報課程標準的《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kmk),頒布了新的《職業學校職業專業教育框架教學計劃編制指南》,在該指南中,一種全新的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被提到,這就是目前在德國職業教育界備受矚目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即:“目標描述”以某一“學習領域”課程內容最終達到一定的職業行為能力為表證;“內容陳述”是對特定“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細化;“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即基準學時)則給定了安排“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教學時間。[14]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組織模式是行動導向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學生為整個學習過程之核心,而教師則扮演學習過程的組織者的角色。整個學習過程由六個行動連貫完成,即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15]整個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都高度強調學生個人的獨立與踐行,以達到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最終目的。 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保障的最重要環節體現于學生的實習活動。由于雙元制職業教育其中的一元為企業,學生的實習活動便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企業實習以兩種形式實現:一種是將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即企業的學徒工,直接安置于實際的生產勞動崗位上進行培訓;另一種為模擬的訓練工場培訓,這里所講的是模擬,意味著這培訓是獨立于企業真正的生產過程之外而專門單獨創立的技能訓練場所,該場所提供專業化而且系統化的職業技能訓練。以上兩種培訓形式共同構成了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中企業培訓的實訓場所。[16] 六、德國職業教育的就業保障 在德國,每年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普通教育的學校畢業生主動選擇在結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后接受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培訓。[17]職業教育如此深受德國民眾的青睞,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職業教育可靠的就業保障。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的畢業生動手能力強,若在實習企業表現突出更容易被企業接納而成為正式的員工,從而使得職業教育出身的學生有能力更快的融入社會。 七、結束語 德國職業教育以其與時俱進,體系完善的國家法規政策保障了雙元制培養模式的健康、有序發展;以其政府撥款與企業資助相輔相成的投資方式保障了辦學經費的可靠來源;以其政府主管行政事務和行業協會主管職業教育具體業務的分工合作保障了管理的高效性;以其獨特和專門的職業學校是在與企業實訓師資的不同培養軌道保障了高質保量的師資隊伍;以其獨樹一幟的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模式和關注能力培養的職教理念保障了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以其企業為一元的雙元制的模式保障了接受職業教育者的就業優勢。 正是在以上種種要素的有效作用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質量方能得以有效的保障。德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是它各相關要素相互協調和積極促進的產物。相比之下,我國職業教育在教育質量保障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生源整體水平有待改善,提升職業學校入學門檻勢在必行;吸引優秀生源積極性政策還需完善和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設置需更多地適應市場需要;經費保障及其對經費使用效率的評估、企業的積極參與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德國職業教育質量保證機制給予我們的借鑒更多的是思路和觀念上的東西,由于兩國的社會經濟制度存在的很大差異,對于我國來說,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一定是在我國背景下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