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過程中的溝通障礙及對策
任云良
【摘要】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過程是一個學校與畢業生溝通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將導致指導工作的失效。文章分析了就業指導中溝通障礙產生的原因,并對如何從溝通要素和過程著手解決溝通障礙,提高就業指導效果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就業指導;溝通;障礙;對策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加大,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在各高校已經處于非常高的地位,無論是經費、人員、設備、場地還是時間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從重視程度上說,學院、家長和畢業生本人也都已經有足夠的重視,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就業指導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常常是學校很認真,學生不滿意,家長不知情,分析這種情況的出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就業指導過程中的溝通障礙。 一、溝通障礙的產生原因分析 溝通是指信息和意圖由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團體的傳遞。而就業指導中的溝通,很顯然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組織與眾多個體的溝通,而這種溝通的關鍵在于意圖的溝通,因為,相對于信息的溝通,意圖的溝通更加困難。只有接收者真正理解了發送者的意圖,溝通才是成功的。要分析溝通障礙的原因,就有必要了解就業指導過程中溝通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信息的發送者——學校、信息接收者——學生及作為溝通過程中的干擾者——社會,都有可能對溝通產生障礙。 (一)學校原因 1.就業率引導下的意圖失真。一次性就業率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正是它的重要性,使部分學校脫離了就業率考核指標的本意,為就業率而就業率、為提高就業率而不惜采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等,導致了就業指導過程中指導意圖的失真,以至于有的學校就業指導辦公室被學生戲稱為“催交辦”,為催交就業協議而設立的辦公室。 2.編譯水平帶來的理解困難。由于我國一直采取的是計劃經濟,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也只有十來年的時間,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我國出現也只有近十年時間,無論是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的積累都相對較少;同時,高校近幾年因擴招等原因一直處于不穩定之中,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不僅數量少,人員變動也較大,種種原因,阻礙了就業指導人員的水平的提高,要將國家的政策、就業指導的意圖等完全體現還有相當大的難度;傳統教育下的教育單向活動,影響了就業指導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帶來信息反饋的失靈,影響了編譯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編譯形式帶來的溝通困難。信息溝通的最終目的是要讓接收者接受,但由于編譯形式的問題導致接收者接收積極性的降低,體現在就業指導形式還相對比較單一,不外乎宣傳就業形勢和政策,講解簡歷制作、筆試、面試技巧,有些學校還有一些就業信息收集、崗位調查等內容,但大多采用課堂講授的形勢,作為一項應用性很強的技能,實踐的機會卻很少,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也不高,信息的互動變成了單向的傳送。 (二)學生原因 學生作為信息傳遞的接收方,其參與的主動性和譯碼的能力都會對信息傳遞造成影響。 1.學生自身特點造成的障礙。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高等職業教育目前還是很多學生及家長的無奈之選,因此,各地錄取的學生相對來說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習慣等均較本科院校的學生弱一些,這些學習習慣導致了學生信息譯碼的困難;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由于從小已經習慣了父母包辦,很多學生主動求職的意識并不強,導致主動溝通意識和行為的弱化。 2.信任缺乏引發的溝通障礙。由于不少學校在畢業生就業指導中總是以就業形勢嚴峻,只要學生調整心態,就能順利就業,并以本校的高就業率為依據,使學生誤以為學校的目的是讓學生降低要求,違背了“人職匹配”的基本理念,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與此同時,不少學校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片面強調一次性就業率給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繳費上學等原因導致的矛盾等因素的存在,使信息的接受者——學生本能地產生信任的缺乏,導致學生對信息的選擇性接收,影響了溝通的實現。 (三)社會原因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現在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當然也受到了大眾傳媒的關注,從總體上說,大眾傳媒的介入為畢業生就業創造了良好的就業環境,但一些不良信息的出現,使畢業生就業指導過程中的信息傳遞受到了干擾。 1.夸大宣傳對溝通的干擾。隨著高校的擴招,畢業生數量的激增,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還不是非常合拍,客觀上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但這種難并不是表現為大學生數量的過多上,而是更多地表現在人職不匹配上,許多企業不希望招聘應屆畢業生,其原因也更多是社會誠信缺失造成的,媒體過度的就業難的宣傳會讓學生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緒,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對自我包裝(求職信、面試技巧)的過度宣傳,使學生對本未的認識產生偏差。 2.社會觀念對溝通的干擾。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出現,高校的學生已經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精英,而是社會中普通的勞動者,但幾千年的封建意識的遺留、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和部分企業對普通勞動者的漠視,使學生很難接受這樣的觀念,在我們對226名2007級新生的問卷調查中,就讀高職的原因是因為學習成績差的占68.1%,遠遠高于喜歡鉆研技術的7.5%,就讀高職實在是無奈的選擇。繳費上學(特別是對家庭還比較困難的學生)的出現,使得學生學習希望得到合理的回報成為合情合理的想法。 總之,社會雖然不會對信息的編碼和譯碼產生直接的彎曲,但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干擾。特別是互聯網的夸大效應,使這種干擾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