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學生就業現狀與職業指導關系的探討
趙鐵生 茍增強
【摘要】文章通過對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傾向的現狀分析,找出當前職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以促進學生就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高專;就業現狀;職業指導 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的新階段,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越來越多的高職高專學生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危機。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擴招、我國經濟發展等的影響外,高職高專院校對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明顯缺失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高校學生就業形式的市場化、多元化、多樣化使他們在擇業、就業中面臨更多的選擇,也出現了更多的問題。面對這些新情況,高職高專院校如何針對目前就業現狀有效地開展學生職業指導?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傾向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處于大眾教育階段。在這個階段,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科專業設置,應以市場需要為主導,計算機、通訊、電子、土建、自動化、機械、農業等應用前景廣泛的學科專業應該成為學科專業的主體;畢業生在主體上則應是面向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1]。應該說,這個一般規律與我國現實的人力資本需求結構的要求是一致的。從總體素質上來說,高職高專畢業生應該是勞動力就業市場上的優勢群體。但實際上,高職高專院校的就業率一直很不景氣,分析其原因,就業率低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多方主體的傾向性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傾向性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專業選擇的傾向性。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長期受到“‘熱門’專業找工作容易,‘冷門’專業找工作難”等思想的影響以及社會上的壓力,導致許多高三畢業生在填志愿時,未考慮自身的興趣、愛好等,盲目填寫“熱門”專業。其產生的后果:一是許多學生上大學后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已選擇的專業,由于學業毫無成就,找工作時連連碰壁;二是這種涌向“熱門”專業的狀況使得這些專業供過于求,而原來的“冷門”專業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就業增添了不少難度。 2.高待遇的傾向性。由于近幾年物價上漲幅度大,一些大城市消費水平大大提高,使高職高專畢業生更傾向于高工資。但他們忽視了一點,就是近幾年的擴招使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急劇上升,供大于求[2]。同時又由于一部分學生存在著攀比的心理,因此對低工資的單位不屑一顧,結果是坐失良機,失去了找到工作的機會。 3.工作單位選擇的傾向性。據調查[3],高職高專畢業生在對工作性質的選擇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黨政機關和高新技術企業,占的比例分別是:29.3%、19.4%、13.8%,而選擇鄉鎮企業的排在最后,只占0.9%。外企備受學生青睞是因為不僅待遇好,而且其先進的管理手段及寬松的工作環境更有利于個人的發展;而對鄉鎮企業過分冷落,是因為在鄉鎮企業里工作待遇差,與許多企業不給員工繳納社會保險金等因素有關。 二、當前高職高專學生職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實踐證明,職業指導是解決學生就業的關鍵,職業指導對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都有很大幫助。一方面,可以幫助求職者客觀地分析自己、獲得職業信息、掌握求職方法、確定求職方向、避開擇業誤區;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用人單位確定用人標準、選擇招聘方法等。職業指導對外是適應市場需求,確保學生畢業有適當的基礎;對內是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職業能力,以求得在崗位競爭和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從而立足崗位、適應市場。 目前高職高專學生職業指導仍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為: 1.職業指導理論研究薄弱。長期的計劃分配,使得職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加上學校重視“就學”、輕視就業的傳統觀念,導致職業指導在高職高專院校舉步維艱。再者,目前國內職業測驗與職業鑒定的測評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照抄國外成果,但因與我國的國情、民情、校情差距很大,實際效果不好。 2.指導對象和內容狹窄。目前很多高職高專院校的職業指導只是一種狹義的職業指導,其服務內容和范圍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職業指導的對象范圍僅僅指向畢業生,忽視了更廣泛的學生群體,對大多數學生的指導呈現空白。這就使得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職業指導實際上處于完全低效率,甚至無效率的狀態。指導對象的狹窄,必然導致很多本該開展的指導內容沒有開展,指導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3.組織機構不健全。當前盡管我國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設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但就業指導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業信息的發布和就業政策的宣傳這兩項內容,類似于傳聲筒,對于其他本應開展的高職高專院校職業指導內容難以完成。在對各年級學生實行多種內容和形式的職業指導方面,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做的顯然不足。究竟如何組織現有的就業指導機構,如何滿足其人員構成上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是擺在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職業指導部門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職業指導教師缺乏,整體素質不高。由于專業人員缺乏。一些學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工作疲于應付,更談不上對全校學生實施職業指導了。專業人員的不足制約著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發展。此外,現有的職業指導人員多是行政人員與思政工作者,他們并不具備職業指導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職能。相比之下,國外對高校職業指導中心人員專項素質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備輔導學、咨詢學、高等教育學碩士或博士學位。學生職業顧問要具備心理學碩士或博士學位。 5.片面追求就業率造成就業層次與就業結構的失調。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在職業指導中缺乏品牌意識,很少將學生就業后的情況與學校的辦學效果結合起來進行評估。上報就業率“水分”偏大,有的專科學校就業率達到98%,而靈活就業率就占其中的80%。恰恰應該作為就業統計指標之一的自主創業率卻不在其中[4]。周濟部長在200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實踐證明,高等學校的責任意識和主動程度、辦學特色和教育改革、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在畢業生就業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