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論發展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的意義
王春偉 何春岐
論文關鍵詞:發展;農村成人教育;現實意義
論文摘要: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的今天,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村生產力的提高,成為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我國農村成人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成人教育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村成人教育可以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1.農村成人教育有助于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的轉換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正在由單一型的種植小農業經營體制向農、林、牧、副、漁、工、商、建、運、服務綜合型的大農業經營體制轉變。要改變傳統農業生產者不適應現代大農業生產的狀況,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使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科學知識,學會使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教育可以改變農村勞動力的性質和形態。目前,要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培訓各級各類農村人才,發展大農業生產,可以通過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來實現。通過農村成人教育,把以體力勞動為特征的勞動力,培養成以科學知識形態為特征的勞動力,增加農村各行各業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和腦力勞動者的比例,使只具有簡單勞動形態的農村勞動力發展成為具有復雜勞動形態的勞動力,使農民適應現代大農業生產的要求,進而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的轉換問題。
2.農村成人教育有助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目前,我國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已達2億多,今年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是關系著國家發展、社會穩定、民族振興和農村經濟繁榮以及農民生活改善的全局性的大問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結束后答中外記者問的時候提到,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他們的生機,還關系到他們的尊嚴。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合理組織、配置和使用農村勞動力,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全面的計劃培訓和有序的轉移。大力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教育培訓至關重要。因此,農村成人教育通過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能夠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因此,為農村人口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成人教育,是確保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一個有效措施。
(二)農村成人教育可以推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
農村成人教育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不僅體現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培養各級各類農村人才,而且還體現在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的宣傳,把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這句話概括了農業、科技和教育之間的關系。農村成人教育不僅通過培養人才來促進科技進步而促進農業發展,而且本身還可以宣傳推廣和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實行農科教結合,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注重人才培養,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教育可以把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與人結合起來,從而把科學最迅速、最有效地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使人和科學技術這兩種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農村成人教育是傳遞、保存科學技術,把科學普及到農村生產實踐中,使科學技術變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二、農村成人教育有助于促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一)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培養合格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當前,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低,民主觀念和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成為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阻礙因素。在我國廣大農村,家族宗法等級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家長處于支配地位,造成農民依賴思想嚴重。“商量?不中(沒有用的)俺村的干部不行,他們不去說,叫我們怎么辦?”這句話反映了農民的普遍心態,他們不是積極主動參與商討集體的事務,而是寄希望于“干部”、“大救星”來解救自己,這種依附意識會阻礙政治民主化的進程。要加強當前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就必須掃除這些障礙因素,提高農民的基本文化素質、民主觀念和法律意識,這就需要大力開展農村成人教育。農村成人教育面向廣大農民,對農民進行基本文化知識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使廣大農民具有參與當地政治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學會行駛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自覺遵守各項法律,并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制裁和打擊各種危害社會的不法行為。農村成人教育在提高廣大農民的政治素養、培養合格公民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各種政治人才,讓他們管理農村政治事務,包括農村的政權建設、法制建設等。這部分人對農村政治民主建設能起更為直接的作用。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改革在不斷深入,農村在不斷現代化,農村基層領導管理干部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這都需要農村成人教育發揮作用。 (二)宣傳黨和國家的基本方針、政策,促進農村基層民主化
農村成人教育對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作用還體現在它能夠傳播政治思想,宣傳講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制造政治輿論,抨擊社會不良風氣,為農村具體政策提供咨詢等,加深廣大農業勞動者對黨的農村經濟政策的理解,更加堅定他們貫徹黨的各項政策的自覺性和用足用活政策的能力。各種形式的農村成人教育機構一直都是黨影響農民的重要陣地。不管是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農村成人教育在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例如,改革開放初期,山東煙臺市下區家村在煙臺警備區教導大會的幫助下,辦起了“農民理論夜校”。他們學習了“什么是多勞多得,按勞分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農村經濟政策”等內容,引起了農民的熱烈反響。可見,通過農村成人教育,可以使農民進一步了解黨的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在各地區的實際意義,加強輿論宣傳,組織農民直接參與當地農村的政治生活,加快農村基層政治民主化進程。
三、農村成人教育有助于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一)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推動農民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的進步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城市文化逐漸向農村滲透。當前農民的心理也日趨開放,逐步改變封建的、傳統的文化心理而積極同化現代城市文明。其表現在:從對城市生活方式有異議到寬容理解直至追求。但在這一過程中,城市文化中的一些落后消極的東西,又可能被農民盲目地加以同化。農村文化中的封建落后部分本來就有相當勢力,再加上其原有科學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就成了十分迫切的問題。有些地方經濟發展了,由于精神文明建設未跟上,許多人特別是青年人精神無所寄托。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單憑紀律約束顯然是行不通的。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要靠生動有趣、清新活潑的教育。這就需要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村成人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價值判斷能力,引導他們追求真善美,讓他們的精神有所寄托,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推動他們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的進步,這樣才能真正地“化民成俗”。
(二)繁榮農村文化事業
當前,一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了,農民手頭有錢了,但由于文化、教育事業的不發達,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又死灰復燃。具體表現為:一是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有些地區存在遺棄女嬰、父母包辦婚姻等現象,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大男子主義盛行。二是封建迷信蔓延。在許多地方設立祠堂、修廟宇、建墳塋、燒香拜佛、占卜問卦等活動屢見不鮮。三是一些地方宗族勢力抬頭、恃強凌弱、獨霸一方,甚至族與族之間因種種矛盾發生群體械斗。要根除這些不良的文化現象,亟待發展教育。盡管農村成人教育不能完全解決這一問題,但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農村成人教育可以繁榮當地的文化事業。充分利用農民的閑暇時間,開展各種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可以間接地消除以上不良現象。
注釋:
①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114-115.
②參見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教育系:農村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80-281.
③[巴西]保羅.佛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