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新兵SCL90測評結果分析與心理疏導對策分析

佚名

作者:宋新國 喬富勝 苗丹民

【摘要】 目的: 評估新兵心理健康,分析心理教育與疏導對新兵的心理影響,提高新兵心理素質,為新時期軍隊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把2005年入伍新兵300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新兵入伍1 wk內對對照組和干預組分別運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實施心理測評;對干預組實施以普及心理科學知識為目的的心理教育、以提高心理知識運用水平為目的的心理訓練和以解決心理問題為目的的心理咨詢等心理教育與疏導措施,6 mo后再分別進行測評. 結果: 實施心理干預前,對照組和干預組無統計學差異;實施心理干預后,干預組干預前后SCL90各因子中軀體化、抑郁、焦慮、精神病性4因子分和陽性項目數顯著低于干預前;對照組沒有統計學差異. 結論: 干預組在實施心理干預后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改善,效果明顯,對照組新兵在實施心理干預前后心理健康狀況無統計學差異.

【關鍵詞】 新兵;精神衛生;SCL90

0引言

基層官兵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提高一直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部隊各級部門和領導都高度重視對廣大基層官兵的心理教育與疏導. 基層官兵心理素質的提高不僅對部隊全面建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提高官兵的綜合素質和心理戰的防御能力也有著重大意義. 幫助地方青年順利實現從學生到軍人的角色適應和轉化,盡快融入軍營,不僅關乎戰士的健康,更關系到部隊建設和戰斗力的培養. 心理健康是不斷變化的,是個動態的過程,軍營文化和新訓的緊張可能會給新戰士帶來不適. 即便是對于心理健康、合格的新戰士,提高心理素質仍然是刻不容緩的,因為現代戰爭是高科技條件下的,對人的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挑戰. 提高新兵心理素質同時也是提高未來戰爭中心理戰防御能力的根本要求[1-2].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以駐陜西某部集訓隊2005年入伍的300名男性新兵作為樣本進行研究,年齡16~22(平均19.3)歲,均為男性. 從學歷情況來看,初中學歷145名(48.30%),高中學歷155名(51.70%).

1.2方法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把300名新兵,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新兵入伍一周內對兩組分別用SCL90量表實施心理測評. 對干預組實施以普及心理科學知識為目的的心理教育、以提高心理知識運用水平為目的的心理訓練和以解決心理問題為目的的心理咨詢等心理教育疏導措施,對照組150名新兵,不給予心理教育疏導,6 mo后再分別進行測評.

SCL90癥狀自評量表,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 評分標準采用五級,即每個題目從“無”到“嚴重”分為五級,以15分來記分. 凡自評“無”的計1分,自評“輕度”的計2分,自評“中度”計3分,自評“重度”計4分,自評“嚴重”的計5分. 3分以上為有明顯的心理問題,得分越高,心理問題越嚴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統計學處理: 兩組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所有數據用SPSS 13.0處理.

2結果

干預組在實施心理干預前SCL90各因子中軀體化、抑郁、焦慮、精神病性因子與全國常模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組、對照組兩組新兵沒有統計學差異. 干預組經過6mo的心理干預后,陽性項目數、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因子低于中國常模(18~29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理干預能有效降低這三個因子的痛苦水平或應激性心理反應,增強新兵的應激耐受與適應能力. 對照組新兵未采取心理干預措施,心理干預前后各因子沒有統計學差異(表1).表1干預組、對照組干預前、后SCL90各因子與國內常模比較

3討論

在部隊廣泛開展心理教育與疏導,是新形式下提高部隊戰斗力的新舉措. 尤其是給新兵以引導和服務,引導新兵正確認識環境、正確認識自己,及早完成角色轉換、實現角色適應,培養情緒智慧和堅強的意志,調整自己的行為,最終提高心理素質,增強對部隊和社會的適應能力.

3.1重視心理測評的作用心理測評工作是部隊心理衛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通過必要的心理測量,可以了解新兵的心理素質,并對其中肯評價. 開展對新兵的心理測評,了解新兵心理素質的現狀,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教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對新訓期間減少心理障礙的發生,預防部隊突發性事件,增強新兵適應能力,促成其角色轉換,提高部隊戰斗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兵心理測評一般為群體測評,而且是非自愿的,具有強制性. 人的心理現象具有間接性、相對性和復雜性. 心理測評,特別是人格和心理健康測評,測評結果與被測者的動機關系很大. 新兵參加心理測評的動機要充分考慮,新兵剛到軍營,有各種擔心和顧慮,既要正確引導,又要充分考慮其對測評結果的影響. 測評前就要進行心理測試常識的宣傳、普及教育,讓新兵打消顧慮,正確對待、積極配合心理測評. 量表的選取要有針對性,測評過程要標準化,測評結果要注意保密.

3.2新兵心理教育疏導的內容 新兵的教育與疏導是利用心理學的原理,結合新兵入伍的實際情況,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新兵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戰防御能力. 這就要求在心理測評的基礎上,科學分析數據,有針對性地制定新兵心理教育疏導的內容. ① 調查顯示,入伍前92%的新兵沒有接觸過心理學知識,84%的新兵沒有上過心理課. 心理科學知識對新兵來說是渴求的,但又有一定的神秘性和誤解. 通過團體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對新兵普及心理科學知識,讓新兵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區別對待一般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掌握自己的心理特點中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有問題的,需要去調適和解決的. 主要普及心理學概論、人心理的實質,人的心理過程,如何培養情緒智慧,新兵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調適辦法,人際關系及處理原則,新兵心理衛生等. 這個過程一定要注意與新兵的實際相結合[3-5]. ② 剛入軍營的新兵,心里總是充滿了新鮮感、光榮感和自豪感. 隨著新訓生活的開始,心理不適應的問題開始出現. 引導新兵初步形成對角色的認知. 角色認知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是對角色扮演的一種心理準備,是角色適應的開始. 新兵適應軍營環境,新訓階段至關重要,軍營文化的認同感與責任感都會在這個階段形成. ③ 自信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內在心理品質,也是軍人心理素質培養的核心組成部分. 新兵進入軍營形成了新的人際關系,大家成為戰友,相識之初都有被承認、被理解的自尊需要,有強烈的表現欲望. 這種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自信心就會被強化,在新訓中,要多給新兵創造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組織各種活動,讓新兵充分展示才干,在活動中表現自我、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 個別表現較差,或曾經犯錯誤的新兵,可能是入伍動機沖突或性格內向、不適應新的人際環境造成的,他們的自信心往往不足,甚至自卑,要給他們表示信任,并委托一定的責任,給一些鍛煉的機會,重新喚起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 我們提出對照自己的行為,新兵人際關系處理應貫徹尊重、換位思考和自我反省三個原則[6-7].

3.3新兵意志品質的培養意志品質是軍人心理品質的核心,也是戰斗精神形成的基礎,在心理教育與疏導工作中,培養新兵意志品質是重點內容. 首先新兵要有軍營生涯規劃,遠期目標與當前任務相結合. 新兵只有正確認同軍人角色,才能有激情,有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實現自己的軍營生涯目標自覺奮斗. 這是新兵意志品質培養的前提和基礎. 其次意志品質的培養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留心處處皆機會,關鍵是堅持. 教育新兵從小事做起. 堅強的意志是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軍營作息時間是最基本的了,如果能每天做好,時間觀念、意志品質都培養起來了. 從那些自己最忽略也最容易暴露自己意志弱點的小事做起. 每天嚴格執行條例條令的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不懈,不以任何借口原諒自己,就能逐步培養起頑強的意志品質[8]. 第三就是要學會自我激勵. 現在的新兵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我中心,幫助新兵進行自我激勵. 根據心理測評的結果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缺點,對于缺點每周用一句名言警句老提醒自己、反復對照自己的思想行為,是提醒,也是約束和強化. 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客觀看待進步,適時自我激勵[9].

[1] 皇甫恩. 軍事醫學心理學[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20,75,93.

[2] 苗丹民,王京生. 軍事心理學研究[M]. 西安: 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 19-27.

[3] 劉志宏,陳國民,孟素平,等. 運用綜合心理干預措施提高潛艇艇員心理健康水平[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4,25(22):2094-2096.

[4] 孫敏華,許如亨. 軍事心理學[M]. 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420-437.

[5] 王煥林,孫劍,宗海鷹,等. 我國軍人癥狀自評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分析[J]. 中華精神科雜志,1999,32(1):38-40.

[6] 王家華,張鳳剛,宋林林,等. 中國新兵SCL90常模的建立[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228-230.

[7] 李紅政,雷美英,龍和清,等. 某部隊精神障礙住院情況分析[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4:18(2):24.

[8] 郭紅艷. 當代青年軍人的心理變化與調試[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2):34.

[9] 高鈺琳,王惠珍. 中國軍人心理健康教育現狀[J]. 中國健康教育,2002:(9):3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