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
唐穎武
摘要:本文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化學教學的實際,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評價四個方面討論和研究了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初中化學教學。 關鍵詞:教學評價;人文教育;建構主義理論;化學教學
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思想,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它以學生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標,強調學生知識、技能、方法、情感的主動參與,以達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進行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育教學觀念,以現代教育理論武裝自己,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益,切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建構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應從中吸取精華,結合新課程和初中化學教學實踐探索改善初中化學教學,發揮本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構主義基本理論 建構主義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等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很好的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在建構主義思想下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認知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其包含以下基本思想: 1.“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環境下借助它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習者設計和執行他們所進行的工作,鼓勵學習者發展和調整具有他們自己認知風格的建構模式。 2.“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是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情景創設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協作”與“會話”是學習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討論和合作。“協作”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會話”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對理解學習內容起關鍵作用。“意義建構”是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理解與掌握,由此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3.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主體認知作用,又不可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4.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5.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內部心理特征的過程,包括結構性的知識和大量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 建構主義理論教學原則指出教學目標應與學生的學習環境中的目標相符合,所有的學習活動都為解決一項問題和任務利用問題教學刺激學習活動,支持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鼓勵各種想法的嘗試。 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初中化學教學 1.新課程要求,“為理解而學習”從三個維度建構課程的總目標,更全面的體現科學素養的要求。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化學學習,獲得和整合新知識。初中化學教學之初,盡管內容簡單,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從而對知識形成多角度的、豐富的理解,使他們能靈活利用已有的信息解釋新環境中的問題,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程序。 例:對于CO2化學性質中的反應,CO2+Ca(OH)2=CaCO3+H2O教學,不僅讓學生記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更應使學生能在不同情景中用它解決問題,如:(1)石灰水敞口放置產生白膜,解釋其原因?(2)如何檢驗CO2氣體?(3)如何檢驗兩瓶無色氣體:CO2、N2?(4)如何除去CO2中的CO?CO中的CO2又如何除去?(5)怎樣證明人呼出的氣體含有CO2?寫出操作步驟、現象、化學方程式? 同時,也要注意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知識不是讓他們學習更多更難更深的內容,這樣不僅會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過早產生畏懼心理,而且會模糊最終學習目標。我們要求學生學習的是有用的化學,學生建構的真實、有效的知識。 2.化學的教學過程“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即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這就要求教學不斷引導學生思考,對各種信息和觀念加工和轉移。通過新、舊知識完成建構使學生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用探索法和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例:學習了氧氣的制法后,通過問題印度學生總結出“二裝置三原理四制法”,從而構建出發生裝置的選擇與反應物狀態及反應條件的關系。學習CO2/H2制法時其設計過程可由學生自己完成。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設計出隨制隨停、控制速度的多種裝置,根據學生的各種各樣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方案是否合理?有哪些缺陷如何改進,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最終學到知識,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教師要啟發學生在問題釋疑中提出問題,要敢于大膽質疑,敢于懷疑別人的觀點和結論,敢于發表獨到的見解,如削化合價時Fe3O4化合價問題,SO42+檢驗方法不嚴密未排除Ag+和CO32-干擾問題。 教師要針對幾個學的內容不斷設計出具有思考階段有意義的問題。從學生問題中選出代表性問題。讓學生先嘗試,教師提供支持和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合作,促進他們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