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應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情境
馮狄
提要:根據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情境大大增多,妥善處理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同時也是教師新的課程觀念、教育智慧的體現。
關鍵詞:化學新課程、不確定情境、科學探究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規定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的基本學習要求。經過對比不難看出:過去教學大綱標準是統一的,確定性非常明顯,而新課程充分考慮了教學中的不確定性。這種彈性和選擇性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取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課程目標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目標、結果、對象、內容、方法、過程等的不確定性使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情境大大增多。思維活躍的學生"活起來了"、"動起來了"之后,如何應對課堂教學中不確定情境?這是一線教師都會面臨的問題。妥善處理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同時也是教師新的課程觀念、教育智慧的體現。
一、應對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的課程觀
1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也是課程資源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會發現:新課程標準在參考了現行教學大綱"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強調"過程與方法"的學習和課程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擺到與"知識與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拓寬對課程資源的理解,這是課程觀念新的突破。對于課程資源,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知識必須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進行主觀建構。學生在建構新知識的過程中,自己就是知識的貢獻者、分享者。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活、問題和困惑等進入課堂,學生的主體才進入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就是在學生的心態開放的情況下,由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多元價值取向引起的,學習者主動產生的某種不確定的問題、困惑或場景。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不僅有利于傳遞預定的目標、預定的知識,它本身也是課程資源。因此,開發、利用這一課程資源同樣是教育的使命、教師的職責。由于以前我國高度集中統一的課程管理體制、剛性的課程評價標準等因素的影響,有很多教師常常以"超綱"、"不考"等理由,不允許不確定情境進入課堂。新課程標準在評價體制上作了改進,要求更加靈活,為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創造了外部條件,為教師開發、利用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提供了可能。
2教師在不確定情境中的角色定位
長期以來,教師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本的被動執行者,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多樣與變動的特點要求教師是個研究者、決策者。對于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教師具有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教師可以成為創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組織者、參與者。難以想象,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教師會帶出有創造力的學生。只有把課程還給教師,讓教師的教育智慧充分發揮,才能推進課程改革。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處理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對教師的應變能力等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應對課堂不確定情境的方法策略 1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
在新課程背景之下,一種動態的、充滿生機的課堂需要師生共同營造。對不確定情境處理不當,往往會出現課堂"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管"與"放"的關系,做到管之有度,放之有格。堅持實事求是的評價,努力使評價有利于激勵學生熱愛科學探究,參與科學探究。教學中必須重視科學探究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極舉辦科普講座,使學生廣泛吸納科普知識,開闊知識視野,增強科學探究的意識,從而養成進行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從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學習的興趣需要出發,讓學生能夠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多讓學生去主動探索,鼓勵學生質疑、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切忌將預設的教學目標、自己的經驗、態度、價值觀強加給學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教師要看到課堂教學的復雜性,將學生、教學內容、課堂的際遇(encounter)等諸多因素納入教學過程,進行課堂的適當調控,使課堂放而不亂,班級課堂氣氛良好,學習環境和諧。
在探究式學習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獨立學習逐步轉向合作學習。在學生還不善于合作學習的情況下,教師應考慮合理分組,指導學生合理地進行競爭與合作,協調班級成員之間的關系(如教師獎勵小組的出色表現,更有利于促進合作;獎勵個人更能促進競爭)。這樣能創造出良好的班級氣氛,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效開展,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體現。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教師盡管聞道在先,但終究不可能盡善盡美,疏漏之處實事求是地承認不但不會損害教師的尊嚴,反而會給課堂教學帶來民主的氣氛。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的疏忽造成教學的失誤,也應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糾正,切忌文過飾非。
3有效利用各種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
由于課堂的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很多不確定情境產生的問題,即使非常有價值,也無法給學生一一答復。這時,我們需要把某些情境和問題記錄下來,作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素材。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倡用自制教具和"隨手取材"進行探究活動,注意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探究活動結合起來,努力開發并鼓勵學生參與開發各種層次、以小型為主的探究性活動。
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一絲不茍、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這些作為研究最基本的科學態度,將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影響。在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中,有些是學科綜合的內容。有的要用到網絡資源,進行有關資料的查詢、有的問題可以通過上網向專家咨詢。開展研究性學習策略能實現校內外資源,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突破課堂教學時空的局限,為解決課堂教學不確定情境遺留的問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