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汀江流域的地理環境
蔡驎
摘 要: 位于閩粵邊區的汀江流域是客家族群聚居之地。 歷代北方漢族移民之所以能夠在汀江流域一帶保存古代中原漢族文化,形成一個既區別于少 數民族,又不同于漢族其他族群的漢族客家民系,以往的研究多認為是由于歷史上該地域地 理環境閉塞。事實上,汀江流域在歷史上并不閉塞,它既是山海交接地,又處于交通要道, 還是銅鐵、林木、煙草和紙張等的重要產地。
關鍵詞: 汀江流域; 地理環境; 客家族 一、 本課題的提出 汀江流域位于閩粵邊區,并與贛南接壤。域內包括福建省的長汀、連城、武平、上杭、永 定5縣和廣東省的大埔縣,其中福建5縣歷史上都為汀州所轄。該區域除連城縣為“非純客住 縣”之外,其余都是“純客住縣”[1]94,即當地居民幾乎都是客家人。客家,是 中華民族中極富特性的一個族群:其民族屬性在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鑒別中才被最終認定為 漢族[2]100,但客家人的漢族認同卻比其他族群要強烈;該族群至遲在唐宋之前即 已集居于汀江流域一帶[1]94,但客家人卻習稱河南的光山、固始、靈寶及陜西的 渭南、商城、山陽等地為其先人之祖地[3]24。另外,客家文化被認為是古代中原 文化的“正統”繼承者,但事實上其文化卻具有鮮明的非農本主義甚或返農本主義傾向,還 有容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為一體的特征,這些為客家族群更增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客家的人種起源和形成背景,近百年來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課題。歷代北方漢族 移民在閩粵邊區保存了古代中原漢族文化,從而形成一個既區別于少數民族,又不同于漢族 其他族群的漢族客家民系這一觀點,最初由羅香林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至今仍在這一 問題的解釋上有一定的權威性。那么,歷代北方漢族移民何以能在閩粵邊區保存古代中原漢 族文化?羅香林的結論是:該地區“山脈綿延”,“交通難阻不便,外地人難以入侵”,所 以 這里的歷代北方漢族移民及其后裔不僅能夠在人種上“與外族比較少點混化”[1]73 ,而 且“比較能夠保存他們固有的語言和習慣”[1]106。圍繞客家的人種起源是否以 北方漢 族移民為主體這個問題,學術界的爭論經久不息,但在把客家族群的形成歸結為閩粵邊區地 理環境閉塞這一點上,客家研究者中幾乎已成共識。然而問題是,用地理環境的閉塞性或許 可以解釋數量不多的移民何以能保持以母語為主的文化,但畢竟無法說明歷史上為何有大量 移民集結于閩粵邊區,更無法解釋作為閩粵邊區地域文化集團的客家族群具有強烈的漢族認 同、非農本主義傾向以及海洋文化特點等的理由。 這樣,閩粵邊區的地理環境在歷史上究竟是何狀況就成為問題的關鍵。筆者自上個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對汀江流域客家社會進行了系統的考察研究[4]41-290,這個以交 通史和產業 史為線索,重新檢證汀江流域的歷史地理環境的研究作業,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份。作為這項 研究的結論,筆者認為汀江流域在歷史上并非閉塞之地,它既是山海交接地,又居交通要道 ,還是銅鐵、林木、煙草和紙張等的重要產地。 筆者的研究主要受下述先行研究的啟發。一是中川學的社會經濟史研究成果。中川氏曾 明確指出,整理唐代以來閩粵贛邊區的社會經濟史料,是弄清楚客家的起源及形成不可或缺 的前提[5]96-102。受此影響,筆者的客家研究從一開始就關注客家形成地的產業 變遷及其地理環 境的背景。二是譚其驤的歷史地理研究成果。譚氏制作的宋代福建地圖和宋代廣東地圖上有 礦場分布的標示[6]34-35,這些標示成為筆者研究礦業與客家族群形成之間關系的 契機。三是宮 崎市定的中國近代社會研究成果。宮崎氏指出上海開埠曾引起“舊交通路廢棄,新交通路興 起”的“交通大變革”,并根據這一視角解釋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時間和地點[7]36- 48,受這一 研究的啟示,筆者認識到要把握客家族群形成的自然背景,必須先弄清汀江流域在交通史上 的地位與變化。 二、 清末民初前汀江流域的交通與地理位置的特點 據地方志記載,歷史上汀江流域河流密布[8]《山川》三。在沒有公路和鐵路的時 代,這些河流構建了當地天然的交通網絡。這里通過考察當地以汀江水系為主體的水路網絡 以及連接當地與其他地區的主要交通干道的狀況,探討該地區在上海開埠前舊的交通路上的 地位。 1. 以汀江水系為主體的水路網絡 (1) 汀江水系。汀江是福建西部最大的河流,屬于韓江上流。其主流源于寧化縣木馬山,南流至大埔縣三河 堤,與梅江合流為韓江,全長200余公里。主要支流中,最大的是濯田河、桃溪河、舊縣河 、黃潭河、永定河和金豐溪。 汀江主流自木馬山發源后,在崇山峻嶺中蜿蜒迂回,經40余公里至長汀縣庵杰鄉大屋背村, 從一處名之“龍門”的地點流出,始稱“汀江”。汀江主流穿過汀州城,經策武、河田 、三州,在水口村與濯田河匯合。濯田河源自長汀縣古城鎮元口村,全長60余公里,有支 流近160條。汀江主流與濯田河匯合后繼續南流,在武平縣湘店鄉河口村與桃溪河合流 。桃溪河發源于武平縣大禾鄉賢坑村,全長30余公里,武平縣北部大小河川幾乎都是桃溪 河的支流。與桃溪河合流后的汀江主流,流量增大,河面加寬,南流至上杭縣臨城鄉與舊縣 河合流。舊縣河發源于連城縣曲溪鄉黃勝村,全長110公里左右,較大的支流有20余條。繞 上杭城三面迂回之后,汀江主流繼續向南流入永定縣境,在洪山鄉河口村與黃潭河匯合 。黃潭河發源于上杭縣古田鎮筆架山,全長約140公里,蜿蜒流經上杭、永定兩縣數鄉鎮, 較大的支流有30余條。繼續南流的汀江主流在永定縣仙師鄉又與永定河匯合,長約90公里的 永定河源自永定縣坎市鎮竹子爐,較大的支流有40余條。發源于永定縣苦竹鄉的金豐溪在永 定縣境內長約60公里,于大埔縣茶陽鎮融入汀江,主要的支流約有15條。 (2) 汀江航道。自古以來汀江水路就是人們把山區的產品運至沿海平原,又把沿海平原和海洋的產品送 往山區的交通干線,然至端平三年(1236),為方便“官鹽”的運輸,政府清理河道,開通 了汀江航道,使這條水路交通線變成重要的“官道”。紹定五年(1232)前,根據政府規定 ,當時汀州6縣居民中,長汀、寧化、清流3縣居民食“福(州)鹽”,上杭、武平、連城3 縣居民食“漳(州)鹽”。從福州至汀州,交通不便,途中費時頗長,以致食鹽質次量不 足,“福鹽”額度為“每年八中綱”,但“實搬到鹽四中綱,多至六中綱”[8]《稅 賦》。因 此,汀州及其鄰近的虔(贛)州一帶,鹽價高騰,兩地居民常常苦于“食鹽不足”。而另一 方面,與汀州一水相連的潮州一帶卻為鹽的產地,于是當地居民中從事食鹽走私者輩出。據 史料記載,每到秋冬季節,走私販鹽者數百成群,往來于虔汀漳潮徇梅惠八州,成為當地治 安的一大危害[9]卷196《嘉七年二月辛巳》,致汀州政府就此多次向朝廷奏請, “更 革”食鹽配給路線。胡太初在《臨汀志》中記載,“前長汀縣宰劉元英為檢院申請,欲令汀 民與長汀、寧化、清流并照上杭、武平、蓮城體例,改運漳鹽。郡守趙崇模申請謂搬運漳鹽 ,系遵陸路,恐腳夫有改,反為一方之擾,莫若改運潮鹽。紹定五年,準尚書省札,從本路 鄭轉運之請,許本州及諸縣艱于運福鹽者改運潮(鹽)。本州具申朝廷,乞行下諸監司移文 潮州,立定體例”[8]《稅賦》。端平三年,為便于作為“官鹽”的“潮鹽”運到 長汀,長汀 縣知事宋慈炸除暗礁,疏通河道,開通了長汀水口至上杭回龍間的汀江航道[10]273 。嘉 靖三十年(1551),汀州府知事陳洪范整治回龍灘,使汀江主流長汀水口至永定峰市段全線 開通[11]369。但峰市至大埔石市之間的河段有暗礁亂石密布的棉花灘,如當地諺 語“十里棉花灘,江水天上來”所形容,那里船只無法通行。 從汀州城到三河堤,汀江航道總長度約為225公里,根據河道情況可將其分為四段。一是 汀州城至上杭城,約120公里,此段河面較寬,流速較緩,普通船只較易通行。二是 上杭城至峰市,約60公里,此段因河床較窄且傾斜度較大,水流湍急,船只航行比較危險 。三是峰市至石市,約10公里,此段船只無法通行,貨物往來只能靠陸運。四是石市至三河 堤,30余公里,此段河道條件較好,普通船只可順利航行。 (3)汀江流域內其他水系。汀江水系之外,汀江流域各縣境內還有其他水系河流,其基本情況為:長汀縣境內有閩江水 系的陳連河和童坊河以及贛江水系的古城河[10]74-76;連城縣境較大河流有8條, 3條屬汀江水系,4條屬閩江水系,1條屬贛江水系[12]102-104;武平縣內汀江、梅 江和贛江水系流域面積所占比例分別為40.5%、54.1%和5.4%[13]100-102;上杭 縣 總面積的95%以上為汀江流域,其余為九龍江或梅江水系流域[14]98;永定縣內汀 江流域面積所占比例更高,達97%以上,其余也為九龍江或梅江水系流域[11] 86;大埔縣內汀江水系流域面積所占比例不大,主要為梅江流域或韓江流域。 上述汀江及其他水系的河流大多河面狹窄,水流湍急,且險灘較多。盡管如此,歷史上 這些大小河流構建起連接汀江流域內各鄉村以及與外地區之間的交通運輸網絡,其中汀江主 流則猶如主動脈。 2. 汀江流域與外地區之間的主要交通路線 在汀江流域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交通網絡中,下述四個方向的交通路線最值得關注。 (1) 潮汕方向。汀江—韓江航道是汀江流域與潮汕地區之間最主要的交通線。汀江航道在三河堤與韓江航 道相接,從三河堤沿韓江南下130公里左右可抵達潮州,再航行60余公里即至汕頭。汀江流 域一帶至今還流傳“上河八百艘,下河一千艘”的諺語,這是指汀江—韓江航道上幾乎總是 有一千七八百艘船在航行。但關于其具體含義,有人解釋為往汀州城方向的約800艘,往 潮汕方向的約1 000艘;也有人解釋說是汀州城與峰市之間的航段上往往有800艘船在航 行, 石市與潮汕之間的航段上往往有1 000艘船在航行。不管何種解釋,它都反映了歷史上 汀江—韓江航道上運輸繁忙的景象。據東亞同文書院1910年的調查記錄,當時航行在汀 州城至峰市之間河面上的船只,平均每里約有兩艘[15]卷14。按汀州城與峰市之間 的航段長180公里計算,這一航段上即有700多艘船在航行。參加這一調查的東亞同文學院學 生留下 的調查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依稀可見昔日繁華昌盛一大府城的風采,然掩飾不住今朝的 衰頹和中落。”[16]212在這里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一是清末民初時期 ,汀江航道上平均每里河段就有二艘船在航行;二是清末民初之前,汀江航道上交通運輸更 加繁忙。 汀江—韓江航道之外,汀江流域與潮汕之間的主要水路還有從永定碼頭經茶陽到潮汕以 及從武平碼頭經松口到潮汕這兩條。歷史上,武平至潮汕的水路曾經非常方便,武平境內的 中山河—中赤河—下壩河流入廣東蕉嶺后與石窟河合流而匯入韓江。正德十二年(1517)以 前,當地居民利用這條水路與潮汕地區進行物資交換。就在正德十二年,南贛巡撫王守仁鎮 壓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后,為防止新的農民運動,封閉了下壩河以下七處河口。但即使這樣 ,當地居民還是充分利用這些水路,或用木筏往返運輸生活物資,或把木頭、竹筏直接放入 水中,任其漂流至潮汕[13]263。另外,上杭、武平與潮州、惠州一帶之間還有許 多陸路,據清人楊瀾記載,此種“小徑”達數十條之多[17]卷2。 潮汕一帶,自古以來就利用海路與外交往,自明以降海洋貿易愈發盛行,北至“乍浦、蘇 松、天津、關東”,南達“香山、崖山、高、雷、瓊、崖”,并“與朝鮮、琉球、呂宋、安 南、占城、滿刺迦、擢羅、日本如鄰人互通有無”[18]卷14,卷38。 (2) 梅江流域及粵東北方向。汀江與梅江在三河堤一帶。從三河堤沿梅江航行80余公里,可到梅州城。在梅州城沿 梅州官道往南,可與潮汕官道相接,在很少取海路往來華南華北的時代,人們大多通過這兩 條官道往來于潮汕和華北之間;從梅州城沿水路往南,可至汕尾,在那里能出海;從梅州城 往西70余公里,可抵達興寧城[19]483。興寧城是閩粵贛邊區交通要道的樞紐, 古來就 是三省重要的物產集散地。從興寧城經70余公里水路或15公里左右的陸路都可到長樂 [ 19]484。出長樂越過岐嶺到龍川,在那里可利用東江水路到韶州。韶州為粵湘贛邊區交 通 要沖,從那里可至郴州。開元十七年(728)之前,橫貫中國南北的交通線路中,從長安經 襄州至郴州,然后經韶州到廣州的“郴州路”,是開元十七年(728)之前最重要的南北通 道。另外,從韶州越過大庾嶺到贛州的“大庾路”與“郴州路”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主要的 南北通道,但它在開元十六年(727)經修整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商道[20]8- 10。 據《宋史》蔡挺傳記在,仁宗年間(1022-1063),江西提點刑獄蔡挺與其兄廣東轉運使 蔡抗從大庾嶺山腳往上15公里鋪設磚路,并從大庾嶺到廣州的驛路兩邊都種植松樹。這個傳 說從一個則面顯示了這條通道在中國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贛南方向。汀州—瑞金通路是汀江流域與贛南地區之間最主要的交通線。汀州城與瑞金城之間的主 要交通路線有二條,瑞金一帶的人稱之為“東路”和“東北路”,長度分別約為40公里和45 公里 [21]。從瑞金城沿貢水航行50余公里至會昌,再航行80公里左右抵達于都,在那 里繼續去水路北上,經寧都至鄱陽,可連接長江航道。而若從瑞金城往西可至贛州城,在那 里沿贛江經吉安可連接長江航道。在上海開埠前,從廣東往北去幾乎都要走這條贛江—長江 航道,但上海開埠后,廣東北運的貨物大都改取海路到上海,走贛江—長江航道的減少了70 -80%[22]274。另外在贛州,若沿章水往西約60公里即抵達大庾嶺,翻過大庾嶺可 到粵湘贛三省的最大物產集散地韶州。[22]3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