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談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孫營超
【摘要】作為老師,我們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努力地更新我們的觀念和思維,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以求獲得提高,尋求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關鍵詞】課改;高中地理;教學;思考
我們始終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形成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一些地理教師對新課程的把握不準,對新理念的解讀有誤,因而在地理教學方式的定位上出現偏差,在教學中出現了“知識多,能力少;講解多,延伸少;沉悶多,活躍少;堆積多,歸納少;提問多,質疑少”等一些現象,為此要適應新課程,要實現地理教學方式的根本改變,要提高地理課堂質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一、多激勵、活氛圍
根據新課程理念,地理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和問題、人格和個性;鼓勵學生提問與概括、假設與陳述”的課堂氛圍,以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地理課堂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與學生進行不斷的心靈之間的交流,心靈之間的交流能夠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和諧的人際關系會使師生之間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學生處于心情振奮的心理狀態之中,這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發揮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于師生雙方情感上的接近與默契,從而減少了人際間的心理沖突,因此“和諧的氛圍、積極的情感”是成功教學的重要環節,應該值得教師們的關注,為此地理教師應該充分調動情感因素,時時處處從“尊重人、愛護人、促進人”的角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如果以愛為出發點,必然得到的是學生愛的回應,如果能夠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如果在課堂上充滿“和諧的情感、心靈的溝通”,那么學生也就能夠感受有趣的課堂,能夠感受教師的關愛,學生也就會產生尊師情感和愛學的熱情,如果能達到這一點,地理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會得到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得到激發。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強的思維理性,尤其是學習“日照圖、氣候、洋流”等思維難度的內容,地理教師要盡可能做到,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教師應該用一彎理解的微笑、一種耐心的態度,來化解學生的焦慮;當學生破解難題時,教師應該用一縷嘉獎的眼神、一種熱心的祝賀,來煥發學生上進的動力,教師的這種積極的評價與適時的激勵,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感受到課堂的趣味。
二、多架橋、建聯系
新課程地理教材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知識之間的跨度大,這無疑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地理教師應該應通過“區域地圖、地理略圖”等途徑來架橋鋪路,來建立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從而能夠達到破解難點的效果。由于圖文轉換能力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許多地理知識、規律可以通過地理簡圖來表示,許多地理原理可以通過地理簡圖(原理示意圖)來直觀呈現,為此在地理教學中就可緊緊圍繞地理略圖,進行知識整合,而通過地理簡圖的應用,有利于學生明確和理解地理知識的聯系。例如,利用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簡圖進行知識的梳理和歸類整合。
1.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晝夜長短判斷。
2.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太陽高度大小判斷。
3.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季節、日期判斷。
4.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南北半球及直射點將要移動方向判斷。
5.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緯度范圍的判斷。例如2000年文綜高考題第36題
6.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風帶氣壓帶的移動規律。
7.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通過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規律的知識聯系,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前后聯系、因果聯系、邏輯聯系以及橫向聯系、縱向聯系等)和理解知識難點,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升華、能力的提高。
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增加學生接收知識的渠道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增加學生接收知識的渠道。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視頻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多引導、促探究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如何讓知識走向學生,如何在給定時間內完成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何種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其實知識掌握的過程,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如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活動的探究性不重視,甚至忽略了,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也就難以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個性也就難以得到發展與解放。為此在地理教學中要積極開展師生間的雙向交流,要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因此教學時地理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要讓學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圍繞地理的主干知識,提出一些有利于學生思維培養的,特別是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激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結論。例如,氣溫分布和等溫線是高中地理的重點,教學中就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進行適度的引導和啟發,從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結論。
1.等溫線的分布:(1)等溫線分布規律:等溫線的溫度數值總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即無論一月,還是七月,無論陸地還是海洋氣溫都是由低緯向兩極遞減)。
(2)不論陸地還是海洋,如果表面狀況較均一,等溫線大致平行于緯線(即等溫線與緯線基本一致,說明影響該地氣溫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南半球因陸地面積小、水域面積大,等溫線較平直,大致與緯圈平行,說明影響南半球氣溫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3)北半球1月份等溫線比7月份等溫線密集(即南北向水平溫度梯度冬季大于夏季,南半球相反),但是其數值仍然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2.等溫線的凸向:(1)一月全球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海洋等溫線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2)由于受洋流的影響,海洋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的流向一致。
3.等溫線分布影響因素簡析。由于受海陸分布、地形、洋流、季風等的影響,等溫線與緯線不完全平行。(1)許多沿岸地區等溫線近于與海岸平行。(2)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或與山脈走向平行說明受地形的影響,如果等溫線閉合,則說明受山脈(等溫線數值由外向內遞減)或谷地(等溫線數值由外向內遞增)的影響。在這種質疑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科學性大大地增強了,同時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四、多設疑、緩坡度
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問題的愿望,是創新教學的前提,地理教師要創造性地設置問題的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這對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還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問題的坡度要緩,要在漸進中不斷加深。當然地理設疑應該掌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在新課開始時設疑。在上新課之前可通過地理小故事、熱點事件來設疑,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因為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二)在思維分散時設疑。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不可能在一節課內,都集中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變化教學情境或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調節學生的注意力。(三)在思維疲勞時點撥。教學中如果始終是一種枯燥的內容和平淡的氛圍,如果長時間學習同一內容或長時間思考同一問題,學生的思維容易出現倦怠和疲勞,從而出現厭惡或不思的狀態。因此在地理課堂中應該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和提高思維的含金量,以活躍學生的自主思維和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四)在課堂小結時設疑。一堂好課也應設疑而終,使其完而未完,意味無窮。 例如在學習了高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后,讓學生總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1)中低緯大洋西岸為暖流,東岸為寒流。具體地說,中低緯太平洋西岸為日本暖流和東澳大利亞暖流,大西洋西岸為墨西哥灣暖流和巴西暖流,印度洋西岸為馬達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中低緯太平洋東岸為加利福尼亞寒流和秘魯寒流,大西洋東岸為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2)中高緯大洋西岸為寒流(太平洋西岸為千島寒流,大西洋西岸為拉布拉多寒流),東岸為暖流(太平洋東岸為阿拉斯加暖流,大西洋東岸為北大西洋暖流)。在此基礎上繼續設疑:除了同學們總結的規律外,還能夠概括出哪些分布規律(如中低緯洋流呈反氣旋型流動;中高緯洋流呈氣旋型流動等)?在一堂課結束時,通過提出新的問題,可以激發起學生新的求知欲望,為學生課后進一步的思維,也可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五、多歸納、顯規律
地理知識總體比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學生顯得無所適從,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知識的內在的線索和規律,從而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例如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規律、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規律、晝夜更替周期的長短變化規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緯度分布規律、海水表層溫度分布呈現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的分布規律、洋流的緯度分布規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規律(水平、垂直分布規律)等。通過這種規律的總結,并進行知識的聯系和思維的拓展深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鹽度分布規律,當然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六、多訓練、輔方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發展性和創新性,關注的是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因此地理教學要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介紹其結果。在地理教學中應該講練結合,并要處理好練習的強度和適度的關系,并應該讓學生在訓練中總結和體驗思維方法,從而真正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例如、在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中,有關區位因素的知識主要有以下一些: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影響工業的因素(原料、動力、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氣候、河流、地形、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和宗教)、影響港口的區位因素(航道條件、港區建筑條件、經濟腹地條件)、鐵路機場等交通樞紐和工程建設的因素(水域條件、陸域條件、經濟腹地、城市依托、國家政策)、影響商業網址布局的因素(商品的供給條件、交通條件、客流量的多少、人群消費能力)、旅游資源開發的區位因素(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旅游的環境承載量)等等。在地理教學中就可結合一些典型試題,進行思維方法的提煉和總結,從中得出思維方法:1.問題歸類。認真閱讀試題要求,明確試題的考查意圖和問題的屬性即考查的是工業區位還是其它區位問題;2.區位展示。如果是考查工業,則展示工業區位因素“原料、動力、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等;3.綜合分析。按照試題的要求,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與評價,應該結合具體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來深入分析,抓住關鍵信息、突出主導因素、把握動態因素。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思維流程和解題方法的提煉和總結,不但能夠促進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還能夠幫助學生搭建知識間暢通聯系的渠道,從而為學生自己的靈活解題奠定基礎。
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一名地理學的教師深知地理學很美,因為美孕育著興趣,因而在追尋與體驗地理美學的過程中,重點不僅僅是科學的正確性,而首先是趣味性;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不能強求體系的完備無缺,卻能在各方面多做追尋探求,在哲學中、在邏輯學中、在自然科學角度、在幾何圖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復興趣,從而使學生進而產生一窺其知識領域的強烈愿望,在以后一旦進入體系后,不僅能更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夠重新審視地理!對地理美學的體驗主要從實用的、與學生學科學習和生活體驗緊密相關的哲學觀點,方法論,和其他美學觀點開始。例如在高一年級,學生沒有正式地接觸過哲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哲學觀點。但是描述和探究的“自然地理”,直接面對的是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在這樣的學生認知水平下,清晰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的哲學觀點,并提示學生日后必是大有用處。當學生學習了《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的運動》時,老師重新提出這個哲學觀點時,學生才逐漸的理解這個哲學觀點;當學生學習《地殼運動》時,學生已經對“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的哲學觀點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學中,讓學生領會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更可貴的是,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同時,運用了哲學觀點,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這地球的四大圈層的知識體系通過這個哲學觀點有機地串成了一條主線,成功構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識體系、方法體系和世界觀體系。這不僅使學生對知識有整體的理解,還能深刻地認識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更是游刃有余。
由于在新課程的推進過程中,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新課程理念發生激烈的碰撞和沖突,一些陳舊的教學觀念仍在持續地影響地理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為此地理教師必須主動更新理念,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地理教學方式的探索和研究,從而通過教師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的變革來帶動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行為的改變。
參考文選
1.《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2.《走進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