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高艷玲
[摘要]本文從地理教學中應用地圖的必要性入手,緊密結合地圖的特點,論述了應用地圖讓學生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態、分布規律和相互關系;應用地圖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等方面的內容。最后就如何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做了說明。
[關鍵詞]地圖 地理教學 地理事物空間分布 地形
地理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自然現象和社會經濟現象的結構、相互聯系、空間的分布規律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知識。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地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地圖作為地理信息傳遞的載體,它所表達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具有空間區域分布的任何現象,都可以通過地圖加以表現,這就決定了地理教學中地圖應用的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沒有地圖的課不能稱其為地理課”,此話并不過分,因為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手段,對它運用的如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從這層意義上說,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一、應用地圖讓學生能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地圖可以確定教師所講授的各種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學生獲得各種地理分布知識。例如,我們講授一個國家或地區時,首先必須運用地圖指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位置(經緯度和相對位置),用以形成關于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空間概念;進而運用各種專門地圖,指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地形、氣候、河湖等自然環境各個要素,各個生產部門,以及各種資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規律。
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間位置、區域范圍、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圖中找出規律,得出我國地形類型豐富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征,再利用地圖分析討論地形地勢對我國氣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資源的影響。推理出這種地形地勢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深受太平洋影響,使大河滾滾東流,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水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最后,將整節知識在地圖上歸納、概括、濃縮,使幾頁書的知識只成一張地圖。
由此可見,應用地圖既可使我國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又可以使得知識以高度的概括和濃縮,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二、應用地圖讓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和相互聯系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它能以無聲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
例如,講授新教材初中《中國地理》的“西北地區”一節內容時,由于該區的農牧業發展狀況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揭示這一規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教材對此的闡述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學生很難掌握。為了幫助學生充分認識這一規律,可以讓學生先閱讀“西北地區草原和荒漠分布圖”,從圖中發現,該地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大體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學生會發問,為什么該地區植被會出現這種變化呢?接著讓學生查“中國降水量分布圖”,從圖中看出該地區的年降水量也是自東向西依次減少,這就為本地區植被的變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問又產生了:該地區降水量為什么變化這樣大呢?如果再指導學生讀“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答案就找到了。由于該地區東西跨越的經度很廣,東部距海近,水汽較充足,因而降水豐富;越往西距海越遠,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漸減少。由此得出結論:水是西北地區農牧業生產的命脈。
由此可見,地圖有助于闡明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規律性。 三、應用地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分析,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各種地理事物是用各種地圖符號體現出來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把各種地圖符號形象化。同時,通過觀察和分析還要注意把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找出其間的相互關系,查明其地理規律。地圖在學生頭腦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這種表象往往會促使學生產生直覺思維,從而進入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之中。
四、應用地圖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學生在地圖上可以看到祖國遼闊的疆域、壯麗的河山、豐富的物產資源、廣大的森林和草原、無數的工廠和礦山等,這些都可以激發起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熱情。又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解放前中國交通運輸地圖,然后再閱讀現代交通運輸地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我國交通事業四十多年來的輝煌成績。同時應指出,我國的交通運輸狀況距離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從而實事求是地闡明了國情。
五、應用地圖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由于地理研究對象的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電視錄像、幻燈片等電教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在當前地理學科遭受巨大沖擊的情況下,借助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地圖作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中一切語言、文字或思維意識的簡化和替代者。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應用地圖的方式直接相關。正確用圖,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課對腦、手、眼、口等齊頭并進,這樣知識在大腦中的印象才會更深刻、更強烈,記憶的知識更牢靠。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用圖,充分發揮它們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呢?
《地理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地理事物分布很廣,很難直接觀察,教學中必須經常使用地圖.要始終注意指導學生讀圖、用途,使他們逐步養成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習慣。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熟悉、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熟悉地圖,就是要使學生對海洋、大陸、大洲以及各國、各重要城市、山脈、河流、湖泊等在地圖上的分布位置有清晰的概念,使學生在腦海中儲存一幅準確地圖。
閱讀地圖,就是要使學生能夠通過地圖上的各種符號線條、顏色、注記和比例尺等獲得各種地理知識,并能從地圖上找出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繼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運用地圖,就是要掌握好與地圖有關的知識,如經緯網的特點、比例尺的運算、海拔與高度的測量、等值線圖與剖面圖的繪制等,運用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如地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自然條件與生產的關系;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在地理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判斷、對比和推理的能力,地圖為發展這種智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