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潘志強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中,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得不到保證;因此研究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勢在必行。
1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現狀
現在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學手段不斷豐富,但地理課堂的效率卻沒有相應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教師備課不充分,只備教材不備學生。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是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時間緊,壓力大,所以以講為主。講授完了,感覺到放心了,而實際上學生掌握的知識很少,時間一長,學生跟不上老師講課思路,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
1.2教學方法不對路。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基本杜絕,但隨之出現了“滿堂問”的另一種極端的教學方式。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效果也不好,學生該有的濃厚學習興趣沒形成,該有的良好學習習慣沒養成,該掌握的知識沒掌握,其實還是一種被動的學習。
1.3學生厭學地理。高一自然地理難度大,學生害怕地理課,更談不上興趣;上課時一知半解,課后稀里涂糊,考得不理想,越來越厭煩;自然地理基礎沒學好,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學效果也不好。
2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加強集體備課。利用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對教材、教法等進行統一的梳理,可以有效避免由教師備課不充分而導致的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每一位參與備課的教師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2.2利用導學案教學。教師發揮集體智慧,精心設計導學案;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組織學生通過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一般情況下,課堂教學分成“制定學習目標,預習環節,創設情境,活動方案,課堂檢測,課堂小結,課后作業”等幾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最大潛力,提高教學效率。
3課堂教學實施的原則
3.1改善師生間關系,創設良好課堂氣氛。課堂氣氛不僅與教師的教學有關,而且與師生關系有關。師生關系融洽,相互信任、尊重、理解,就為形成積極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打下基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主動地接觸、關心學生,才會贏得學生友好的信任和尊重,從而在師生間形成親切、友好的雙向交流,才能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
3.2創設精彩的開頭。“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始可以在人們的大腦皮層中建立一個優勢的興奮中心,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課堂氣氛的切入口。開頭的教學方式有多種。有從科學故事開頭的,以趣為始;也有從生動問題開頭,以疑為始;也可以從文學語言開頭,以美為始;還有討論式、問答式等等。學生被生動的開頭感染,課堂就會活躍起來。 3.3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某個學生對某學科發生了興趣,那么他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就會全神貫注。所以任課教師授課時要善于創設情境,巧設懸念,注意搜集一些有趣的事情,引用名人軼事,穿插趣聞,適當應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等,正確使用俗語、成語、諺語等誘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也可以充分利用掛圖、模型、動畫等直觀教具加強直觀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4恰當運用地圖教學語言,增強地理課堂的感染力。運用地圖教學語言時,一定要遵循科學性第一,藝術性第二的原則。藝術性是指教學語言的技巧,生動有趣的語言有利于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教師語言要形象生動、風趣幽默、抑揚頓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張有弛,緊張而不拘束,嚴肅而不失活潑,保持最佳學習心態。
3.5注意因材施教,調動積極因素。人的感情、行為、習慣都可改變的。學生會在自己適應的環境中,迸發無限的熱情和積極性。作為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和掌握知識程度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生動的形式,形象的語言,創造一個多層次、多形式、因人而異、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對活潑好動的學生重在培養注意力;對于性格內向、自卑膽怯的學生多鼓勵表揚;對惰性較強,思維較慢的學生,強化自尊、自愛、自強教育,激發他們學習的信心和熱情,以創設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四十分鐘教與學的活動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就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探究的權利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探究中顯示自己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