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黑水靺鞨與渤海關系考

馬一虹

摘 要:渤海自大武藝時代起與黑水靺鞨形成對峙。八世紀中期以后,渤海國家漸強大,黑水靺鞨可能一度役屬渤海。九世紀初期以后,曾經見諸于史籍的一些靺鞨部被渤海吞并;黑水靺鞨與渤海關系不詳,不排除仍然對渤海存在臣屬性質,但絕對不曾被渤海吞并,成為其編戶。九世紀末期以降,渤海盛極而衰,黑水靺鞨利用此機會重新獲得獨立。 關鍵詞:黑水靺鞨;渤海;役屬

summary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shui mohe and bohai ” from the dawuyi period,bohai and heishui mohe began to confront each other. after the middle of 8 century, bohai state increasingly become powful, and heihsui mohe was likely to become dependency of bohai. Since 9 century ,some mohe ethnic groups that had be found in history books was swallowed up by bohai , the realation between heishui mohe and boha can not be known very well. The possibility that heishui mohe was still cling to bohai, but can not say that it has been swallowed up by bohai and become one proportion of bohai. In the late of 9 century, bohai camedown day after day, while heishui mohe just gain independency renewedly.

靺鞨,是6到10世紀活躍于東北亞地區(包括我國東北和俄羅斯濱海地區)的一個部族。該部族登上歷史舞臺后,有兩個分支逐漸強大起來。其中的黑水靺鞨,位于靺鞨諸部的最北,“尤稱勁健,每恃其勇,恒為鄰境之患”[1]。另一支粟末部,在7世紀末創建了渤海國,有國二百多年間,渤海憑借其領先于其它部族的文化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稱雄東北亞,時人贊其為“海東盛國”。但引人注意的是,即使是存在著這樣一個渤海時代,中原史家仍然要為黑水靺鞨專門立傳,即使沒有專設黑水靺鞨傳,“靺鞨傳”中,黑水靺鞨也占據著絕對大量的篇幅。這不能不讓人對黑水靺鞨獨特的魅力產生興趣。近年來,黑水靺鞨與渤海的關系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而討論的重點之一是究竟黑水靺鞨是否以及何時“役屬”渤海(《新唐書·黑水靺鞨傳》)。以目前的研究狀況看,大致有8世紀中期說[2]、9世紀初說[3],還有比較模糊的渤海末年說等[4];傾向性的意見是黑水靺鞨在9世紀被渤海征服,但圍繞著渤海對黑水的控制和統治方式還存在分歧[5]。 本文的宗旨是對黑水靺鞨與渤海的關系作歷時性考察,并嘗試對兩者關系的性質作一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史籍除去記載大武藝調兵遣將,命令發起對黑水戰爭,絕少涉及到渤海與黑水之間發生的直接聯系或沖突。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則主要通過與唐王朝的關系,與其它部族間的關系的推移變化來觀照兩者力量消長,勾勒兩者關系的面貌。

《北齊書·武成帝紀》(卷七)載,河清二年(563年)“是歲,室韋、庫莫奚、靺羯、契丹并遣使朝貢。”“靺羯”即“靺鞨”,一般認為,這是靺鞨作為一個部族的最早記錄。《隋書》始為靺鞨立傳,傳文第一次提到靺鞨分為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和白山等七部。李延壽在其私撰《北史·勿吉傳》中明確記述道:“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侗笔贰の鸺獋鳌泛稀段簳の鸺獋鳌放c《隋書·靺鞨傳》而成,所載勿吉七部即來自《隋書·靺鞨傳》中的靺鞨七部??芍?,在李延壽(唐人)看來,隋唐時期的靺鞨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勿吉。 在《隋書》時代,黑水部就已經顯露出與其它靺鞨部不群之處。當時,粟末部“勝兵數千,多驍勇,每寇高麗中”。而傳文在介紹過七部所在之后,特就黑水加筆補充:“勝兵并不過三千,而黑水部尤為勁健”。 隋至于唐代初,黑水靺鞨在中原王朝的印象大抵沒有改變?!杜f唐書·靺鞨傳》載靺鞨諸部“或附于高麗,或臣于突厥”,“而黑水靺鞨最處北方,尤稱勁健,每恃其勇,恒為鄰境之患”。這說明黑水仍較其它靺鞨部強悍。但黑水對高句麗或突厥的役屬關系不清。 隋末,突厥始畢可汗以中原戰亂,乘機開疆拓土,使契丹、室韋等部紛紛臣服。唐代,頡利可汗在位時,以兵強馬壯凌駕中原。頡利派其外甥什缽必駐在東方,支配契丹靺鞨兩部。唐內政穩定后開始轉為攻勢。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李靖率領十萬大軍滅掉了突厥。翌年,黑水部入唐朝貢?!顿Y治通鑒·唐紀九·太宗紀》(卷一九三)載:“十二月,壬午,靺鞨遣使入貢。上曰‘靺鞨遠來,蓋突厥已服之故也’”。可見,在此之前,黑水部是臣于突厥的,而且,在臣屬于突厥期間,黑水靺鞨與唐王朝隔絕,沒有朝貢關系。 《隋書·靺鞨傳》和《舊唐書·靺鞨傳》中明確記載了靺鞨七部及黑水靺鞨的位置,《新唐書》不設“靺鞨”傳,而以“黑水靺鞨”傳代之,但是《新唐書》本傳對“黑水靺鞨”與“靺鞨”之間關系記載含混不清,竟而導致學界對黑水靺鞨部的構成持多種多樣的理解。傳文開篇記載道:“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直京師東北六千里,東瀕海,西屬突厥,南高麗,北室韋。離為數十部,酋各自治?!敝笥浭銎渲杏杏绊懙?,即所謂靺鞨七部??梢?,以上所載的四至,并非黑水靺鞨的范圍,確切地說應該是高句麗滅亡前靺鞨整體的四至。 《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說高句麗滅亡后,原來靺鞨七部中粟末、黑水以外的其它五部“寖微無聞”,或“遺人迸入渤海”,惟獨黑水靺鞨“完強”,沿黑水即今黑龍江分為十六個部。之后又記載“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捏、虞婁、越喜、鐵利等部”。從文面看,似乎上述諸部都包含在黑水的十六部中。但是傳文在記述開元十年黑水靺鞨酋長倪屬利稽朝唐,唐在黑水靺鞨設立了黑水都督府后又附上一句:“訖帝世,朝獻者十五。大歷世凡七,貞元一來,元和中再”?!暗凼馈?,指唐玄宗治世,這里出現的朝貢次數應當是《新唐書》所指黑水靺鞨的朝唐次數。但是查核以《新唐書》本傳及《冊府元龜·外臣部》的“朝貢四”“褒異二”等項,若僅以“黑水靺鞨”(包括“黑水”“黑水部落”“黑水羯”在內)項統計,則可考者恰好為十五次,而若包括其它“靺鞨”部,則要超出數倍,這一事實應當可以證明《新唐書·黑水靺鞨傳》中的“黑水靺鞨”的十六部并不包括拂涅、越喜、鐵利、窟說、郡利、莫曳皆等部。 高句麗亡于唐,引起東北地區各部族的移動與重組,上述諸部,除拂涅以外,均不見于此前的載籍,可能就是新生的部,或屬于“離為數十部”的靺鞨諸部的成員,因無建樹而湮沒于史籍,卻在此時登上歷史舞臺的。而中原史家不可能對東北地區發生的上述變化了如指掌,所以沒有作出必要的說明。至于將拂涅等部放到黑水靺鞨傳中,可能是因為這些部不比黑水部顯彰,不至于單獨立傳;卻又因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多次出現于載籍,不便抹煞,于是綴于文末。本文要討論的“黑水靺鞨”,是與拂涅、鐵利等部同等的單位。 668年,唐滅高句麗,乘機恢復了對原高句麗統治地區的控制,曾經附屬于高句麗的靺鞨諸部或紛紛轉而依附于唐,或分崩離析,以至“寖微無聞”,惟獨黑水靺鞨保持“完強”[6]。其后不久,黑水靺鞨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進,隔粟末水(今松花江)與唐對峙,并終于在691年末與唐軍釀成了一場軍事沖突[7]。唐王朝派靺鞨出身的將軍李多祚掛帥出征,李多祚深知同族的習性,設宴灌醉靺鞨渠長,乘機將其殺掉,擊破該部。黑水失利,被迫退出拉林河一線,回縮至東流段松花江下游,今三江平原南部一帶。唐征討黑水的結果之一,就是遏止了黑水靺鞨南下的進程。這一場軍事較量,在唐王朝完全算不上大動作,然而客觀上卻為渤海建國和早期的發展排除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698年,高句麗舊將、粟末靺鞨人大祚榮乘營州之亂東走,糾合了高句麗遺民和營州地區的漢人及其它部眾,在高句麗故地樹幟立國。自號震國王。最靠近震國,又曾經被迫依附于高句麗的伯(汨)咄、安居(車)骨、號室諸部,并入震國;對于其它靺鞨部,史籍沒有明確記載,但卻非常清晰地提到,與渤海建國幾乎同時,黑水部也迎來了全盛期,“分十六部,以南北稱”(《新唐書·黑水靺鞨傳》)。《新唐書·室韋傳》載,“(室建河)水東合那河(松花江東流段)、忽汗河,又東貫黑水靺鞨,故靺鞨跨水有南北部,而東注于海”。可見,黑水靺鞨是隔黑水自然分做南北黑水部的[8]。 震政權的建立,令唐王朝始料不及,唐王朝最初試圖派兵將其剿滅于新生,卻出師不利;此時,契丹背唐轉而依附突厥,唐與靺鞨間的交通路受阻,預定計劃無法施行。震因此幸免于兵禍。之后,唐王朝迫于突厥的壓力,開始調整對東北諸蕃政策,改追剿為招撫。在此背景下,713年,大祚榮接受招安,受封忽汗州都督、渤??ね酰鹨步宕巳ヅf號改稱渤海。 渤海與黑水均曾臣屬再度強大起來的突厥,請求突厥派直屬于突厥可汗的監督官“吐屯”(吐屯-突厥的官稱號,相當于唐王朝在黑水靺鞨設置的長史,對受其役使的各國實行監督?!侗笔贰て醯鳌罚瑢で笳伪幼o,而且兩部常常會同時行動。可見,此一時期,渤海統治者面臨的課題是在唐王朝與突厥的夾縫中求生存,并努力在高句麗故地立住腳,尚無余力謀求進一步發展。黑水也因突厥的阻力無法西向、南向發展。所以,在渤海建國早期,至少在大祚榮時期,雙方在實際利益上尚未互相羈絆,基本上相安無事。這也說明當時的渤海與黑水,均尚不足引起對方的警戒并構成威脅。 但是到渤海第二代王大武藝(719-737年)治世,形勢驟變?!缎绿茣げ澈鳌份d,大武藝“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傳文中的“諸夷”是否也包含了黑水不得而知,但此后渤海與黑水靺鞨關系迅速緊張起來則確定無疑。 《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載,722年(開元十年),黑水“酋倪屬利稽,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边@是黑水靺鞨在7世紀最后幾年中與唐王朝發生軍事沖突(《新唐書·李多祚傳》卷一百一十第4125)、中止來往30年后,重新表明對唐的臣屬。在這一舉動的背景中,一方面因素來自突厥:在默啜可汗716年被殺,即位的毗伽可汗勵精圖治并再次使突厥走向強盛之前,突厥曾一度衰微[9],這使黑水被迫再次調整對唐政策,重新與唐接近。另一種因素就是大武藝在此時開始推行北進政策,黑水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被迫主動與唐接近以求政治庇護。 渤海的日益強大,也再次喚起唐王朝的憂患意識:唐王朝實在不希望在高句麗滅亡之后,東北又出現一個強大的,欲與其分庭抗禮的政權。恰逢此時黑水部前來朝獻,黑水與唐王朝在阻止渤海勢力發展上利害一致,唐王朝找到了在從后方牽制渤海的同盟。以夷制夷,一向是中原王朝最為擅長的統治術。玄宗即封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伴_元十三年(725年),安東都護薛泰請于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置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舊唐書·靺鞨傳》)。唐王朝與黑水更建立了一種新的關系:黑水在8世紀初成為唐的一個羈縻州。唐在黑水設立黑水都督府,是為唐初在東北地區設立的三個羈縻州之一[10],在黑水府內設置軍隊,也是唐王朝用以牽制渤海勢力擴大的對應策略之一。 關于黑水靺鞨內部社會的情況,史籍沒有更多記載,《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載“其酋曰大莫拂瞞咄,世相承為長。無書契。”722年,“黑水靺鞨酋長倪屬利稽朝唐”,725年,唐在黑水靺鞨內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朝廷為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新唐書·黑水靺鞨傳》),可知,朝廷任命黑水都督府所在的部首領為都督,其它部的首領則充任刺史等,但恐怕不可能在十六部均有設置。這樣,從上述情況看來,即使黑水靺鞨本身并不是十六部聯合、統一的整體,朝廷能夠在其它部設刺史,說明這些部相互之間的聯系應該是密切的。 唐王朝此舉,與黑水對渤海形成夾擊之勢,大武藝當然不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渤海首先針對黑水作出了反應?!杜f唐書·渤海靺鞨傳》載:

武藝謂其屬曰:黑水途經我境,始與唐家相通。舊請突厥吐屯皆先告我同去。今不計會,即請漢官,必是與唐家通謀,腹背攻我也。遣母弟大門藝及舅任雅發兵,以擊黑水。

以往黑水靺鞨赴唐,均通過渤海領,從前兩者還結伴前去突厥,也是事前打過招呼的,所以在大武藝看來,黑水靺鞨事前應當通知渤海,取得后者的諒解。渤海雖然還談不到對黑水行使宗主權,但在相當程度上對黑水抱有優越感是很有可能的。武藝的不快與擔憂,在于黑水事前沒有通報,秘密前往唐朝廷背后隱藏的機關。 為了不使事態發展得對渤海更為不利,也由于渤海對其他靺鞨部族征伐的成功,大武藝毫不遲疑,決定出兵征討黑水。但是,曾經作為人質入唐的大門藝對這次出征卻沒有信心,他擔心渤海此舉會導致與唐王朝發生爭端,而與唐王朝對立勢如飛蛾撲火,向武藝“固諫”退兵。武藝非但沒有接受門藝的規諫,反而免去門藝軍職,并派兵追殺門藝。渤海決意用兵黑水,起因于黑水私自朝唐和唐王朝在黑水領內設置都督府,置漢官,所以,黑水未必不向唐王朝求援;但由于唐王朝在處理大門藝事件上有失宗主國的威信[11],在道義上已經處在藩邦渤海的下風,所以即便有意派兵參與,恐怕也不得不有所顧忌。 史籍在記述武藝對大門藝“固諫”大為震怒,另派從兄大壹夏代為統兵[12]后,出兵一事便沒了下文。不過,其后中原正史與大武藝治世同時期的記事中不見黑水靺鞨入唐朝貢,這或許可證明渤海實施了征討計劃,并且有效切斷了以往黑水靺鞨與唐交往的信道;另外,732年,大武藝忿于門藝逃亡至唐及唐王朝包庇門藝一事,斷然派水陸兩軍分路攻打唐登州和馬都山,大武藝敢于不顧忌背后的黑水靺鞨而把軍隊送到唐土進行長距離作戰,這其中除去可能有突厥明里暗里的支持外[13],恐怕還與此前對黑水靺鞨的征討取得了成效,至少可以確保黑水不至于在此期間襲擊其后方有關。 大武藝討伐黑水之舉,使得渤海與黑水間敵對關系徹底明朗化。渤海建國后,最初的十幾年里,主要忙于應付與突厥與唐王朝間的關系和爭取在高句麗舊地站住腳,尚無余力謀劃開疆拓土,所以,此一時期黑水靺鞨完全有條件再圖南下。在雙方發生直接沖突以前,渤海與黑水都在爭取控制分布兩者之間的諸如鐵利、拂涅和越喜等一些知名和不知名的靺鞨部或爭取使其成為自己領域的一部分或追隨本部族。所以,大武藝對黑水開戰,首當其沖的,自然是中間地帶的那些自愿或被迫追隨黑水靺鞨的部。渤海征戰黑水的戰績,恐怕也主要是阻斷了黑水靺鞨以往的朝唐路徑、對那些中間部落的打擊,迫使其臣附于渤海,和遏止了黑水南下擴張的進程,史籍所謂“東北諸夷畏臣之”,其部分成果當是這時期取得的。不過,若按傳文的文面理解,中間靺鞨諸部的臣服,似乎并不都是渤海直接的武力征服的結果,有的則是在武藝對黑水的征討中受到震懾,屈于壓力被迫向渤海稱臣的。不過這些靺鞨部并沒有因此而成為渤海的一部分。中原史籍諸蕃朝貢記錄顯示,開元年間,拂涅、鐵利、越喜等部仍保有原來的部名[14]?!短茣れ呿H傳》載,“其拂涅、鐵利等諸部落,自國初至天寶末,亦嘗朝貢,或隨渤海使而來”。這個“隨”字,是對拂涅、鐵利諸部與渤海臣屬關系的最恰當的注腳。 鐵利和越喜等部與黑水相鄰,不可能與黑水沒有任何聯系,肯定也曾經遭到黑水南下擴張的侵擾或被黑水施加過影響。但是對于上述諸部而言,其最大的利益仍在與唐王朝的朝貢貿易上。而要保證繼續入唐朝貢,就必須處理好與渤海的關系,包括對渤海的臣服。所以,只要渤海能夠保護其免受黑水的報復,從現實利益出發,諸部肯定更愿意傾向于渤海。這樣,黑水靺鞨失去了在這些地區的威懾力。 黑水靺鞨受到渤海的武力打擊,其主要活動區域,已經離開初期的中心地區松花江北流段,東向到黑龍江中游即黑龍江、松花江和牡丹江三江會合處附近,向下游移動;但其勢力可能還沒到達黑龍江下游近海段,因為當時在黑龍江近海處尚有郡利部等,黑水靺鞨向這些地區擴張和對上述地區的控制,或許應當求諸于“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的大仁秀治世及其后[15]。

735年,大武藝病死。其子大欽茂襲位,不久即著手緩和與唐王朝的緊張關系。而在這時,隨著突厥被回紇擊潰瓦解,恢復和加強緣邊地區行政機構對鄰近蕃邦的管理也提上唐王朝的政事議程。大致在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年前后,朝廷敕令平盧軍節度使烏知義:“渤海黑水近復歸國,亦委卿節度”[16]。令其繼續押領契丹與奚同時,又加押領渤海與黑水兩蕃[17]。這里的“渤海黑水近復歸國”,是指渤海和黑水都在與唐交通斷絕多年之后重新開始朝貢。另據《資治通鑒·唐紀》(卷二一五),天寶元年(742年),玄宗置十節度,以統邊軍。其中“范陽節度使制臨奚、契丹,治幽州。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眱热菹嘟挠涊d還見于《舊唐書·地理志》:“平盧軍節度使,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贝颂幍摹办呿H”系何指不得其詳,但是如果考慮到兩年前已經確定由平盧軍節度使押領渤海與黑水,恐怕黑水靺鞨就不在此“靺鞨”之列了。 在平盧軍節度使押領體制下,黑水勢力再度抬頭。自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至天寶十一年(752年)的12年間,黑水朝唐達五次之多。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后,平盧節度體制迅速崩潰。762年,平盧軍被迫南下,在山東與當地的淄青節度使重組為淄青平盧節度使,而原來歸平盧軍節度使鎮撫的四府,契丹和奚,由幽州的盧龍節度使押領[18];渤海,與新羅一起改由淄青平盧節度使押領,惟獨黑水靺鞨去向不明,而且以后的史料中也不復見到任何對黑水押領、管理等的記載。而且,即便前文提到的《資治通鑒》等史籍中的“靺鞨”包括黑水靺鞨,平盧軍節度使南下,改編后,也同樣不再具有“鎮撫”黑水的職能。 這是研究唐代羈縻府州興廢變遷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事例。然而迄今為止,甚至專事唐代羈縻府州研究的學者也完全沒有注意到,或因循《唐會要·靺鞨傳》等記載,認定隨著渤海對黑水靺鞨的役使,這個羈縻都督府可能就不存在了[19]。事實上最大的可能是,處于安史之亂中和亂后的唐王朝,認定黑水業已役屬渤?;虮幌麥?;在已經無力制約渤海的情況下,表面上也只能默認這個既成事實。安史之亂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從此再無心經略東北,非但不復謀求與黑水靺鞨聯合牽制渤海的擴張,甚至放棄了對黑水的羈縻政策;自然,對渤海與黑水之間關系的推移也失去興趣,黑水靺鞨在唐對周邊部族的節度使押領、鎮撫體制中消失,當是這種變化的反映。至此,黑水與唐王朝夾擊渤海的策劃,連表面上的形式都不存在了。 但是,上述發生在唐王朝的這一系列變故,在渤海,可能直到762年被劃歸淄青平盧節度使押領之后才有所了解;不過,渤海還是對安史之亂和黑水的新動向做出了反應。例如,亂中,平盧軍節度使曾派人到渤海動員其出兵共擊安祿山,大欽茂懷疑其中有詐,拒絕派兵,且扣留了來使。之后不久,即天寶末,大欽茂便將都城從中京北遷到了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這次遷都上京,歷來多被看作是大欽茂遠避戰禍的權宜之計,但是從渤海與黑水靺鞨的緊張狀態等情況看,恐怕還與渤海國家的北方防御和領土拓展有關。 上京,本“肅慎故地”[《新唐書·渤海傳》(卷二一九)],并非大祚榮建國之初所有,應為大武藝“斥大土宇”的戰果。渤海遷都上京后,來自唐土戰亂的威脅明顯減弱了,但在地理上距離黑水接近了,這樣就要求在新都城之北構建針對黑水的防御系統。首先要做的是扼住通向黑水靺鞨中心地區的交通要道,這條要道從渤海上京沿牡丹江北上,經南城子、渤海邊墻而到依蘭;從依蘭向東北,沿松花江抵達俄羅斯伯力[20]。目前學界普遍稱之為黑水道。1979年至1984年,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先后五次對該市的50公里邊墻進行了調查,認為這是一條古代軍事防線,防御方向在東北,為渤海時期修建[21]。研究者對該邊墻及對岸的“南城子”古城(渤海重鎮渤州)的年代、性質和關系做了進一步考證,認定邊墻建于渤海前期,與右岸的“南城子”一起,形成隔江呼應的配置形式,緊扼黑水道;一方面可以阻止黑水靺鞨南進,保衛上京城,同時又可以有效地控制黑水道的交通[22]。 之后,渤海又在牡丹江邊墻和“南城子”以北,沿江在今鷹嘴砬子小城、興農古城、迎門石小城、沿江古城、三道通古城和五道河子古城等遺址所在地修筑了一些堡壘,步步為營,向北推進,向黑水靺鞨逼近。

反映8世紀以后黑水靺鞨與渤海關系的資料主要是以下幾則。其一是《唐會要·靺鞨傳》:

其拂涅、鐵利等諸部落,自國初至天寶末,亦嘗朝貢,或隨渤海使而來。惟郡利、莫曳皆三兩部未至。及渤海浸強,黑水亦為其所屬。(《太平寰宇記·勿吉傳》同于本傳,可見兩史料如果不是源于同一出自,就是后者因襲、照搬前者記事)。

其次,是《新唐書·黑水靺鞨傳》最末一段記載:

拂涅,亦稱大拂涅,開元、天寶間八來,獻鯨睛貂鼠白兔皮;鐵利,開元中六來;越喜,七來,貞元中一來;虞婁,貞觀間再來;貞元一來。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

此外,《金史·本紀一·世紀》(卷一)中也有記載:

(黑水靺鞨)開元中,來朝,……其后渤海盛強,黑水役屬之,朝貢遂絕。

首先,根據以上史料記載,天寶以后,拂涅、鐵利不復入唐朝貢;越喜和虞婁最后朝唐是在貞元年間(802年)。大概可以判定拂捏與鐵利在8世紀60年代后,越喜與虞婁在9世紀上半葉相繼被渤海吞并,其地成為渤海領。這其中當然不排除史書記載可能有缺漏,但不會有大過。而且,這些地區在渤海的15個府中都留下痕跡[23],可以證明。在這個意義上大概可以說,靺鞨諸部對唐朝貢斷絕之日,即其并入渤海之征。 接下來看一下黑水的情況。 在入唐朝貢這一項上,開元、天寶年間,史籍可考入唐朝貢的靺鞨諸部中,黑水就顯得與眾不同,拂涅、鐵利和越喜等部或相伴同行,或在臣服渤海之后隨渤海入唐。而黑水卻常常獨自行動。顯然,當時黑水已經不可能再通過渤海境朝唐,渤海已經阻斷了黑水從其領內經過的道路。然而黑水卻可以繼續與唐王朝保持聯系。問題是,黑水靺鞨在不能從渤海領穿越的情況下如何到達大唐的。關于這一點,以下《冊府元龜·朝貢四》天寶年間黑水靺鞨的朝唐記錄似乎可以提供一點線索:

1 六年正月,“新羅、渤海、龜茲、于闐、焉耆、牂牁、雜姓平蠻、黃頭室韋、黑水靺鞨并遣使來賀正” 2 七年正月,“黃頭室韋、和解室韋、賂丹室韋、如者室韋、黑水靺鞨等并遣使朝貢” 3,七年三月,“黑水靺鞨、黃頭室韋、和解室韋、如者室韋、賂丹室韋并遣使” 4 九年正月,“黑水靺鞨、黃頭室韋并遣使賀正” 5 十一年十一月,“黑水羯遣使來朝”

從1-4可以看出,黑水靺鞨的歷次朝唐都是與室韋諸部,特別黃頭室韋同時而來?!缎绿茣な翼f傳》載“直京師東北七千里,東黑水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瀕海?!焙谒呿H是與室韋毗鄰的。上述現象提示:黑水靺鞨是自北向南從其西鄰室韋的落坦(一說賂丹)部、蒙兀部和嶺西部進入室韋境內,西南向和處在室韋與契丹和渤海三方連接部的黃頭室韋合流,取陸路經營州道入唐的。 至于黑水靺鞨入室韋的路徑,望建河流域[24]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望建河的流經地區,《舊唐書》和《唐會要》有及其相似的記載,《新唐書》與前兩書稍有出入。這里且舉《舊唐書·室韋傳》例:

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落俎(《唐會要》為路丹,《新唐書》為落坦)室韋之南,又東流與那河、忽汗河合,又東經南黑水靺鞨之北,北黑水靺鞨之南,東流注于海。

黑水人溯黑水進入望建河流域后,首先可到達位于望建河兩岸的室韋落坦(俎)部和蒙兀部。陸路經過嶺西部,便可進入沿那河的另一流段即今嫩江,那里分布著如者部、山北部、東室韋部和黃頭室韋等部。這樣一來,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黑水常與室韋諸部一同朝唐了[25]。《新唐書·室韋傳》載,“嶺西部、山北部、黃頭部,強部也。”顯然,渤海是無法阻攔黑水與室韋諸強部共同朝唐的。應該可以認為,在此時期,黑水靺鞨之于渤海,完全是獨立的,對等的關系。 而大歷年間(776-779年)“靺鞨”的朝貢記事(《冊府元規·外臣部》“朝貢”“褒異”)則顯得有些耐人尋味。

1 大歷二年“八月,契丹、渤海;九月,靺鞨渤海、室韋……;十二月,回紇、渤海、契丹、室韋等國各遣使朝貢?!?2 大歷四年“三月,渤海靺鞨;十二月,回紇、吐蕃、契丹、奚、室韋、渤海、訶陵并遣使朝貢?!?3 大歷七年“十二月,回紇、吐蕃、大食、渤海靺鞨、室韋、契丹、奚……;各遣使朝貢?!?4 大歷八年“十二月,渤海、室韋、牂牁并遣使來朝;奚、契丹、渤海靺鞨并遣使朝貢。” 5 大歷九年“十二月,奚、契丹、渤海、室韋、靺鞨遣使來朝。” 6 大歷“十年正月,渤海、契丹、奚、室韋、靺鞨、新羅……;十二月,渤海、奚、契丹、室韋、靺鞨各遣使朝貢。” 7 大歷十二年“四月,牂牁、渤(海字可能脫落)、奚、契丹、室韋、靺鞨……;十二月,新羅、渤海靺鞨、室韋、奚、契丹并遣使來朝各獻方物?!?/p>

以上7例中的“渤海”、“靺鞨”“渤海靺鞨”和“靺鞨渤?!钡缺硎龇绞剑话阏J為都可能指代中原正史對渤海的記錄,不過“靺鞨”“渤海靺鞨”“靺鞨渤?!边@三種對渤海的稱呼更多地見于渤海前期,這一點基本上已經為研究界認可。所以,上述各例中凡屬于這類表述,都暫且劃入渤海。但是在5、6、7項中隔著室韋、契丹等出現的“渤海”和“靺鞨”中的“靺鞨”的所指卻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即使渤海在一個月內兩次入唐朝貢,同一部史籍也沒有必要在同一個所采用兩種稱謂來記述,這些例中的“靺鞨”均與室韋排列在前后,到目前為止尚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室韋也被稱作“室韋靺鞨”,所以可以斷定在此種情況下的“靺鞨”,非指渤海,更不指室韋,可以考慮的,只能是渤海(當然也可能包括相繼被渤海統合的靺鞨諸部)以外的靺鞨人的集團??紤]到當時能夠單獨入唐朝貢的恐怕也只有黑水靺鞨,何況黑水靺鞨又時常隨室韋同時入唐,以上7例中的“靺鞨”很可能都是指黑水靺鞨。 《新唐書·黑水靺鞨傳》中的朝貢記事似乎也可以證實這一推測。傳文說:“訖帝世(指玄宗朝),朝獻者十五。大歷世凡七,貞元一來,元和(806-820年)中再。”將《冊府元龜》的上述內容與此相觀照,則可知上述大歷年間朝貢記事中的“靺鞨”均指黑水靺鞨。 這說明,至少到9世紀上半葉(渤海第十代王大仁秀(818-830年)治世),黑水靺鞨仍在朝貢唐朝。不過,如果將大歷年間黑水的朝貢記事與天寶年間作一比較,則不難發現,大歷年間前來朝貢的這部分黑水靺鞨在與渤海的關系上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天寶年間黑水每每與之共同朝唐的有明確稱謂的室韋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或與“室韋”,或與渤海一同入唐。這一現象透露了兩種可能性:一是那些“室韋”仍然是天寶年間與黑水靺鞨結伴朝唐的黃頭室韋,黑水靺鞨依然是獨立的;一是黑水已經向渤海稱臣,并時或隨渤海一同朝唐。而史籍中沒有直接反映出“黑水靺鞨”字樣,恐怕也存在兩種可能,其一是渤海避免刺激唐廷,沒有明確報告黑水的部名;其二是史家顧及唐朝廷的體面而故意略去黑水靺鞨的部名。 至于變化產生的根源,似乎可以從以下兩條史料中求得答案:“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新唐書·渤海傳》);“唐元和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羅,北略海北諸部,開置郡邑,遂定今名”(《遼史·地理志》“興遼縣”條)。如若再將兩史料與大體可以代表天寶年間狀況的大武藝時期相對應史料(《新唐書·渤海傳》“子武藝立,斥大土宇,東北諸臣畏臣之”作一比較,則不難發現,武藝期的“開大土宇”和仁秀期的“開大境宇”,在結果上有著質的不同,它們分別屬于靺鞨各部對渤海稱臣和被渤海吞并以至設置府州[26]兩種情形。同時我們也可以明白,對渤海而言,使靺鞨諸部稱臣納貢,并不是其窮兵黷武的終極目的,一旦具備充分的武力,還是要使他們成為渤海國家的一部分?!短藉居钣洝の鸺獋鳌份d“今黑水靺鞨界南至渤海國德理府,北至小海,東至大海,西至室韋”,[27]反映的就是這一時期,渤海與黑水靺鞨直接接境了。 《唐會要》說:“及渤海浸強,黑水亦為其所屬”;《新唐書》說“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兩部載籍都談到黑水被渤海所役屬,但又都沒有說明具體在什么時間或時期,若從載籍透露出的黑水靺鞨對渤海役屬跡象算起,則大體上可以推測在8世紀70年代后期。 大歷以后黑水靺鞨對唐朝的朝貢記錄按前引《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載“貞元一來,元和(806~820年)中再”,《冊府元龜·朝貢五》(卷九七二)載,貞元八年(792年)十二月,“牂牁、靺鞨皆遣使朝貢”;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黑水酋長十一人并來朝貢”,應該可以與《新唐書》記事相互印證。此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史書不復見黑水朝貢中原王朝(907年唐亡后,渤海等東北部族轉而奉五代中的后梁、后唐政權為正統而朝貢,所以此處改稱中原王朝,以區別與此前的唐王朝)的記載,直到924年(后唐同光二年),“九月……黑水國遣使朝貢”(《冊府元龜·外臣部·褒異三》卷九七六),翌年五月,“黑水胡獨鹿女貞等使朝貢”(同上,卷九七二“朝貢五”),這是渤海亡國前黑水入貢中原王朝的最后記錄。不過,大歷以后黑水朝貢中原王朝都是單獨行動,并沒有如拂涅等部隨渤海使入朝的痕跡。上述記錄同樣仍然可能反映了兩種情況:其一是黑水仍然受渤海役使,但還可以獨立入貢中原王朝;不過更大的一種可能性則是黑水憑借自身的強悍擺脫了渤海的控制,重新贏得了獨立。對后一種可能不利的證據是前引《唐會要》與《新唐書》有關黑水役屬渤海的記事,但是只要對兩部分史料仔細分析的話,還是可以發現一些問題的。

《唐會要》,以蘇冕的《會要》為原型(801年成書),成書于961年;但從其中關于渤海最后的記載是元和十一年(816年),“渤海靺鞨遣使朝貢,賜使二十官告”等看,《唐會要》有關靺鞨、渤海的記事下限應不晚于816年,可以推測,《唐會要》以及《太平寰宇記》或者摘抄自《會要》,或兩者都是對一種斷限較早的原始資料的完全摘抄,不足盲目從信。因此,傳文所記“及渤海浸強,黑水亦為其所屬”等內容,在時間上恐怕也只能是天寶末至元和年間,即8世紀中期以后至9世紀初的事情。這個推斷恰好也和前面討論過的黑水靺鞨在8世紀70年代后期臣屬渤海在時間上是吻合的。因此,《唐會要》關于黑水靺鞨役屬渤海記事的有效時期應該截止到9世紀初,以后黑水與渤海關系走向的探討與研究則須求諸其它資料。 另一方面,《新唐書·渤海傳》可考渤海與唐最后聯系的記載在時間上正相當于渤海王大玄錫治世(871-893年),以后“史家失傳”,“叛附無考”了。那么類推下來,恐怕《新唐書》編撰者對9世紀末以后的黑水靺鞨也不見得有清楚、詳細的了解。若如此,則《新唐書》所載也不能夠肯定如實地反映了黑水與渤海關系的最后結局。如果再將以上分析與大歷以后黑水朝貢中原王朝的記事聯系起來看,則完全有可能是,大歷以后,黑水靺鞨又擺脫了渤海的控制,重新獲得獨立。也就是說,黑水靺鞨只是一度對渤海稱臣,受其役使,并非直到最后渤海滅亡一成不變的。 即便如此,似乎還是有必要換一個角度,對《新唐書·黑水靺鞨傳》中“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一段記事再作一些深入討論。因為,在渤海強大起來后,除黑水靺鞨外,曾經處于黑水和渤海中間地帶的靺鞨諸部不但確實“不復與王會”了,而且其所在地區都被劃入渤海領,成為渤海國十五個府的組成部分。從文面看,是靺鞨“皆”役屬渤海,所以,黑水似也在其中[28];而且唐元和十年(815年)以后終唐之世,也的確不復見黑水朝唐。因此,似乎可以說,渤海役使諸靺鞨,導致各部與唐王朝的朝貢關系的終結。但是如果考慮到靺鞨諸部在役屬渤海而未被渤海吞并期間仍然能夠獨立或隨渤海入唐朝貢這一事實,則靺鞨役屬渤海即“不復與王會”顯然是不能成立的,至少這中間是缺少環節的。因為靺鞨役屬渤海,只表明他們臣屬于渤海,并不能說明更多的問題。 查核史籍,歷史上“役屬”(不包括各部族對中原王朝的臣屬關系)的方式因時代、地域以及當事者雙方的具體情況而各具形態,南越是“以財物役屬夜郎”(《史記·西南夷列傳》卷一一六“”);朝鮮王滿則“稍役屬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者……”(《后漢書》卷八五“東夷列傳”);西域諸國“皆役屬匈奴。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領西域”[《漢書·西域傳上》(卷九六上)];“其西域諸國及先役屬于西突厥者,悉叛之,國內虛耗”(《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下”);東女國等南蠻、西南蠻諸國“皆為吐蕃所役屬。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十數人理之。土有絲絮,歲輸于吐蕃。至是悉與之同盟,相率獻款”[《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卷一九七)]?!耙蹖佟标P系進一步發展很可能導致被吞并,但也可能始終只保持在臣屬階段上。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復與王會”所反映的似乎應該是不同于“役屬”關系的另一種情況,換句話說,似乎應該是靺鞨部被渤海吞并的表征。 但是,是不是就可以說,靺鞨諸部對唐朝貢斷絕之日,就絕對是其并入渤海之征呢?我以為恐怕不是這么簡單。其一,中原史籍的夷狄蕃邦記事最大的目的在于顯揚中原王朝的文治武功,而不是追述或勾勒這些部族的歷史進程,因此,對于這些部族的生與滅,盛與衰,以及與中原王朝以外的政權之間的關系等,不可能都是全面的、縝密的和翔實的,對這些記載不能不作任何考證,拿來就用;其二,周邊部族朝貢于中原王朝,一為尋求政治庇護,二為求貿易之利,有時,后者的吸引力要大于前者;但是,朝貢,并不一定是他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別對那些比較強大的部族;他們完全有能力尋求其它途徑。 黑水以外的靺鞨諸部,如鐵利、拂涅、越喜以至虞婁等,已知他們終于成為渤海的編戶,被納入渤海的府州縣行政管理之下。黑水靺鞨在元和以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朝唐記錄失載,也的確值得玩味;但是,在《新唐書·渤海傳》所見渤海的府州中,找不到渤海在黑水“故地”設置的某府或某州。《新唐書·渤海傳》明記渤海“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且以上京龍泉府為始,十五府各有其名。這至少可以說明,黑水部的命運,與那些夾在其與渤海中間,終于遭到吞并的靺鞨諸部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黑水靺鞨是擁有出海口的。一如古代東北地區歷次歷史性變動發生時被動部族的反應——遷移一樣,黑水靺鞨的活動中心也在繼續向北作戰略撤退,移向黑龍江出??诟浇?。他們像歷史上生活在這個地區的先民們一樣,與海外的薩哈林地區、鄂霍茨克文化的人群集團發生著聯系,交流,保證本部的生存、繁衍,并伺機卷土重來。 日本的小島芳孝根據考古學研究成果推定,8世紀中葉以后,鐵利、拂涅等靺鞨部被迫臣附渤海;黑水部在繼續入唐的同時,又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下游流域形成獨特的“靺鞨世界”,并通過黑龍江入海口與鄂霍茨克海對岸的諸部族集團聯絡,培植間接對抗渤海的勢力[29]。如果這個結論不錯,則可能9世紀以后,渤海與黑水靺鞨的這種對峙狀態仍在持續。

至此,我想嘗試勾勒一下黑水靺鞨與渤海關系的歷史軌跡:渤海建國之初,黑水靺鞨臻于全盛;在向突厥尋求庇護的十幾年中,雙方基本相安無事。大武藝時代起,渤海謀求發展,雙方很快形成對峙。8世紀中期以后,渤海國家漸強大,黑水靺鞨可能一度役屬渤海。9世紀初期以后,曾經見諸于史籍的一些靺鞨部被渤海吞并,其民成為渤海國家的編戶;黑水靺鞨與渤海關系不詳,不排除仍然對渤海存在臣屬性質,但并不曾被渤海吞并,成為其編戶。至于9世紀末期以降,渤海盛極而衰,統治層內部傾軋,政治松弛,對編入其領內的和停留在稱臣朝貢關系上的靺鞨諸部的政治控制力下降。在此情況下,不曾被編入渤海府州制中的黑水部,利用此機會重新獲得獨立。

[1]《舊唐書·靺鞨傳》,中華書局標點本(以下同),第5358頁。 [2]古畑徹《亞細亞游學》(特集·渤海與古代東亞)6,勉誠出版,1999年,第147頁。 [3]酒寄雅志《渤海國家的歷史性展開與國際關系》,載《朝鮮史研究會論文集》16,1979年,第22頁。 [4]孫進己《渤海國的民族構成》,載禹碩基等主編《渤海國與東亞細亞》,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5]古畑氏主張黑水靺鞨成為渤海的編戶,酒寄氏則主張只是羈屬。分別見前注所引文章。其它研究文章的意見則多沿用“臣屬”一詞,比較含糊。 [6]《新唐書·黑水靺鞨傳》,第6178頁。 [7]詳見魏國忠《唐與黑水靺鞨之戰》,載《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3期,后收入《東北民族史研究》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94-101頁。 [8]有人認為,此時黑水靺鞨沿松花江東進,北黑水部勢力已拓展到黑龍江下游一帶(王禹浪《靺鞨黑水部地理分布初探》,載《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第58頁),恐嫌過早,因為從《新唐書·黑水靺鞨傳》文脈看,當時黑龍江下游一帶分布著郡利部等;黑水勢力發展到該地區,應是渤海強大起來以后出現的局面。 [9]默啜可汗被殺之前,政治已經衰微:“開元二年,盡忠從父弟都督李失活以默啜政衰,率部落與頡利發伊健啜來歸,玄宗賜丹書鐵券”(《新唐書·契丹傳》)。 [10]《新唐書·地理志》(卷四三下):“靺鞨州三,府三?!薄昂谒荻级礁薄安澈6级礁薄鞍察o都督府”。標點本,1127-8頁。王颋以安靜都督府設于“虞候婁”,即“虞婁”“挹婁”部落(“故地劃府”,王颋《圣王肇業》,學林出版社,1998,第149頁)。果然,則作為整體概念上的靺鞨,就不止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但王氏并沒有提供具體論證。 [11]《舊唐書·渤海靺鞨傳》載,“武藝怒,遣從兄大壹夏代門藝統兵,征門藝,欲殺之。門藝遂棄其眾,間道來奔,詔授左驍衛將軍。武藝尋遣使朝貢,仍上表極言門藝罪狀,請殺之。上密遣門藝往安西,仍報武藝云:‘門藝遠來歸投,義不可殺。今流向嶺南,已遣去訖?!肆羝涫柜R文軌、蔥勿雅,別遣使報之。俄有泄其事者,武藝又上書云:‘大國示人以信,豈有欺誑之理!今聞門藝不向嶺南,伏請依前殺卻?!墒区櫯F少卿李道邃、源復以不能督察官屬,致有漏泄,左遷道邃為曹州刺史、復為澤州刺史。遣門藝暫向嶺南以報之?!敝腥A書局標點本,第5361頁。 [12]《舊唐書·渤海靺鞨傳》,第5361頁。 [13]日野開三郎《突厥毗伽可汗與唐玄宗的對立與小高句麗》,載《史淵》第79輯,第16-17頁。 [14]《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中華書局,1982年,第11405-11414頁。 [15]《新唐書·黑水靺鞨傳》(卷二一九),第6178-6179頁。 [16]《曲江集》卷九“敕平盧節度使烏知義書”,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37年,第95頁。 [17]據《新唐書·方鎮表三》(卷六六),“開元二十八年(740),平盧軍節度使兼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處置使?!彼母杆赡?、饒樂、渤海、黑水四個都督府。 [18]見張建章墓志,張的身份是“唐幽州盧龍節度押奚契丹兩蕃副使”。參見徐自強《張建章墓志考》,載《文獻》1979年第2期,收入孫進己等編《渤海史論著匯編》,出版社,1987年,第978-984頁。契丹與奚劃歸盧龍節度使押領的具體時間不得而知,但肯定是平盧節度使南下之后。 [19]劉統《唐代羈縻府州研究》,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36頁。 [20]王俠《渤海國的海陸交通與盛唐文化在東北亞的傳播》,載《七~八世紀東亞地區歷史與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92頁。 [21]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牡丹江邊墻調查簡報》,載《北方文物》1986年第3期,第42-45頁。 [22]劉曉東、祖延苓《南城子古城、牡丹江邊墻與渤海的黑水道》,載《北方文物》1988年第3期,第30-35頁)。不過劉曉東等認定邊墻修建與渤海前期的依據是渤海第十代王大仁秀(818-830)治世后,黑水即為渤海役屬,不再有修建邊墻的必要了。 [23]渤海以拂涅故地為東平府,以鐵利故地為鐵利府,以越喜故地為懷遠府,不見“虞婁”只見“挹婁”故地,渤海為定理府,“虞婁”可能是“挹婁”之誤(《新唐書·渤海傳》)。 [24]望建河,現今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缎绿茣な翼f傳》(卷二一九)作“室建”,《唐會要》(卷九六)“室”“望”并見。這里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頁50-51采“望建”。兩《唐書》及《唐會要》中所載發源于此湖并流經室韋界的望建河,包括額爾古納河及黑龍江中游(《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第129頁)。《新唐書·流鬼傳》載那河“東北流入黑水”。黑水也指黑龍江。望建河與黑水實為同一條河流的不同流段。在這里,黑水是漢語,望建可能是室韋語或其它部族的語言。 [25]黑水靺鞨路經室韋的朝貢路線啟動于何時不得其詳,不過根據《韓昌黎文集》卷六《烏氏廟碑銘》,開元中(大概在733-35年間)渤海進攻馬都山時,黑水與室韋以五千騎兵前來援助(收于《全唐文》卷五六一)。開元十八年以后,終大武藝之世,不復見黑水靺鞨朝唐,可知此次黑水所派援兵,恐怕不是直接經由渤海領而來;又兼與室韋同行,故而大概在此時,黑水已經在利用室韋諸部與中原保持聯系了。 [26]渤海的行政地理分府州縣三級建置,府為一級單位,州為二級單位。王颋對《遼史·地理志》研究后認為,“郡”當是州的別一種稱呼(《故地劃府》,載王颋著《圣王肇業》,學林出版社,1998年,第163頁)。因此基本上可以認為渤海的府州縣始設置于大仁秀治世。 [27]《太平寰宇記·勿吉傳》基本上因襲《唐會要·靺鞨傳》,只是《唐會要》將“德理府”記作“顯德府”。顯德府為渤海的中京,《唐會要》所記顯然是錯誤的;但《新唐書·渤海傳》所載渤海國十五府中并無德理府,而與之接近的只有定理府:“挹婁故地為定理府”,恐怕“德理”為“定理”之誤。史書所見挹婁(也即虞婁)最后一次入唐朝貢是在貞元十八年(802年),估計在渤海第十代王大仁秀治世,被渤海吞并,置定理府。關于定理府的比定地,前人已有數種意見,且分歧頗大,有今沈陽說(《大清一統志》)、今鐵嶺懿路城說(《盛京通志》)、有烏蘇里江下游說(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卷一四)、牡丹江下游說(《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近年又有人提出在黑龍江七星河流域的友誼縣境內(王禹浪《靺鞨黑水部地理分布初探》,載《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據王承禮考證,渤海東北界至黑水靺鞨,大體到今鶴崗、蘿北、同江及其迤東一帶(王承禮《渤海的疆域和地理》,載《黑龍江文物叢刊》1983年第4期,后收入注18所引孫進己等所編《渤海史研究論文集》,第581頁)。友誼縣位于與上述三地相距不員的東南部,兩相照合,或許友誼縣為定(德)理府更較為合理。 [28]但事實上,傳文中所言“靺鞨皆役屬之”的“皆”,很可能只是指前面提到的拂涅、虞婁、鐵利和越喜等部,而不包括黑水部。 [29]小島芳孝《蝦夷與歐亞大陸的交流》《古代蝦夷的世界與交流》,名著出版,1996年,第432-433頁。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