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轉型時期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汪梅臻 肖宇嵐
摘要 社會轉型給我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帶來巨大變化,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正確提出,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具有正確的引導和針對性作用。因此,要切實抓好社會轉型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關鍵詞 大學生 榮辱觀 價值觀 社會轉型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結構進入了轉型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將實現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社會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根本性轉變。這一時期,社會結構得到重大調整,社會利益群體逐步分化,人們思想觀念不斷進步,同時又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尤其給大學生的思想帶來較大沖擊。正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胡錦濤書記提出,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特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一、社會轉型下的大學生價值觀特點
90年代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明顯變化,其價值觀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大學生個體本位的觀念日趨濃厚,價值目標的追求由理想變為現實,價值實現途徑逐漸轉向個人自我選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主體由社會主體向個人主體轉移,自我意識增強。社會本位或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是我國傳統價值觀的核心內容。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喚醒并增強。對自我需要的尊重和實現的關注,對自我價值主體地位的確認,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主要因素。大學生雖然都能認識到社會、集體對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但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展現和個性的張揚;更強調集體、社會對個人的尊重與滿足。少數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甚至嚴重失衡,形成了以個人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損人利己的極端個人主義。
(二)價值目標由理想向現實轉變。在過去以集體本位價值取向為核心的價值觀念中,追求共產主義的理想是被廣泛認同的,人們的價值判斷標準表現出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身處社會轉型及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同時受到西方存在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潮影響,當代大學生由注重精神轉向注重現實生活,價值判斷明顯帶有功利色彩,理想信念正在削弱,而表現出現實主義傾向。但由于受社會上“趨利現象”的影響,大學生中出現了重利輕義、舍義取利的價值取向。
(三)價值實現的途徑趨向個人自我選擇。在傳統的社會環境中,由于受以社會為本體的價值觀影響,人們選擇實現價值的途徑往往只是借助社會,借助集體來進行,根本談不上個人的價值選擇。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比較強調自我實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崇尚個性、自信、自省,既注重社會發展趨勢,又注重個人人生感受,欣賞物質前提下的精神要求,推崇進取、競爭及個人奮斗,在實現價值的途徑上相信自己的選擇,對社會的需求不是被動的接受,聽天由命,而是合理的進行選擇。社會需求符合自己的愿望就可以接受,否則就放棄,在價值實現上更相信自我控制及決定。
二、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戰略意義
我國處于轉型的社會環境,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正確提出是非常及時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體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一的榮辱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生的社會價值是自我價值的基礎,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的表現。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胡錦濤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就是要求把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作為我們時代的主導價值觀。當前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幫助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中始終把握和保持正確的價值選擇方向,樹立個人前途與祖國命運相聯系,個性發展與社會要求相適應,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個人需求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為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礎和精神保障。
(二)體現道德價值與科學文化價值的統一。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的是思想道德品質與科學文化素質二者的完美結合,要求思想道德價值和科學文化價值并生。人生的價值在于貢獻,而貢獻的源泉來自創造。人的創造才能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學習、實踐的結果。作為一個大學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為社會貢獻才華的志向,但這種志向要與自己實際的知識和能力結合起來,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道德價值與科學文化價值是相統一的。作為全面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應該轉變傳統的學習觀念,使自己成為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較強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樹立嶄新的現代化的學習觀,適應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實踐本領,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三)體現了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統一。幾千年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具有十分悠久的道德傳統和非常豐富的道德資源。古人的榮辱觀中涉及了如何對待義與利、公與私、美與丑、善與惡、苦與樂、生與死等各種矛盾關系,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了基本的參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永遠是我們社會道德進步和發展的基礎,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們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社會主義榮辱觀與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把傳統美德中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吸收到大學生的教育活動和行為準則中,對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加強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貫徹落實“八榮八恥”重要論述,推進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協力合作,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充分發揮高校的主陣地作用,教育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一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課堂,與思想道德教育緊密結合,圍繞目前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利用校園文化,開展豐富多彩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教育力量,對大學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導向作用。三是結合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教育中強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客觀要求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達到知行統一。四要著力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加強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學習和示范,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必須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構建學校、家長與社會相結合的全方位教育平臺。社會主義榮辱觀念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自我完善與提高的過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在信息化時代,各種各樣的消極價值觀念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心理底線。因而全社會都要高度關注大學生的成長,使大學生們從多方面接受榮辱觀教育。要構建全方位教育平臺,不斷針對新問題、新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和教育活動,讓大學生經常反省自身,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從而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真正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