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與社會主義個性的道德文化
戈盧別耶娃 赳夫
科技革命的社會結果涉及個性與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中的基本方面。由此產生了涉及個性精神世界、意識和生活方式的道德問題。當前的一個現實任務就是要研究科技革命對個性道德文化形成的決定性影響及其特點。
社會主義個性道德文化的概念
道德文化是社會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形成之前,文化僅僅被理解為精神活動領域,它同物質領域是相對的,同實踐生活是分離的。文化、素養因此只被當作“精神文化”,看作是“精神貴族”,它的所有者只能是統治階級。人民大眾對這種“精神文化”非常陌生,他們拒絕這種文化。當前在大多數非馬克思主義的論述中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即勞動與文化、勞動者與文化人被形而上學地加以分割。
社會主義社會業已達到的發展水平,要求人們進一步關注個性的道德文化問題。在現階段,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的一切問題都與文化問題,與提高勞動者文化水平的問題密切相關。
按我們的理解,個性的道德文化不只是個性的教育和培養問題,而且還是個實踐問題,即創造能從物質上和社會上保證人的全面發展、保證其道德完善和發掘其腦體力潛力的條件。只有依靠堅實的知識,依靠勞動者的高度覺悟和高度文化水準,方能實現經濟和社會政治發展的更高目標。同時,創立新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關系,最終必須是旨在保證人的和諧發展。個性的道德文化所反映的是從道德上把握社會物質、精神文化及人道主義價值所達到的具體歷史水平。它取決于人的個體特征,并表現為其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實踐關系。為把握個性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要求探索個性和社會利益的辯證統一,確定個性道德需求和其道德行為的發展狀況。
這里,不能不提一下道德成熟概念。個性的道德成熟問題尚未從理論上加以足夠的闡述。《社會主義與個性》一書的作者認為,在發達社會主義條件下,已經形成了評介個性道德成熟的新的依據,具有道德一心理學性質的道德評介將取代“直接的”階級性評介。這種見解尚欠準確。盡管該書作者隨之又指出,這并不意味著階級意識的喪失,而是階級意識的進一步發展。但我認為這種提法是有疑問的。發達社會主義的道德與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是完全相適應的,它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共產主義道德,仍保持著它的階級性。即使它是“真正人類道德”的準備(這種真正的人類道德只有社會達到了階級對立不僅被消滅,而且為生活實踐所遺忘的發展階段才有可能實現),也仍將如此。所以,在這種條件下,階級性條件是確定個性道德成熟度的必要出發點。
我認為,在現階段,個性道德成熟的特性可通過澄清階級道德與一般公共道德及道德中一般人的因素之間的辯證矛盾關系來加以把握。工人階級是我們現階段的中心,它代表著社會進步趨勢,它的道德就是全體人民的道德。
那么現階段社會主義個性道德文化的特點及其表現方式又是怎樣的呢?
第一, 社會主義個性的道德文化是一種具有歷史新意的社會現象,一也就是文化發展中的歷史新事物。在歷史上,道德文化概念第一次不再只是指“精神狀態”、精神的發展和教育,而且還包含勞動者的社會發展水平、他們參與社會實踐、參與生產改造活動的狀況。因此,道德文化是在個性與社會利益間形成的新型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處于同一相互關系下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得到了辯證統一,個人不再把社會的基本利益看作是異己的、外界的力量,而是看作份內事。社會主義個性的道德文化使我們獲得了一種原則上新的覺悟類型,它把勞動者釣實際任務和利益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直接聯系起來。
第二, 社會主義個性道德文化的特點,表現為它同人類生活活動的基本領域(勞動)有關。滿足人的勞動需要,發展人為社會謀福利的能力,是個性文化發展,包括道德文化發展的首要條件。在勞動中,個性表現出了紀律性、責任感、創造性和很高的道德素養。
第三,個性的道德文化是其世界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表現為忠誠于共產主義事業,準備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個性的道德文化包含著一種與現實的積極關系。個性的遣德文化表現于人類的一切社會特征和關系中,表現于其行為和感情中。它是個性全面發展的基本特點。
但是,個性的道德文化仍然具有一種相對獨立性。所以,懷疑“道德文化”一詞的合理存在性是無根據的。道德文化概念與道德概念有著密切聯系,但與道德概念不同,在作為結構成分的“道德文化”的概念中,其內容還包括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行為。
科技進步中個性道德發展的辯證法
社會主義個性的道德文化表明,社會主義道德價值在多大程度上已被自覺看作是個性的道德需要。在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在精神方面的發展首次在歷史上成為物質生產的決定性因素。那么科技革命對個性道德文化的影響何在?個性道德文化在實際道德領域,在道德實踐中如何表現?這都需加以研究,并在個性的思想教育中加以考慮。
在資產階級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的觀念中,科技革命對社會和個人道德生活的影響往往被曲解。在這方面有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是把科學對人的作用估計過高,過于絕對化。按照這種觀點,科技革命就其本身而言,促便了不性的發揮,擴大了個性發揮的自由和作出道德抉擇的可能性。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是人類駕馭自然的唯一手段,也是促使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唯一手段。另一種觀點則只是消極地估價科技革命。按照這種觀點,科技革命會導致社會與個性之間矛盾的加劇,使道德價值觀喪失殆盡,人將在現代文化面前變得渺小,人類將經歷道德貶值的過程。
關于社會主義個性道德文化塑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發展規律性的理解之上的。其中包括具體地、歷史地、有階級性地探討道德現象的原則和社會決定人的行為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批駁了關于人的本質的唯心主義觀點和庸俗唯物主義觀點,確定了人的教育、顯示其精神狀態和其道德文化的現實道路。個性的道德發展同客觀規律性存在著一種關聯。馬克思主義業已證明,個性的主要特征—其在社會中的行為,與其它人及自然的關系,其需求的性質和滿足需求的方式方法—最終都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社會主義個性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它同共產主義道德形成和鞏固的基本階段相聯系。所以,把握道德也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的過程。它不僅同社會存在的變化相關,而且同個人的發展狀況、生活活動的特點,同其過去所獲得的經驗,同作為自我教育積極主體的自主的“道德活動”相聯系。
實際道德行為、道德實踐可以根據個性道德發展的不同程度區分出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受過高度道德教育的人可以不受干擾地協調其個性和社會性,并根據其所意識到的道德必要性來控制自身行為。道德理想使他能夠采取積極的和富有成效的行為。人們可以從道德準則深入人心的程度上去發現道德高度發展的一般特征,這就是它已經成為個性的道德需要。但也有些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尚有欠缺。個性道德發展的這種情況并不是一般社會狀況、職業狀況或國情所導致的結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和具體環境。
科技進步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生活創立了一種獨特的狀況,人們稱之為“以福利來檢驗”。今天,盡管有各種困難和貽誤,但許多對生活來說非常重要的需求基本上得到了滿足。所以,隨著進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形成更高層次需求、即道德需求的問題。其中關鍵是要塑造一種消費文化,形成有理性的需求。在發達社會主義中,列寧所揭示的“需求增長規律”獲得了擴展空間。就是說,隨著必要需求的不斷滿足,精神、社會文化、創造性方面需求的范圍擴大了。在這種條件下,社會必須及時地對實際道德行為領域中的變化作出反映,即預測這種發展,促進進步趨勢,抵制消極現象。 與勞動建立一種新型關系,是形成個性道德文化的首要問題,各盡所能必須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需要;利用科技革命來奠定物質技術基礎的任務,要求從職業倫理學的角度去考察一系列勞動活動,尤其是物質生產領域中的活動和勞務部門的勞動。其首要原因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已成為最高的道德價值。這個概念在歷史上第一次不僅獲得了經濟領域所含的意義,更包含著一種深刻的道德意義。勞動,過去一直是奴役人的手段,而今天它則使人成為其社會關系的真正主宰。第二個原因是,現代生產要求具備一種較高的、普遍的勞動文化。今天,已有近60%的職業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專業培訓。高度的技能包括不斷更新知識的必要性。因此,保持一種具體勞動形式的價值,確定對一種既定職業活動形式的要求,這也是職業倫理學所必須解釋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民一方面由憲法保證其勞動的權利,但另一方面又要承擔勞動的義務,只要勞動還未成為每個人內在的道德需要,只要共產主義勞動觀還未普遍生效,這種關系就仍將以這種方式構成。其次,科技革命決定了勞動需求發展程度與勞動提供的滿足程度間矛盾的存在。青年首先感興趣的是從事一種創造性的、需要智力的勞動。但是,這種可能性為技術進步的水平和性質所制約。這就導致了對勞動的不滿足,其結果就是勞動力發生流動。所以,發掘各種勞動的創造性要素,避免光憑經驗的勞動,培養鉆研革新的興趣,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在個性的道德文化中,思想交流的需求與作為基本要素的開放的個性感情世界一起,都是針對需求和個性而言的。在這方面,文化就是個性氰發展、進行實在而有意義生活的要求、以及追求精神獨立的表示。以職業教育、一般文化、共產主義思想和信念為一方面,以創造的獨立性、目標的明確性為另一方面,雙方共同決定了社會主義個性的精神潛力,科技革命不僅在生產領域不可避免地導致一般化和標準化,而且也在人類行為的某些方面促成了這種現象。它成為一種獨特的心理保護,用來抵制刺激泛濫和信息過-剩。這是顯示個性、精神世界和人類特性新特征的一個現實問題。科技革命的作用所引起的過程并非始終可以預見。因此,倫理學作為科學在今天不應滿足于揭示行為規則,它更應該為研究這一領域中出現的現象提供方法論。
今天,已多次提到了“計算機革命”,包捂電子學對發展生產的極大可能性。但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利用計算機可能隨之產生哪些道德問題。它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會使精神世界受到損害,導致思維文化崩潰,使人陷于孤立,造成對機器的依賴性。專家們已開始考察,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代和受教育期間就使用計算機來執行某種職能,那么兒童會有把計算機當作老師的危險,還會使人產生一種計算機超過人,比人更完善的看法。因此,必須加強宣傳關于人的作用的觀點和認識,使人們意識到,要這樣,首先要從根本上形成新的思想,產生新的認識,即機器只能起到次要的和有限的作用。
但是,個性的文化也有一種獨特的道德包括理學性質,即生存于一種社會環境中的道德能力,熱愛人的能力以及在較大社會整體(集體租社會)中獲得其自身地位的能力。這里還包括自我評介和控制激情的能力。城市居民的大量增加,大城市中的各自獨居,本身就潛伏著喪失社會聯系,個性趨于孤獨,人際接觸變得狹窄和暗形。在這種條件下,易產生一種對他人命運漠不關心和厭倦生活的感覺。
這就明確地反映了每個人不斷形成生存于一種社會環境中的能力這一任務的重要性及意義。家庭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和勞動集體對其道德自我評介觀的作用將不斷增大。與其它人共同生活的道德能力同所謂的“外來文化”和社交禮節文化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社會學家認為,企業內勞動者的較大流動也是企業內相互關系中文化水平的欠缺造成的。
感情也屬于個性一文化。個性交往廣泛,顯然可以提高道德感情方面的文化水平。而嫉妒和背信棄義危及這種殺系的可能性也是眾所周知的。
現實的美學認識也是道德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也給科技革命烙上了特色。十月革命第一次使勞動者能夠接觸道德的價值,但這并非意味著每個人都會掌握大量的文明成就。這需要通過文化革命從根本上加以促進,而科技革命增加了這種可能性。道德文化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藝術,但只有當它成為豐富內心世界的源泉,激發起促使個性道德完善的深厚感情時,方算得上是道德文化的組成部分。
某種階段性趨勢(個性道德責任心增強)同個性道悠文化是相關的。其特點是,應用科技革命的結果,不只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損及人類。技術應用的社會結果的全部特征,要求確立與整個人類有關的責任感,道德的一般人類因素就是以此為根據的。這涉及到今天活著的人為維護世界和平、保護人類免受科技進步消極影響、保護環境、解決營養和能源間題所承擔的責任。科技革命對科學家的道德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主要是加強其對科研結果及其應用后果的責任性。科學家已提出這樣的問題,即是否有必要制定一套關于科學的倫理學準則,科學家則有義務遵循這些準則。這是建立在濫用科學成就的經驗之上的,現在存在著干預遺傳機制及因濫用控制能力而損害精神一心理自主性的危險。再生人體組織的可能性一再提出了道德本質的問題.這是倫理學的任務,它必須作出基本建議,為這矛咋顴下的一灑測定的行為提供判據。
科技革命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道德素養,尤其是集體思想和行為。過去,科學家通常是獨.立土作的;而今天的研究工作只能依靠集體,一個科學家聽獲結果不僅為其它科學家所共有,而且還可成為其它研究機構工作的基礎和根本。這里,我們已經考察了個性道德文化現狀的結構要素。這些結構要素在科技革命條件下獲得了特殊的性質。科技革命條件下個性道德文化的、形成是一個辯證一矛盾地把握道德價值的過程。這種過程反映在個性行為中和在社會中實際遭遇的道德中。這就可以預測,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道德生活的人道化水準將不斷提高,個性與社會間的相互關系將繼續發展。科技革命將使個性道德文化的若干方面保持其特征:個性與勞動的關系,道德需求和道德實踐的強調。對于思想.工作來講,必需研究和解釋科技革命影響下產生的某些實際道德發展的新禪勢。顯然,將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準則加以絕對化是不許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