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世界經濟十大變化
戎殿新
一、輝煌永駐,呼喚創新
1848 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是偉大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當時正處在歐美國家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英國)或即將完成(法德美等)的重要歷史時期。《宣言》對共產主義必勝的精辟分析和科學預言至今仍指引著我們努力奮斗。其中關于世界經濟及其發展前景的判斷和預言,例如,“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已被挖掉;以往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1)等等,越來越被歷史進程所證實。在國際分工更加細化、各國經濟相互依賴進一步加深、經濟全球化廣泛推進的今天,我們重溫《宣言》,無不為其“透徹鮮明的筆調”(列寧語)和天才的科學預見所震撼。正如《宣言》發表25年后作者在其《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宣言》中所發揮的一般基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2)但是,《序言》隨后也明確指出,由于25 年來“大工業已有很大發展”,由于出現了新情況、新變化,“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3)此后,資本主義和世界經濟不斷出現新發展、遇到新問題、面臨新形勢,馬克思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之出現了新的發展和新的理論突破。今天,中國和世界都處于歷史性巨變當中,時代在強烈呼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突破和社會主義實踐的新發展。有鑒于此,很有必要回顧一下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世界經濟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這將使我們在繼往開來的偉大事業中獲得新的理論信心和實踐勇氣。
二、物換星移,十大變化
《共產黨宣言》發表至今,世界經濟歷經150 年風雨,變化之多,難以盡言。僅就對世界足以產生全局性影響的變化而言,有以下十個方面。
1、工業革命的完成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使人類歷史進入一個以國際分工為基礎、以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體系為紐帶的新時期,這也是今日經濟全球化的發端。
在工業革命之前雖然也有國際貿易活動,如東西方貿易、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但其性質僅僅是互通有無或自然分工,并非源于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分工。這時的國際貿易還沒有構成再生產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國際分工是由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創的。建立在國際分工基礎上的“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4)資本主義的先驅英國于19世紀30年代、法德美于五六十年代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并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此人類歷史進入了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新時期。國際分工是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全部發展過程的基礎。由于國際分工的出現和發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形成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形成了囊括全球的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如果說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標志著人類全球整體歷史觀的開端,那末國際分工的出現則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擁有一個各個部分有著內在聯系、具有整體意義的全球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市場分工體系即世界經濟體系是資本主義最重要的制度成就之一。至今,我們仍然處在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歷史時期,仍然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國際分工使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從過去的人為性和隨意性變成了客觀和必然。國際分工作為全球經濟活動的生命線,把各國再生產過程緊密而有序地整合在了一起。此外,國際分工使本屬國內的某些問題如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跨越國界的全球性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反過來又強化了國際分工。例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今天已成為國際經濟合作新的粘合劑與動力源。
世界經濟的發展史是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細化,不斷出現新形式的過程。工業革命開始把以往僅限于一國之內的城鄉對立與分離擴散到境外。歐美國家工業革命的完成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進一步加深了世界范圍內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分離與對立。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后,這種國際分工格局的特點集中體現在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經濟關系上。至二次大戰前,世界經濟體系一直維持著“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分工格局。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次大戰后,傳統的國際分工形式逐步削弱,以世界工業分工為主導形式的國際分工日益加強和普遍化,其主要表現是:工業國家,包括經濟結構、技術水平相似的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發展迅速;同一工業部門內部的國際分工越來越多地被各國采用;同一產品不同工藝的國際分工廣為盛行并日益細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工越來越失去傳統色彩,更多的是復雜加工與簡單加工、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與勞動密集型工業、資本技術密集型工序(及零部件)與勞動密集型工序(及零部件)之間的分工,等等。20 世紀90 年代,在上述分工格局深入發展的同時,在高層次又出現了部門之間的分工,這就是知識產業與普通產業之間的國際分工。國際分工形式的多樣化和日益深化、細化,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大發展。1820年出口還僅僅占世界產量的1%,1973年升至11·2%,而1992年已高達13·5%。(5)這表明,各國經濟間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深。
跨國公司把許多國家納入同一產品的生產過程當中,使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分工日益具有重要意義,而國與國之間的分工越來越不清晰,出現了各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制造業越來越被跨國組裝業所取代,“無國籍”產品充斥世界各地。國與國之間的分工模式正在迅速向全球統一的分工體系轉變,以開放、相互依賴、彼此交融為特點的新的國際經濟關系觀正在被廣泛認可。
國際分工對人類社會生活乃至人們思維方式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即使是今天,這種影響力仍遠未窮盡。
2、工業革命和工業化使人類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目前又在走出工業社會,醞釀新的一次社會轉型。
在工業革命中建立的工廠制度是大機器和工人相結合的一種新的生產體系。它表明,工業革命既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革命,又是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革命。工業革命的完成為人類走出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提供了制度和技術保證。
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是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制度取代手工業工場。工業革命可以說是工業化的開始,但它的完成并不等于實現了工業化,正如今天許多發展中國家雖已建立起工廠制度但尚未實現工業化一樣。工業化是指工業在國民總產值中超過農業、居于支配地位、并具有裝備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能力。除英美較早之外,法德等國大多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工業化,有的甚至更晚(如意大利、日本)。工業化的完成為人類享受工業文明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農業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為基礎的封閉和凝固的社會,而工業社會則是一個以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開放和流動的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性轉折,質的飛躍,因此它必然引發一場社會結構大變革。社會階級結構變化最引人注目者,莫過于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登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的矛盾,成為這個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同資本主義與生俱來,不可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動蕩和危機概源于此。至今,依然如舊。但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成分、層級分布、福利保障、城鄉關系等方面也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例如農業勞動者大規模轉移,現有的農業生產者大多變成了農業經營者,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幾近消失;隨著藍領工人的日益減少,一個新的社會群體-中產階級逐步形成并迅速壯大,成為經濟和社會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廣大勞動者的斗爭和社會物質基礎的豐厚,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日益發展和完善;隨著工業化向農村的擴散和農業生產進入工業化階段,城市化迅速推進,等等。
工業部門各個產業的成熟和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的崛起,使人類正在走出工業社會,逐步向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有人稱之為“后工業社會”,也有人稱之為“網絡社會”、“信息社會”、“知識社會”,等等。盡管人們視角不同、表述話語各異,但未來社會結構和面貌與工業社會的巨大差異則是毋庸置疑的。
3、社會生產力的巨大增長為大眾消費時期的到來提供了物質保障。目前人類的生產特別是制造能力幾乎達到了無限大的程度,許多產品的生產僅僅受自然資源和市場需求的制約。
社會分工可以創造新的生產力。人類社會進入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時期之后,生產力像獲得了法力一樣迅猛增長,創造了巨大的財富。1820年,世界GDP還只有6950億美元,而1992年高達279950億美元,增長近40倍,年均增長2·2%。同期,在世界總人口增長4倍的情況下,世界人均GDP由651美元增至5145美元(以上均按1990年美元計算),增長7倍,年均增長1。2%。二戰后,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GDP總量和人均GDP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以前。世界GDP總量年均增長率1820-1870年為1·0%,1870-1913年為2·1%,1913-1950年為1·9%,1950-1973年高達4·9%,1973-1992年為3·0%。上述各個時期世界人均GDP年均增速分別為0·6%、1·3%、0·9%、2·9%、1·2%。(6)人的移動速度從一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