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戰略解讀:品牌位次比品牌本身更重要
伯明登
品牌,是品質承諾的契約,是消費者信任的標簽。
沒有品牌依據的選擇,往往意味著額外的消費風險。隨著消費意識的成熟,越來越多的市場,品牌消費成為主流 。某種意義上,市場進化的過程幾乎等同于市場的品牌化過程。未導入品牌化經營的企業,無論形象還是管理,無論規模還是利潤,無論市場占有率還是行業地位,都無法與品牌企業相比。
因為品牌特殊的營銷威力與市場份額積聚效應,品牌曾經一度是很多企業的經營法寶,在很長一段時間有了品牌似乎就意味著有了一切。
然而,今天,品牌數量嚴重過剩。
譬如汽車品牌,近70、80個汽車品牌,在全球一體化的市場中同臺競爭,因為品牌數量的過剩以及地域邊界的淡化,對很多企業來講,品牌效應已經不復存在。
客觀的講,通用汽車等世界級企業遭遇的困境,不是因為不夠強勢,或者某些方面不符合作為品牌的條件,也不完全是因為金融危機的緣故。金融危機之前,通用汽車就一直陷入這樣一種尷尬,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通用的問題一直在,金融危機只是放大這個問題,把前通用的財務體系徹底壓碎。
不是因為它不夠有名,也不是因為它的質量出了什么問題,也許通用汽車的質量遠勝過豐田、本田等日系車。
如果洪水來臨,品牌并不是救生圈。通用汽車遭遇的就是“品牌失效”的困境。事實上,這樣的尷尬,不只屬于通用,而是令當今企業集體失眠的經營困惑。
在過渡豐富、過渡競爭、過渡營銷的當今市場,僅僅埋頭努力是不夠的,僅僅有經驗是不夠的,僅僅有品牌也是不夠的。
我們不得不放棄對品牌的盲目崇拜,不得不停止過去那種過于單純的思維方式,以立體客觀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品牌,并辯證理解品牌效應。
如果,傾盡全力打造的品牌本身并不能幫助企業導向成功,那么比品牌本身更重要的什么?如果,品牌效應也要褪色,那么比品牌效應更具經營價值的又將是什么?
位次決定品牌價值,品牌位次比品牌本身更重要。
產品質量與品牌建設是現代營銷的基礎,不可或缺,但僅僅有質量是不夠的,僅僅有品牌積累都是不夠的。
就品牌本身而言,沃爾沃, 作為安全氣囊的發明者,無論產品質量、無論技術性能,無論品牌的形象還是安全的定位,無論知名度還是美譽度,都無可挑剔。然而,2005年以來,沃爾沃汽車在世界豪華車市場的份額下滑至8%,其中主要的兩個市場歐洲和北美市場份額都下滑了10%左右,北美地區下滑最為嚴重。福特汽車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第二季度,沃爾沃轎車公司稅前虧損2.31億美元,2008年同期沃爾沃轎車虧損1.2億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沃爾沃轎車收入為29億美元,低于2008年同期的43億美元;2009年,全球產銷量不到30萬輛,低于2008年33萬輛。
以安全著稱的沃爾沃,所遭遇的不是質量問題,不是品牌問題,而是市場問題。在豪華車陣營中,奔馳、寶馬、奧迪等品牌提及率與品牌位次遠高于沃爾沃,營銷癥結的核心在于品牌位次,而非品牌本身。
2.品牌位次與市場風險的反比關系
成功的第一個要件,就是遠離風險,控制風險。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就是因為他們擅長錯開風險、排除風險、甚至利用風險,譬如股神巴菲特、譬如金融權貴羅斯柴爾德家族。
某種意義上,成功就是錯開風險的能力。戰爭的最高風險就是失敗,孫子領軍打仗,從來不失手。為什么?因為他是一個排除風險的高手,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他對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洞若觀火,通過“道義、天時、地利、將士、法度”等五個方面的衡量,在戰爭發生之前,即可判斷結果;所以戰爭勝負對于孫子來講完全是可以預計的,戰爭的風險是完全可控的。
絕對一點說,風險只屬于看不懂風險的人。
A國語言寫就的文件,讓A國人去看,基本不存在信息誤讀的風險;讓B國人去看,如果對A國語言只是一直半解的話,就會產生信息解讀的風險。照說只看文件是一個很簡單動作,之所以有解讀的風險就是因為懂與不懂的關系。
平均每100家企業就有75家陷入無效努力的尷尬,因為無效投資、無效營銷的風險,很多企業經營者為此輾轉難眠。面對市場風險的來襲,人們普遍陷入擔心害怕的情緒世界,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實——其實很多風險的發生都是因為我們不懂市場風險的分布而自找的。
市場中眾多品牌因為競爭形成一定的次第,居于不同位次的品牌,其面臨的風險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位次靠后的品牌,陷入市場的洼地,風險程度最高,系屬高危風險帶;位次居中的品牌,處于市場的平地,風險程度中等,系屬中危風險帶;位次靠前的品牌,居于市場的高地,風險程度最低,系屬低微風險帶。
市場競爭遵循的是叢林法則,無論市場的回報還是市場的風險,從來都不是平均分配的。
位次越高,市場風險越低;位次越低,市場風險越高。
市場中有很多雷區,是企業所去不得的;很多企業之所以陷入被動,就是因為看不清市場風險的分布規律。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風險有著這樣一種誤讀,“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正是這種悲觀的理念、消極的論調,使得我們一再縱容自己的企業隨意走進經營的高風險地帶。
實質上,市場根據風險發生的嚴重程度是明確分區的。投資決策最大的風險就是在戰略上陷入洼地,確保有效投資、有效經營、有效營銷的第一要義就是錯開市場的洼地,絕不觸碰高危營銷的雷區。
很多人以為,基于技術能力、生產質量、 管理腐敗等因素導致的經營風險,通過努力最終可以得到控制;來自市場的營銷風險,許多企業則全然不知如何應對。
其實市場風險完全是可控的,位次居前的高山位置,市場風險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位次居中的市場平地與位次居后的市場洼地,皆具有不同程度的營銷風險;降減風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避開高危地帶,位次居中的市場平地盡量少去,位次居后的市場洼地決然不去。
3.品牌位次與資源利用的雙向關系
資源利用的效率是企業經營的關鍵,也正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區別所在。
企業經營的實質就是投入財力、物力、人力等各種資源,通過價值提供的市場運作,從而獲得投資回報的過程。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提高投入產出比是董事會與企業經營者共同關注的課題。
然而現實中,不是所有的營銷努力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會有合理的回報,不是所有的耕耘都意味著豐收。
投資結果的不確定,資源利用的無保證,營銷努力的失效,這一系列無奈的事實,令企業經營者苦惱不已。
與資源利用緊密對應的另一個詞是資源浪費,所謂浪費就是對資源的使用不當、對資源的廢棄不用導致的資源利用的不充分。營銷資源的浪費,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顯性營銷資源的使用不當,包括戰略、戰機、技術等隱性資源的廢棄不用,導致的所有企業資源與行業關聯資源的利用不充分。
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如何避免營銷浪費?是我們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投資失效、經營失效、營銷失效因何而起?關于資源利用程度與浪費程度是否有律可尋呢?
研究發現,資源的利用與資源的浪費,跟市場位次有著某種內在的邏輯關聯。
(1)位次與資源利用率的正比關系:
在市場的不同位置,位次越高的品牌,資源利用率越高;位次越低的品牌,資源利用率越低。這意味著提高資源利用率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占據高山位置、占據數一數二的市場位次。
(2)位次與資源浪費的反比關系:
相應的,在市場的不同位置,位次越低的品牌,資源浪費越嚴重;位次越高的品牌,資源浪費越輕微。這意味著避免營銷浪費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遠離營銷洼地、遠離位次居后的市場位置。
浪費是不環保、不道德的,浪費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很多人對營銷浪費習以為常,認為做市場、做營銷,浪費在所難免,對此不可輕易茍同。
我們以為最大的浪費源于對浪費的縱容。對于市場區間劃分視而不見,輕易跨越無效經營、有效經營的區間界線,盲目進軍不該觸及的市場洼地,最終導致營銷資源的全面浪費,這是人為的營銷災難。
占據第一第二的位次,則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營銷浪費的發生,最大程度的發揮營銷資源的利用率。
4.市場位次:經營效益的標簽
經營效益,沒有一家企業不關心。
盈利能力失常的企業,產品的進步、品質的保障都將失去依托。某種意義上,盈利能力越好的企業,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愈強,未來的市場優勢亦愈明顯。失去盈利能力的企業,最終將失去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進而失去市場競爭力。
經營效益是企業的生存之本,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經營效益只是一個抽象的結果性指標,并不能給經營改善本身帶來方法。
對于企業經營而言,營銷與財務密切相關,相互相生的;然而,現實操作中,財務與營銷各自為政,工具方法互不相通。財務系統與營銷系統的隔閡由來依久,迄今為止尚未———
(1)財務數據對營銷過程指導不足。經營效益的獲得是市場營銷運動的結果,財務數據可以作為衡量的指標,但并不是營銷本身。一個是抽象的數據,一個是具象的過程,財務數據只能籍此判斷企業的狀態是好是壞,卻不能由此直接轉換出具體的營銷解決方法,或在過程中指導營銷工作的開展。
如果我們通過調節市場某個具體表現就可以修正經營效益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把經營效益的數據指標轉換為具體的營銷解決方法。
(2)營銷過程中無法預料財務結果。因為財務與營銷之間未建立直接直觀的轉換關系,在所有的費用未花出去之前,在市場銷售的結果未出來之前,在整體的營銷動作未完成之前,企業沒有辦法在過程中預先判斷經營效益的高低。這就意味著營銷的浪費一定是在浪費發生以后才可以斷定,而無法事先預知。
如果我們通過市場的某種具體表征就可以判斷經營效益的高低,那么,我們就可以在營銷過程中完成對經營效益的控制。
高定價不等于高盈利。單純提高單品利潤,沒有銷量規模支撐,總體效益無從談起。很多單品一味追求高價高利潤,市場銷路卻不一定打得開,把高價格高利潤視作經營效益來追求,那只是一廂情愿的幼稚行為。
大銷量不等于高盈利。單純提高銷售規模,甚至通過降價的方式獲得銷量,經營效益也無從保證。最大的未必就是最強的,有些銷售來自市場的高處,有些銷售來自市場的低處,為獲得更多份額而打造的份額產品一不留神就會陷入市場的洼地,因此我們不僅要追求銷量,更要小心分辨銷量的含金量。
市場位次是一個綜合性的營銷參數,一方面體現了銷售數量,另一方面體現了品牌質量;銷量僅僅強調了數量,位次則強調基于質量的數量。
經營效益與市場位次:高位次,就意味著高份額與高利潤率,兩者綜合的結果就是良好的經營效益;低位次,就意味著低份額與低利潤率,兩者綜合的結果就是經營效益的低下。
經營效益與市場位次的邏輯關系揭示的意義,即在于實現了財務與營銷的過程對接,不必等到整個營銷過程結束、財務費用財務到位再來評估經濟效益,而是從一開始就尋得判斷的依據。
根據企業所處的市場位置判斷經營效益,不用看財務報表,僅看市場位次就可以推斷現在以及未來的財務狀況。
(1)居于洼地位置的企業,處于無效經營區,沒有利潤,經營效益為零。此區間的企業,斷然沒有經營的意義。
(2)居于平地位置的企業,處于不穩定經營區,經營效益低下。此區間的企業隨時可能被推入洼地,連僅有的一點微利也隨時可能失去。
(3)居于高山位置的企業,處于經營穩定的戰略安全區,利潤飽滿,經營效益良好。此區間的企業,最大程度地享有行業優質資源,無論先天的條件還是客觀的環境,都首先有利于這些企業的發展。
位次越高的企業,盈利能力強且市場份額大,經營效益好;位次越低的企業,盈利能力弱且市場份額小,經營效益差。
概言之,市場位次就是經營效益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