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兒丙種球蛋白耐藥的相關因素探析
劉捷 黃星原
【摘要】 目的:探討川崎病患兒對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耐藥的相關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140例川崎病住院病人的臨床資料,按標準分為丙種球蛋白敏感組與耐藥組,進行組間對比。結果:低血鈉、低血小板、低白蛋白、初次丙球治療前熱程過短可能是川崎病患兒對丙種球蛋白耐藥的預測因子,臨床中對于這些患兒應予以重視并進一步治療以減少冠狀動脈的損傷。
【關鍵詞】 川崎病 丙種球蛋白 耐藥
川崎病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重者可累及心臟及冠狀動脈甚至死亡。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斯匹林是目前治療川崎病公認的有效方法。然而經(jīng)過丙種球蛋白治療,仍有10%~20%病人持續(xù)發(fā)熱或熱退后再度發(fā)熱,即丙種球蛋白耐藥[1~6]。這部分病人發(fā)生冠狀動脈的損傷的危險也最大[2,4,6]。如能預測丙種球蛋白耐藥,則可引起臨床醫(yī)生重視,增加治療措施(如聯(lián)用應用激素治療)或初治時加大丙種球蛋白劑量以減小冠狀動脈損傷的發(fā)生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5年1月~12月共140例川崎病病人,均符合以下6條標準中的5條:①持續(xù)發(fā)熱>38℃;②多形性皮疹;③雙眼結膜充血;④口唇皸裂、楊梅舌;⑤手足硬腫;⑥非化膿性頸淋巴結炎。符合川崎病診斷指南[7],其中男93例、女47例,年齡2月~7歲,具體資料見表1。除外合并其他疾病,如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猩紅熱及不典型川崎病。治療前已有冠狀動脈損傷者亦除外。表1 140例患兒年齡及性別資料(略) 1.2 分析方法
全部患兒確診后,在發(fā)病10天之內予以大劑量丙種球蛋白2g/Kg靜脈注射,同時予以阿斯匹林30~50mg/Kg/天口服。對丙種球蛋白耐藥標準為首次丙種球蛋白治療后48h體溫>38℃或治療后的第2至7天發(fā)熱有反復[6]。留取丙種球蛋白治療前血樣作血常規(guī)、ESR、CRP、血鈉等檢查,將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見表2。
2 統(tǒng)計方法
兩組數(shù)據(jù)以(±s)表示。兩組數(shù)據(jù)的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率的比較用χ2 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意義。
3 結果
由表2可見, 丙種球蛋白治療耐藥組治療前熱程(6.0±0.9)d;PLT(319.0±90.1)、Na+ (132.9±2.1)mmol/L;ALB 均明顯低于敏感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WBC、CRP、Hb則無明顯差別。表2 丙種球蛋白治療敏感組與耐藥組化驗結果比較(略)
4 結論
川崎病病因及發(fā)病機制不明,由于對該病認識逐漸提高及鏈球菌感染常能及時治療等原因,川崎病已取代風濕熱成為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近期研究認為,病毒、細菌等超抗原介導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異常及免疫活化細胞激活是川崎病的基本發(fā)病機制[8]。
大劑量IVIG可對免疫調節(jié)超負反饋作用,從而減少病變因子產(chǎn)生,改善急性期癥狀[9]。所以,IVIG與ASA聯(lián)用已經(jīng)成為治療川崎病的首選方法,但仍有10%~20%對丙種球蛋白耐藥[1~6]。
本研究對140例川崎病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丙種球蛋白耐藥20例,占14.3%,與國外文獻報道相似。統(tǒng)計結果顯示,耐藥組丙種球蛋白治療前熱程(6.0±0.9)d較敏感組(7.3±1.0)d偏短,Tohru Kobayashi 等[10]研究指出,起病4天內使用丙種球蛋白,其耐藥的危險性增高。此外,丙種球蛋白治療耐藥組血鈉(132.9±2.1)mmol/L明顯低于敏感組(134.9±2.7)mmol/L,Nakamura等[11]研究認為低血鈉可能是川崎病并發(fā)巨大冠狀動脈瘤最有效的預測因子。Tohru Kobayashi 等研究認為血鈉 ,首次IVIG治療時間≤4天,AST≥100IU/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0% ,CRP≥100mg/dl ,年齡≤12月,PLT≤300×103/mm3 是丙種球蛋白耐藥的高危因素。
臨床上,對首先應用丙種球蛋白耐藥的病例應予以重視并給予進一步治療,可予以聯(lián)用激素或應用追加丙種球蛋白、血漿置換等,可能使病情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