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脊柱結核圍手術期的護理
肖大書
【關鍵詞】 脊柱結核 圍手術期護理
脊柱結核是指結核桿菌經血液循環播散浸犯脊柱的一種繼發性病變。常繼發于肺結核。臨床上以腰椎結核最常見,胸椎次之。椎管內病灶壓迫脊髓可引起截癱。可在局部形成膿腫或竇道。針對我科20例結核病的治療,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表現
1.1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10-50歲,平均30歲,其中6例經內科會診轉入,14例門診收入院,19例行手術治療,1例因合并截癱和結核性腦炎,保守治療。結果:15例康復,4例好轉,1例自動出院。
1.2臨床表現
1.2.1全身表現 患者常有午后低熱,食欲不佳,消瘦,盜汗,疲乏無力等癥狀。
1.2.2局部表現
1.2.2.1疼痛,受累脊柱棘突有壓痛,叩痛,神經受壓可出現放射痛。
1.2.2.2姿勢異常 如腰椎結核患者站立或行走時頭向后仰,腰部僵如直板,拾物不敢彎腰取屈髖屈膝位,以防腰背疼痛,稱拾物試驗陽性。
1.2.2.3脊柱后突畸形,側彎。后突畸形嚴重者,胸骨向前突出呈“雞胸”畸形。
1.2.2.4活動受限,寒性膿腫及竇道。
1.2.2.5脊髓壓迫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感覺,運動,反射,括約肌功能障礙。
2 護理措施
2.1心理護理 脊柱結核患者因病程長,加之體質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喪失,對手術產生恐懼心理,相關知識缺乏,因此我們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患者,耐心聽取患者提出的問題,熱心協助患者解決困難。向患者及家屬認真介紹手術的目的及意義,解釋病情及預后,使其主動配合治療法。
2.2飲食指導 告訴患者術前充足的營養是治療結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增強體質,耐受手術。
2.3體位 脊柱結核患者須臥硬板床,臥床休息,減少消耗。
2.4用藥護理 術前常規抗結核治療約2周,向患者說明目的,嚴密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2.5術前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各項臨床指征,為治療提供診斷依據,從而選擇最佳手術時期。術前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習慣,功能床的使用方法,為術后臥床作準備。術前備皮,清潔術區皮膚,交叉配血,術晨留置導尿,清潔灌腸,術前遵醫囑用藥等。 2.6術后護理
2.6.1全麻未清醒者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呼吸道,確保呼吸通暢。
2.6.2術后予吸氧,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因患者手術創面大,術后可能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嚴密觀察切口滲血情況,注意補液治療。術后6小時內每小時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同時觀察肢端皮溫,口唇色澤,尿量,毛細血管回流反應。一旦出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加大氧流量,加快輸液速度或輸血。
2.6.3保持引流管通暢,固定穩妥,避免扭曲,脫落,受壓,逆流。如有胸腔閉式引流管的患者,嚴密觀察水柱波動情況,引流瓶低于切口60cm,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24小時引流量小于600ml,隨時間延長漸漸減少,引流液顏色逐漸變淺。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2.6.4疼痛護理 觀察疼痛性質,予心理護理,解除緊張情緒,保持環境舒適,分散患者注意力,降低疼痛的敏感度。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藥。
2.6.5術后飲食指導 術后6小時,患者無惡心、嘔吐可進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流質飲食,少量多餐,以后逐漸過渡到半流質,普食。必要時靜脈補充營養。
2.6.6術后并發癥有 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術后患者因切口疼痛,拒絕功能鍛煉,多數患者要求病情好轉后才活動,因此,我們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意義,指導、協助、督促患者。并達到預期目標。首先,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時囑其吹氣球,叩背,促進痰液排出。囑其多飲水,按時協助翻身,溫水擦浴,骨突處墊軟枕。指導患者加強四肢關節曲伸運動,肌肉等長收訓練,必要時予被動活動。功能鍛煉時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度。
2.7出院指導
2.7.1適當要休息,保證營養。
2.7.2服藥 在醫生指導下連續服用抗結核藥2年左右,不可間斷,并注意觀察藥物的毒副作用,每月復查血常規,血沉肝功能和聽力等。
2.7.3繼續加強功能鍛煉,功能鍛煉貫穿于整個疾病過程中,不可間斷。
3 討論
脊柱結核在臨床中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患者病程長,癥狀復雜多變,容易出現并發癥,要求我們除了全面掌握相關疾病知識外,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嫻熟的護理操作,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認真做好術前術后護理工作,重視患者心理護理,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患者早日期康復。
參 考 文 獻
[1]景娥,劉慧卿,馮桂敏.臨床疾病護理從書,骨科疾病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