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圍手術期的護理
李楠
【摘要】目的 探討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的三叉神經痛的方法和療效。方法 選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面積痙攣患者50例,采用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病情立即緩解、療效優者28例(90%);術后延遲緩解、療效良者(4%)。結論 微血管減壓術治愈率高,長期復發率低,并發癥少,病死率極低,尤其適合身體情況好,無其他并發癥的患者,是目前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面積痙攣外科治療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三叉神經痛 面積痙攣 微血管減壓術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加,微血管減術(MVD)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被國內外許多外科醫生接受,成為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首選方案,有效率為87.5%~99.3%[1]。我院自2009年4月~2011年4月,對50例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患者實施MVD。50例患者均給予充分的術前準備和精心的術后護理,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齡35~73歲,平均54.4歲,病史6個月~12年不等,95%的患者均經過針灸、中藥、注射肉毒素等非手術治療,均療效不佳而行MVD。術前均行磁共振平掃或16排CT后顱窩薄掃,確診未發現腫瘤或明顯占位。
1.2 結果:術后32例面肌痙攣患者中26例痙攣癥狀癥狀消失,4例緩解,2例無效;18例三叉神經痛患者,12例術后1~2天止痛,5例3~6個月疼痛消失。50例患者手術治療總有效率94%。住院7~12天,平均9.5天。隨診6~15月無復發病例。
1.3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側臥頭位下垂,使頸肩角>100度,有助于三叉神經根部的顯露,并可減少氣顱的發生。患者取乳突后乙狀竇下直切口。顯微鏡下釋放腦脊液,仔細分辨三叉神經,探查和尋找三叉神經根部的血管壓迫。用顯微器械沿神經小心地進行分離或移位責任血管,在責任血管與腦干和神經之間放置神經補片,用生物蛋白膠固定。確認無出血后,嚴密縫合硬腦膜、肌肉等皮膚各層。
1.4 術中診斷及療效評價:責任血管是指壓迫三叉神經而引起臨床疼痛癥狀的血管,常見為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基底動脈、椎動脈和巖靜脈等,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聯合壓迫。療效評定標準:(1)術后立即緩解,評定為療效優。(2)術后延遲緩解:術后疼痛逐漸緩解,最終完全消失,評定為療效良。(3)明顯減輕:術后仍需服用小劑量的卡馬西平才能控制疼痛。(4)疼痛改善不明顯或無效。
1.5 手術適應癥的選擇
1.5.1 長期藥物治療止痛效果減弱或消失者,采用過酒精封閉周圍支,撕脫或半月神經節射頻治療復發者。
1.5.2 第I支痛或第I、II、III支痛者,或雙側性三叉神經痛,應用此種方法一期或分期手術者。
1.5.3 三叉神經痛伴有面肌抽搐者。
1.5.4 全身重要臟器無嚴重疾病,年齡在70歲以下且愿意手術者;對于70歲以上,全身情況良好,亦應積極慎重地考慮手術治療。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壓力,加上病情遷延,經多種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以及對微血管減壓術缺少了解,故對手術效果存在疑慮。因此入院后我們在詳細了解病史時耐心聽取患者訴說。熱情回答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宣教工作。 2.1.2 術前準備:(1)完善相關檢查。(2)血壓、血糖異常者術前調控好。(3)術前做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皮試,此類藥物過敏者另備氨曲南或注射用美羅培南,以備術前30分鐘靜脈輸入用。(4)皮膚準備:全頭備皮,也可局部備皮,取患側耳后向上、向后、向下各10CM左右。保護好患側面頰,避免皮膚破損感染。(6)術前禁食12小時,禁水6小時。
3 術后護理
3.1 一般護理:(1)生命體征觀察:術后入監護室24小時內嚴密觀察神志、瞳孔變化及傷口滲出情況,嚴格控制血壓,觀察患者有無劇烈頭痛、頻繁嘔吐、顱內壓增高及活動性出血等現象,有咳嗽、嘔吐等現象時給予鎮咳止吐治療,警惕顱內繼發性出血,同時嚴格觀察呼吸變化,注意有無腦干受壓情況。(2)心電監護:監測體溫、脈搏、心率、血壓、血氧。(3)體位護理:術后24小時去枕平臥頭偏向健側,軸位翻身,放松頭部,避免頭部活動過多,清醒后可抬高床頭15度~30度,利用腦部重力作用壓迫止血,以減少出血,防止腦水腫。(4)呼吸道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患者有舌后綴現象,可用口咽通氣道加以矯正,并給予低流量吸氧2~3L/h,一般1~3天。(5)飲食護理:術后清醒6小時后,先試飲少量水,患者無誤咽、惡心、嘔吐時,再給予流食,并逐漸過渡到半流食,術后2~3天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為普食。
3 結果
本組50例患者有42例患者術后疼痛癥狀均完全消失;5例術后癥狀明顯緩解,3例癥狀無緩解、無死亡、隨訪一年無復發病例。并發癥多發生在近期術后腦脊液漏2例,耳聾、聽力下降6例,暫時性面癱6例,腦脊液漏2例,經對癥治療和神經營養,擴血管和高壓氧治療及專業護理后均治愈。
4 討論
4.1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發病機制目前仍不清楚,主要包括:①血管壓迫學說;②中樞病因學說;③生化免疫學說④其他學說,如多發性硬化、機械壓迫學說、牙源性感染等。[2] 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疼痛是間歇性反復發作,本組病人病史較長,因懼怕手術,曾多方求醫嘗試各種治療效果,通過服藥、按摩、針灸等治療得到短時間的緩解而未引起重視,以致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家庭負擔。有報道顯示,三叉神經痛的病人極易引起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病人來到醫院后對手術及手術預后等不了解又或病程太長期望值過高,期望手術解決一切問題等。所以術前的心理護理特別重要,對病人要做好護患溝通工作,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我們體會做好了術前的心理護理,病人對整個疾病治療過程和各種可能預后和相應并發癥出現均能正確接受配合治療,對治療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3]。
參 考 文 獻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851.
[2]張錦滑,欒靜,李丹.種植體填塞神經孔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護理21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7):35.
[3]張永琴,梁靜文,楊麗孫.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病人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8)58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