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臨床護士對基礎護理認知情況的調查
王曉平
【摘要】目的了解臨床護士對基礎護理的認知狀況,以便采取合理的措施促進基礎護理工作的落實。方法對某院住院部150名不同職稱的護士進行基礎護理認知情況問卷調查。結果不同職稱護士對基礎護理知識的認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臨床護士對基礎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有差異,總體水平不理想,努力做好護士在基礎護理知識的培養工作,以促進基礎護理工作的有效持續開展。
【關鍵詞】護士基礎護理認知
基礎護理是臨床各項護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它不是鋪床、各種注射、輸液等護理操作等各個動作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要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使患者在住院期間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早日康復。基礎護理的面很廣,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也說明只有受過專業訓練具有豐富扎實的臨床知識和社會知識,才能擔負這項工作。為了解臨床護士對基礎護理工作的認知狀況,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基礎護理工作的落實,筆者對150名臨床一線護理人員進行基礎護理認知調查,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0年10月對我院住院部臨床一線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
納入標準:本院住院部所有在崗的護士。
1.2研究工具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很多,但本文只研究護士對基礎護理的認知部分,包括:(1)您是否認同基礎護理是屬于護士的重要工作內容;(2)您是否認同基礎護理是屬于護工或家屬的工作內容;(3)您認為基礎護理應該由哪些年資護士來承擔;(4)您認為應該為哪些病人實施基礎護理。條目1~2的選項分為完全認同、部分認同、不認同,分別賦值3~1分;條目3選項分為高年資護士、低年資護士、不分層共同參與3個選項;條目4選項分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部分不能自理病人2個選項。
1.3資料收集方法
由護理部培訓各科室護士長作為調查員負責下發和回收調查問卷,問卷采用匿名填寫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7%。
1.4統計學方法
由專人將數據錄入SPSS 13.0統計軟件,核對無誤后,采用描述統計、兩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資料共調查臨床護士148名,年齡和學歷無統計學上差異,具有可比性。
2.2不同職稱護士對基礎護理是屬于護士工作的認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職稱護士對基礎護理是屬于護士的工作范疇的認同度低:見表1。
3討論
基礎護理是臨床各項護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護士每天要接觸的工作,他直接影響到醫院護理的質量和滿意度。基礎護理不論是在護士配合醫生完成診療過程,還是護士單獨完成護理,都是周而復始的,常規必須完成的,但是它不是鋪床、各種注射、輸液等護理操作等各個動作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要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使患者在住院期間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早日康復。基礎護理的面很廣,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也說明只有受過專業訓練具有豐富扎實的臨床知識和社會知識,才能擔負這項工作。調查結果顯示:實習護生、低職稱護士對基礎護理的內涵缺乏正確認識,實習護生更傾向于認為基礎護理是護工或家屬的工作內容,低職稱護士對基礎護理是屬于護士的工作范疇認同度低。對基礎護理的性質和分工,臨床護士認識不夠,導致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所以抓好護理人員的培養必須從基礎護理開始做起,按基礎護理操作常規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應從嚴要求,熟練掌握各項操作技能。抓好護理人員觀念意識的轉變,更好地落實基礎護理護理要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護理的總體目標基本未變[1]。 總之,做好基礎護理,既要有現代護理學的新觀念,又要有豐富扎實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真正解決患者的需求,得到患者的認可,從而密切護患關系,提高全程護理質量,才能使護理工作更完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 考 文 獻
[1]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