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小腸梗阻的臨床分析
陳燕輝
【摘要】 目的 探討輕度腸梗阻患者行婦科腹腔鏡手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本科與普外科合作,選取有婦科手術史的輕度腸梗阻患者32例,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其療效。結果 手術時間(73±21)min;術中出血量(50±25)ml;住院時間(4.5±2.3)d。30例手術成功完成,2例中轉開腹,無手術并發癥。結論 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行腹腔鏡手術安全、有效。
【關鍵詞】 腸梗阻 腹腔鏡 婦科手術
手術后腸粘連是小腸不完全梗阻的常見原因,該病可通過保守治療緩解癥狀,但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痛苦,處理不及時可引起腸壞死,需部分腸切除等嚴重后果。在我國,腸梗阻患者通常就診于外科而不是婦科,但多數文獻報道均認為婦科手術,尤其是子宮切除術是引起粘連性小腸梗阻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因此,本院針對部分有婦科手術史的輕度腸梗阻患者行婦科腹腔鏡手術,以探討其有效性與安全性。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5年2月至2007年8月,本科與普外科合作,選取有婦科手術史的輕度腸梗阻患者32例,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年齡23~55歲(平均35.5歲),距前次手術時間至少6個月。既往手術類型:宮外孕手術5例,卵巢囊腫手術10例,子宮切除術8例,剖宮產4例,子宮肌瘤剔出3例,子宮內膜癌術后2例。
1.2 治療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建立氣腹。患者體位以抬高切口粘連處為原則,第一穿刺點選擇在臍孔上下緣或臍孔與劍突之間距原切口至少3cm的部位,開放式穿刺切口,成功導入腹腔鏡后探查腹腔及盆腔內粘連情況,精心設計操作孔。操作孔以距粘連處6~8cm為最佳。逐步分離粘連,暴露原發灶,對胃壁、腸管和腹壁的粘連均采用帶電凝剪刀分離,腸管間粘連用鈍性與銳性相結合進行分離,無癥狀和無影響術野暴露的粘連一般不予處理,繼而處理原發病灶。術后常規放置腹腔引流。
2 結果
30例患者手術成功完成,2例中轉開腹,無手術并發癥。手術時間(73±2.1)min,術中出血量(50±25)ml,住院時間(4.5±2.3)d。隨訪1~2年,28例腹痛完全消失,4例偶有腹痛發作,未再出現明顯梗阻癥狀。
3 討論
腹內手術后腸粘連是小腸梗阻的最常見原因,占小腸梗阻的35%~60%,而婦科手術后粘連又占所有術后粘連性小腸梗阻的40%~70%[1]。因此,對于婦科手術后盆、腹腔粘連引起的小腸梗阻可以嘗試施行婦科腹腔鏡手術。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本科室與普外科合作,選取有婦科手術史的不完全腸梗阻患者32例,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治療,30例手術成功完成,2例為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因粘連廣泛致密而中轉開腹。腹腔鏡需根據患者的腹部手術史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國內資料提示閉合式穿刺位置的選擇強調遠離原手術切口,通常至少距原手術疤痕5cm以上[2]。作者認為,術前可用B超檢查協助判斷有無粘連及粘連部位和范圍,準確選擇第1套管的穿刺部位。第1穿刺部位距原手術疤痕5cm也有損傷粘連于臍部腹內臟器的可能,因為遠離臍部的切口也會引起臍部粘連[3]。本院采用開放式穿刺切口,直視下打開腹壁,達到避免損傷腸管的目的,效果良好,方便可行。
婦科手術史者腹盆腔的粘連在鏡下呈膜狀、條索狀、網狀、縱橫交錯[4],進鏡后,持鏡者需靈活持鏡穿越于粘連組織的空隙或無血管區,有時可將腹腔鏡轉換到輔助處,在適當的輔助甚至原腹腔鏡處操作,以分離進鏡周圍的粘連。在腹腔鏡直視下先用分離鉗靠近腹膜鈍性分離粘連在腹膜上的大網膜和腸管,然后用超聲刀或電剪刀邊凝邊剪斷粘連帶,擴大手術操作空間。腹腔鏡進入腹腔遇到腹腔內粘連視野不清時,應仔細分離尋找間隙,分離粘連,充分顯露手術部位。原則上對不影響手術操作的腹腔粘連不需分離腹膜與大網膜,胃腸等內臟的粘連則需緊靠腹膜銳性分離為佳,顯露手術空間。如粘連致密分離困難時,應果斷中轉開腹,不可強行分離以免造成臟器損傷等后果。分離重要器官粘連時,應清楚地辨認粘連層次,用抓鉗鉗夾牽拉粘連帶以暴露分離界面,慎用單極電凝分離粘連帶。如果應用電切割,則必須與重要臟器保持足夠的距離,避免電灼損傷。術后常規放置腹腔引流,根據情況術后1周內拔除。術后放置引流管,既可將腹腔滲液及時引出,也有利于機體恢復又方便觀察,減少術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