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
黃艷君
: 近年來,LC術已是治療膽囊炎、膽囊結石的首選術式。它具有傷口小、對腹腔臟器干擾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但由于不少患者并發有不同程度的心臟病、高血壓,給LC術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危險。因此做好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措施。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為48例并發有心臟病、高血壓的患者實施了LC術,護理效果滿意。現將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為48例并發有心臟病、高血壓的膽囊疾病患者在氣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了LC術,其中男31例,女17例。心臟疾病患者8例,高血壓疾病患者37例,同時并發心臟病及高血壓疾病患者3例,術后恢復良好,無并發癥,護理效果滿意。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獲得患者信任。耐心與病人交談了解病情及心理狀態,解除心理壓力。結合病情給患者和家屬講明實施手術的重要性,醫生采取此種術式的可靠性及臨床開展情況,取得的手術效果。可介紹成功的病例,讓患者與病區內同類患者交流,使其增強信心,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緊張心理,使患者以積極、平和的態度接受手術。避免其高血壓、心臟病的進一步加重。
2.1.2術前準備
包括皮膚及胃腸道準備,操作前要做好充分的解釋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動作輕、快、穩,冬天要注意保暖[1]。避免患者情緒緊張,加重對心血管系統的刺激。
2.1.3生活護理
護士主動噓寒問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如飲食、起居、睡眠環境等,提供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滿足病人以往睡眠習慣,特別是手術前晚,要保證睡眠質量。
2.1.4綜合治療
術前應認真完成各項檢查,除常規檢查外,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常規進行心電圖檢查外,還應進行心臟彩超檢查;對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應監測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必要時請心血管內科醫師協助處理;合并高血壓患者術前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2術中監測
術中做好心電監護及麻醉、呼吸、血氧飽合度監測,發現異常,及時匯報處理。
2.3.1一般護理
(1)臥位及飲食:術后全麻未清醒前,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術后6小時無明顯不適改半臥位,鼓勵患者床上活動,術后24小時即可以下床活動,減少術后腹脹的發生。腸蠕動恢復后可進低脂流質飲食,次日可進低脂半流質飲食,避免進食產氣食物。如有惡心、嘔吐則進食時間延后。 (2)吸氧:術中因CO2彌散入血或使腹腔內高壓而影響膈肌運動,導致潮氣量減少,CO2潴留、PaCO2升高,而發生高碳酸血癥[2],因此術后常規給予吸氧24小時,氧流量4L/min[3],以提高氧分壓,促進CO2排出,預防高碳酸血癥的發生。
(3)觀察病情:術后常規給予多參數生命體征監測,注意監測血氧飽和度、心電圖、血壓、呼吸等,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發現異常及時匯報處理。
2.3.2特殊護理
(1)嚴密監測 手術、麻醉對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的影響較大,極易造成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因此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對手術、麻醉的耐受性較差。加上CO2氣腹作用,對呼吸、循環有一定的影響。以及牽拉膽囊時迷走神經興奮,可出現心動過緩。麻醉誘導、全麻氣管內插管、手術應激等因素,可使血壓進一步升高。因此術后無論那種心臟病、高血壓都要進行心電監護及血氧飽和度、血壓的監測。及時監測心電圖、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血壓的變化。
(2)合理輸液 嚴格控制輸液滴速,每分鐘30~40滴,以減輕心臟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血壓升高。
(3)適當止痛 適當使用止痛劑,防止疼痛引起外周阻力增高,導致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增高。
(4)排尿通暢 注意有無排尿困難,及時給予熱敷、腹部按摩及誘導排尿,必要時進行導尿。避免增加不適,使血壓增高。
2.3.3并發癥護理
腹腔鏡手術后有膽管損傷、腹腔內出血、切口疝、靜脈血栓栓塞、氣胸等并發癥,其嚴重性在于大部分患者術中未能及時發現。因此加強術后護理,嚴密觀察病情,是及時發現并發癥的前提。
2.4出院指導
由于病人住院時間短,出院指導不可忽視。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病情穩定,即可出院。術后一周內只做輕微活動,3周內不能做劇烈活動。術后數周內進低脂飲食,避免進刺激性食物。保持切口清潔干燥。觀察腹部情況,如有腹痛等異常情況隨時就診。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悅、大便通暢,定期來院復查。
參 考 文 獻
[1]鄒海鳳,彭琴,老年人腹腔鏡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當代護士,2010,3:52.
[2]龔軍,康樂,王瑾,腹腔鏡手術治療異位妊娠的臨床分析及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1):19-20.
[3]葉茜,王曉波,徐玉霞,徐琳,廖小俊,馮知斌,彭愛麗, 黃郁茂,李敏,周成艷,李軼群,不同吸氧流量對改善二氧化碳氣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肩部疼痛效果的比較?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