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的前路手術治療
馬華松
【摘要】 探討一期前路手術治療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的臨床療效。[方法]對33例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術治療,手術依據鈣化的后縱韌帶和硬脊膜粘連的情況采用徹底切除鈣化后縱韌帶或使之“漂浮”的方法,減壓充分后給予取自體髂骨或骨粒填充的鈦網做椎間融合,Windows鋼板內固定。[結果]33例病例隨訪8~45個月(平均 22個月),術前JOA評分6.7分,術后3個月評分10.1分,術后12個月評分10.7分。優良率分別為72.7%和78.8%。未出現脊髓、椎動脈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結論]一期前路手術治療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OPLL,能夠獲得徹底的椎管減壓和良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病 后縱韌帶骨化 外科手術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for sever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Method]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 continuous OPLL underwent posterior longitude ligament resection and floating i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The intervertabral space were stabilized by autoilum graft or titanium cage and fixed with windows plates. [Result]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 to 45 months,mean 22 months. Preoperative JOA scores were 6.7,and th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were 10.1 and 10.7 (evaluated in 3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the mean amelioration rate was 72.7% and 78.8%.Of these 33 patients,no severe complications such as cord or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occurred. [Conclusion]Posterior longitude ligament resection and floating i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ever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erative surgical procedures
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常常伴有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兩者的發病部位相同,癥狀相似,難以截然分開。本院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期間采用一期前路手術治療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患者33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治療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3例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 38~69歲,平均 48.5歲。病變累及 2個椎節者 23例, 3個椎節者 7例,4個節段3例。病程 4 d~26個月,平均 6.7個月。7例有不同程度的頸部外傷史,3例為外傷后急性起病。
1.2 影像學評估
所有病人術前均拍攝頸椎X線及頸部 MRI,所有病例同時行 CT檢查。X線側位片示頸椎退行性變者30例,且CT也可確診合并有后縱韌帶骨化。以骨化后縱韌帶厚度與相應部位椎管矢狀徑之比為椎管狹窄率,椎管狹窄率大于30%為椎管狹窄,本組病例中椎管狹窄率為 74%~65%,平均 70%。所有患者均經MRI檢查,顯示合并椎間盤退變突出壓迫脊髓者 29例。
1.3 病情評估
按日本骨科學會(JOA)頸椎病療效判定標準,術前、術后分別給患者評分。病情分四級: 0~4分者為嚴重; 5~8分者為重度; 9~12分為中度; 13~16分者為輕度。本組63例中,術前評分嚴重5例,重度28例。術后改善率 =(術后得分 -術前得分)/(17-術前得分)×100%。
1.4 手術操作要點
全麻下取仰臥位,肩胛間墊薄枕,依據術前頸椎過伸位側位X線片,確定頸椎的后伸程度。取頸前斜切口,切開皮膚及頸闊肌后沿胸鎖乳突肌前緣分離進入直至椎前,將氣管、食道牽向內側,頸動脈鞘等牽向外側,切開頸前肌、椎前筋膜和前縱韌帶,自骨膜下向兩側剝離至椎體外緣,注意勿損傷椎動脈。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后,按術前影像學與臨床癥狀相結合確定的減壓范圍,先徹底摘除病變節段椎間盤,以可看到 Luschka關節為度,避免損傷兩側的椎間血管。咬骨鉗咬除椎體中 4/5之前方大部,后用槍式咬骨鉗咬除椎體后部直至鈣化的后縱韌帶,寬度在1.5 cm左右。用神經剝離子逐步分離后縱韌帶和硬膜之間的間隙,將骨化或增厚的后縱韌帶整塊或分次用槍式咬骨鉗給予切除,使硬膜囊前方得以充分減壓。如果兩者粘連緊密,則不強行分離,以免損傷硬膜導致腦脊液漏,利用硬膜的自身膨脹使其“漂浮”。減壓槽的上下邊緣易殘留骨贅,常規行潛式擴大減壓,并將減壓區邊緣修整成斜坡狀,避免術后造成二次致壓。在行椎管減壓同時,常規給予甲強龍500 mg快速靜脈滴注,15 min左右滴注完成,給予預防性應用,保護脊髓,減少脊髓再灌注損傷和水腫[1]。所有病例均取自體髂骨或者自體椎體的松質骨骨粒充填鈦網(北京富樂公司提供)做椎間融合,前方采用穿過單側皮質骨的Windows鋼板(北京奧斯比立克公司提供)固定,獲得即刻的穩定性。對于使用鈦網做椎間融合的病例,鈦網直徑的選擇盡可能選擇略大的鈦網,修整鈦網邊緣和終板角度保持一致,在椎間撐開下放置鈦網,松開椎間自動撐開器后自然擠壓即刻穩定鈦網。術中透視避免鈦網位置偏后。術后常規配戴頸托 3個月,以X線片上出現骨性融合后解除制動(圖1~7)。 圖1多節段后縱韌帶骨化,術前側位片,椎管矢狀徑顯著變小 圖2CT平掃顯示頸椎后縱韌帶鈣化,椎管矢狀徑顯著減少。箭頭顯示為骨化的后縱韌帶 圖3術中用小的椎板咬骨鉗(1 mm厚度)進行后縱韌帶骨化組織的切除,減壓后硬脊膜顯露清晰。箭頭顯示為減壓后顯示的硬脊膜 圖4行自體髂骨植骨,術后3個月復查,內固定位置良好,椎管矢狀徑擴大 圖5術后12個月復查,植骨已經達到骨性融合 圖 6行鈦網椎間融合,術后復查 圖 7術后12個月,植骨已經骨性融合2 結果
33例患者獲 8~45個月(平均 22個月)的隨訪。按 JOA療效評定標準,術后改善率≥75%為優; 50%~74%為良; 20%~49%為好轉;≤19%為無變化; 0%以下惡化。本組術后3個月評分:優 15例,良9例,好轉 7例,無變化 2例;優良率72.7%,術后12個月評分優 14例,良 12例,好轉8例,無變化0例,優良率78.8%。術后3個月JOA評分和術前JOA評分之間、術后12個月JOA評分和術前JOA評分之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SS 10.0軟件分析,存在統計學顯著性差異(表1)。
所有病例中,有2例術中出現硬膜破裂,給于修補或明膠海綿壓迫,術后1例出現腦脊液漏,給于平臥、換藥等處置后于10 d后消失。1例出現C5神經根麻痹,給予營養神經藥物,功能鍛煉后于1個月恢復。1例術后出現鋼板松動,再次給予手術治療。術中、術后均無脊髓和椎動脈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隨訪在12個月以上的患者共27例,頸椎融合節段均達到骨性融合。6例在術后8~11個月已經達到骨性愈合。
表1 JOA評分對比術前評分術后3個月評分術后12個月評分6.7±1.910.1±2.3*10.7±3.1***術后3個月評分和術前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12個月評分和術前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3 討論
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在影像學上表現為頸椎退變和后縱韌帶鈣化引起的頸髓多節段的前后受壓,狹窄層面椎管實際矢狀徑顯著減少,即使病人此時未出現相應明顯的臨床癥狀、體征,但低能量的頸椎外傷都容易造成頸脊髓的急性損傷,往往也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此伴 OPLL的脊髓型頸椎病需行手術治療早已被廣泛接受。但是對于手術治療的方法一直存在不同的爭論。自1958年以來,Smith-Robinson率先開展頸前路手術以來,相繼出現了多種頸前路手術方法,其中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已被認為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較好的術式之一。因骨化的后縱韌帶位于脊髓前方,因此,前路手術應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術方法。前路手術能夠直接切除骨化灶,解除對脊髓、血管及神經根的壓迫。
重度的脊髓型頸椎病合并OPLL的,由于韌帶骨化灶的位置、范圍及厚度等眾多因素直接影響到前路手術的操作安全。有作者認為涉及2個節段的OPLL行前路手術治療,對于骨化灶超過2個椎節以上時,手術難以切除干凈,適合行后路手術間接減壓[2]。對于重度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椎管的有效空間顯著降低,且同時合并有OPLL的患者,手術切除OPLL進行椎管減壓的可操作空間顯著降低。尤其對于OPLL的厚度大于5 mm,前路減壓技術難度較大,使前路手術危險性增大,極易損傷硬膜和脊髓,出現腦脊液漏甚至造成截癱。故有人認為在此情況下只宜行后路手術間接減壓,減壓后留有一定的椎管有效空間,可以再次考慮前路徹底的切除OPLL和充分的減壓[3、4]。然而,后路減壓脊髓的后移空間有限,如果不進行恰當的固定有可能因頸椎穩定性下降導致后凸,反而加重頸髓受壓。且椎管前方的致壓因素并未能去除,患者的癥狀緩解有限并可能再次復發。同時也存在脊髓栓塞綜合征、后路開門后再關門等缺點,故后路手術并非最理想的術式[5、6]。亦有對于重度脊髓型頸椎病采用后-前路聯合手術治療的報道,先進行后路的“雙開門”或者“單開門”椎管減壓,一期或者分期進行前路的椎管減壓和前方植骨固定,據稱亦取得較好的神經功能恢復效果[7、8]。但是,后-前路聯合手術不僅僅是增加手術的創傷,而且在后路手術后因前面壓迫未解除反而增大了脊髓損傷的危險性,更重要的是后前路手術和固定,使頸椎完全喪失了生理曲度和運動功能,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也可加速頸椎臨近節段的退變[8、9]。
【摘要】 探討一期前路手術治療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的臨床療效。[方法]對33例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術治療,手術依據鈣化的后縱韌帶和硬脊膜粘連的情況采用徹底切除鈣化后縱韌帶或使之“漂浮”的方法,減壓充分后給予取自體髂骨或骨粒填充的鈦網做椎間融合,Windows鋼板內固定。[結果]33例病例隨訪8~45個月(平均 22個月),術前JOA評分6.7分,術后3個月評分10.1分,術后12個月評分10.7分。優良率分別為72.7%和78.8%。未出現脊髓、椎動脈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結論]一期前路手術治療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OPLL,能夠獲得徹底的椎管減壓和良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病 后縱韌帶骨化 外科手術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for sever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MA Hua-song,ZHOU Jian-wei,ZOU De-wei,et al.Spinal Center of PLA,the 306th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for sever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Method]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 continuous OPLL underwent posterior longitude ligament resection and floating i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The intervertabral space were stabilized by autoilum graft or titanium cage and fixed with windows plates. [Result]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 to 45 months,mean 22 months. Preoperative JOA scores were 6.7,and th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were 10.1 and 10.7 (evaluated in 3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the mean amelioration rate was 72.7% and 78.8%.Of these 33 patients,no severe complications such as cord or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occurred. [Conclusion]Posterior longitude ligament resection and floating i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ever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erative surgical procedures
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常常伴有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兩者的發病部位相同,癥狀相似,難以截然分開。本院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期間采用一期前路手術治療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患者33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治療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3例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 38~69歲,平均 48.5歲。病變累及 2個椎節者 23例, 3個椎節者 7例,4個節段3例。病程 4 d~26個月,平均 6.7個月。7例有不同程度的頸部外傷史,3例為外傷后急性起病。
1.2 影像學評估
所有病人術前均拍攝頸椎X線及頸部 MRI,所有病例同時行 CT檢查。X線側位片示頸椎退行性變者30例,且CT也可確診合并有后縱韌帶骨化。以骨化后縱韌帶厚度與相應部位椎管矢狀徑之比為椎管狹窄率,椎管狹窄率大于30%為椎管狹窄,本組病例中椎管狹窄率為 74%~65%,平均 70%。所有患者均經MRI檢查,顯示合并椎間盤退變突出壓迫脊髓者 29例。
1.3 病情評估
按日本骨科學會(JOA)頸椎病療效判定標準,術前、術后分別給患者評分。病情分四級: 0~4分者為嚴重; 5~8分者為重度; 9~12分為中度; 13~16分者為輕度。本組63例中,術前評分嚴重5例,重度28例。術后改善率 =(術后得分 -術前得分)/(17-術前得分)×100%。
1.4 手術操作要點
全麻下取仰臥位,肩胛間墊薄枕,依據術前頸椎過伸位側位X線片,確定頸椎的后伸程度。取頸前斜切口,切開皮膚及頸闊肌后沿胸鎖乳突肌前緣分離進入直至椎前,將氣管、食道牽向內側,頸動脈鞘等牽向外側,切開頸前肌、椎前筋膜和前縱韌帶,自骨膜下向兩側剝離至椎體外緣,注意勿損傷椎動脈。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后,按術前影像學與臨床癥狀相結合確定的減壓范圍,先徹底摘除病變節段椎間盤,以可看到 Luschka關節為度,避免損傷兩側的椎間血管。咬骨鉗咬除椎體中 4/5之前方大部,后用槍式咬骨鉗咬除椎體后部直至鈣化的后縱韌帶,寬度在1.5 cm左右。用神經剝離子逐步分離后縱韌帶和硬膜之間的間隙,將骨化或增厚的后縱韌帶整塊或分次用槍式咬骨鉗給予切除,使硬膜囊前方得以充分減壓。如果兩者粘連緊密,則不強行分離,以免損傷硬膜導致腦脊液漏,利用硬膜的自身膨脹使其“漂浮”。減壓槽的上下邊緣易殘留骨贅,常規行潛式擴大減壓,并將減壓區邊緣修整成斜坡狀,避免術后造成二次致壓。在行椎管減壓同時,常規給予甲強龍500 mg快速靜脈滴注,15 min左右滴注完成,給予預防性應用,保護脊髓,減少脊髓再灌注損傷和水腫[1]。所有病例均取自體髂骨或者自體椎體的松質骨骨粒充填鈦網(北京富樂公司提供)做椎間融合,前方采用穿過單側皮質骨的Windows鋼板(北京奧斯比立克公司提供)固定,獲得即刻的穩定性。對于使用鈦網做椎間融合的病例,鈦網直徑的選擇盡可能選擇略大的鈦網,修整鈦網邊緣和終板角度保持一致,在椎間撐開下放置鈦網,松開椎間自動撐開器后自然擠壓即刻穩定鈦網。術中透視避免鈦網位置偏后。術后常規配戴頸托 3個月,以X線片上出現骨性融合后解除制動(圖1~7)。 圖1多節段后縱韌帶骨化,術前側位片,椎管矢狀徑顯著變小 圖2CT平掃顯示頸椎后縱韌帶鈣化,椎管矢狀徑顯著減少。箭頭顯示為骨化的后縱韌帶 圖3術中用小的椎板咬骨鉗(1 mm厚度)進行后縱韌帶骨化組織的切除,減壓后硬脊膜顯露清晰。箭頭顯示為減壓后顯示的硬脊膜 圖4行自體髂骨植骨,術后3個月復查,內固定位置良好,椎管矢狀徑擴大 圖5術后12個月復查,植骨已經達到骨性融合 圖 6行鈦網椎間融合,術后復查 圖 7術后12個月,植骨已經骨性融合2 結果
33例患者獲 8~45個月(平均 22個月)的隨訪。按 JOA療效評定標準,術后改善率≥75%為優; 50%~74%為良; 20%~49%為好轉;≤19%為無變化; 0%以下惡化。本組術后3個月評分:優 15例,良9例,好轉 7例,無變化 2例;優良率72.7%,術后12個月評分優 14例,良 12例,好轉8例,無變化0例,優良率78.8%。術后3個月JOA評分和術前JOA評分之間、術后12個月JOA評分和術前JOA評分之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SS 10.0軟件分析,存在統計學顯著性差異(表1)。
所有病例中,有2例術中出現硬膜破裂,給于修補或明膠海綿壓迫,術后1例出現腦脊液漏,給于平臥、換藥等處置后于10 d后消失。1例出現C5神經根麻痹,給予營養神經藥物,功能鍛煉后于1個月恢復。1例術后出現鋼板松動,再次給予手術治療。術中、術后均無脊髓和椎動脈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隨訪在12個月以上的患者共27例,頸椎融合節段均達到骨性融合。6例在術后8~11個月已經達到骨性愈合。
表1 JOA評分對比術前評分術后3個月評分術后12個月評分6.7±1.910.1±2.3*10.7±3.1***術后3個月評分和術前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12個月評分和術前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3 討論
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后縱韌帶鈣化在影像學上表現為頸椎退變和后縱韌帶鈣化引起的頸髓多節段的前后受壓,狹窄層面椎管實際矢狀徑顯著減少,即使病人此時未出現相應明顯的臨床癥狀、體征,但低能量的頸椎外傷都容易造成頸脊髓的急性損傷,往往也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此伴 OPLL的脊髓型頸椎病需行手術治療早已被廣泛接受。但是對于手術治療的方法一直存在不同的爭論。自1958年以來,Smith-Robinson率先開展頸前路手術以來,相繼出現了多種頸前路手術方法,其中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已被認為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較好的術式之一。因骨化的后縱韌帶位于脊髓前方,因此,前路手術應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術方法。前路手術能夠直接切除骨化灶,解除對脊髓、血管及神經根的壓迫。
重度的脊髓型頸椎病合并OPLL的,由于韌帶骨化灶的位置、范圍及厚度等眾多因素直接影響到前路手術的操作安全。有作者認為涉及2個節段的OPLL行前路手術治療,對于骨化灶超過2個椎節以上時,手術難以切除干凈,適合行后路手術間接減壓[2]。對于重度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椎管的有效空間顯著降低,且同時合并有OPLL的患者,手術切除OPLL進行椎管減壓的可操作空間顯著降低。尤其對于OPLL的厚度大于5 mm,前路減壓技術難度較大,使前路手術危險性增大,極易損傷硬膜和脊髓,出現腦脊液漏甚至造成截癱。故有人認為在此情況下只宜行后路手術間接減壓,減壓后留有一定的椎管有效空間,可以再次考慮前路徹底的切除OPLL和充分的減壓[3、4]。然而,后路減壓脊髓的后移空間有限,如果不進行恰當的固定有可能因頸椎穩定性下降導致后凸,反而加重頸髓受壓。且椎管前方的致壓因素并未能去除,患者的癥狀緩解有限并可能再次復發。同時也存在脊髓栓塞綜合征、后路開門后再關門等缺點,故后路手術并非最理想的術式[5、6]。亦有對于重度脊髓型頸椎病采用后-前路聯合手術治療的報道,先進行后路的“雙開門”或者“單開門”椎管減壓,一期或者分期進行前路的椎管減壓和前方植骨固定,據稱亦取得較好的神經功能恢復效果[7、8]。但是,后-前路聯合手術不僅僅是增加手術的創傷,而且在后路手術后因前面壓迫未解除反而增大了脊髓損傷的危險性,更重要的是后前路手術和固定,使頸椎完全喪失了生理曲度和運動功能,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也可加速頸椎臨近節段的退變[8、9]。
前路手術直接切除鈣化的后縱韌帶直接對脊髓減壓,是治療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OPLL的最合理的方案。但是,一直以來,由于操作空間小,難度大,被認為可行性小。有人認為, C3以下范圍不超過 3、4個椎節的OPLL,厚度<5 mm,椎管狹窄率≤50%,行頸椎前路切除后縱韌帶骨化灶較為安全[5、6]。作者認為,只要仔細操作,對骨化的后縱韌帶切除并非沒有可能。對于骨化的后縱韌帶與硬膜無明顯粘連者,直接切除骨化的后縱韌帶。當間斷型鈣化的后縱韌帶位于中央者,用尖刀于兩側縱行切開后縱韌帶,如間斷型鈣化的后縱韌帶位于一側者,先于無骨化或骨化較輕的側方縱行切開后縱韌帶,再向另一側潛行切除椎體后,縱行切開后縱韌帶,然后用神經剝離子逐步分離后縱韌帶與硬膜,并切除分離出的鈣化后縱韌帶。如有骨化的后縱韌帶與硬膜囊粘連緊密而無法分離時,不能強行操作。盡量咬薄骨化灶并在骨化灶四周游離以使其得以“漂浮”。漂移塊周圍的任何阻擋均須徹底咬除。無論是徹底切除還是做”漂浮”,都能夠對頸髓充分減壓。
術前常規拍攝頸椎過伸位側位片。頸椎過伸位側位片可以顯示頸椎的最大過伸曲度,這對于術前判斷手術時體位相當重要。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頸椎后縱韌帶鈣化的患者因椎管的有效空間顯著減小,故常規的頸部過伸的手術體位有可能使椎管矢狀徑進一步減小,導致頸髓損傷。術前依據頸椎的過伸位片,合適擺放患者的體位,不僅能夠獲得最大的頸部后伸體位,方便手術操作,而且能夠有效避免過伸導致頸髓損傷。
前路應用的Windows鋼板系統系鈦合金材料制作,能夠有效防止長節段的植骨融合后植骨塊塌陷、移位、脫落和頸椎的后凸畸形[11]。鈦網作為長節段融合的金屬Cage,能通過有效的支撐作用恢復頸椎的生理曲度和保持椎間高度,且可以用減壓后的椎體松質骨填充,再鈦網內植骨,可避免頸外供骨區的損傷和并發癥。鈦網聯合Windows鋼板的支撐和防旋轉作用,能夠使頸椎獲得即刻穩定性,增加了椎間植骨融合的幾率[12]。在選擇合適直徑的鈦網時,主張選擇直徑略大的鈦網,可以保證充分的植骨量,使鈦網和骨槽側壁有一定的接觸。放置鈦網的過程中,保持鈦網和椎體終板的角度一致,使鈦網和終板緊密接觸,均能夠有利于植骨融合。本組病例中,所有隨訪的病例在術后2年均達到骨性融合,無1例出現假關節形成。
4 結論
針對重度脊髓型頸椎病合并OPLL的患者,手術治療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徹底的椎管減壓。頸椎一期前路手術治療,針對不同的OPLL情況徹底切除鈣化的后縱韌帶或者使之“漂浮”,均取得了徹底的椎管減壓和良好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