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堂的“問題教學”初探
韓曉偉
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動學生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今天,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這就要求注重實際,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達到這一目的,良好的“課堂提問”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課堂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按學生學習情況分成若干個問題,從而對不同層次又分解到各個不層次的教學中,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研究、進行探索,使學生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并嘗試到成功的喜悅。既符合學生的主動參與又能開發學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下面就教改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考談一點粗淺的意見:
一、全面了解教學,精心設計是關鍵
教師應全面了解教材的方方面面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緊扣教學目的,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分層設計成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邊的具體事實或與同學討論或與同學共同操作,來挖掘問題的結果并思考、尋找科學規律,總結規律。問題的設計不應只應注重結論,應應注重體現動態的過程,問題的設計在學生已經具備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誘導學生主動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尋求問題內在的規律性,故精心設計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成功還是失敗的關鍵所在。問題的設計更應注重其發現的過程,如果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師備課中或預想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學生回答,直至學生的回答落人教師設計好的“答案”為止。這樣的提問與教師的講授沒有本質的區別,沒有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另外老師要走出一節課總是馬不停蹄”地提問,把每一個要教學的內容,分得很細很細,每一步都給學生搭好了“臺階”的誤區,問題的設計應合理、科學,提問對象不能隨意,提問時機要把握準確,不可忽視對重點、難點的點撥和講解。讓學生順著“臺階”一步一步地走,課堂上表面上很熱鬧,學生參與度高,實際上學生的參與是淺層次的,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參與思維,當然更談不上思維得到發展和提高。注意問題的設計與提問的時機,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對不同層次的問題要選擇不同層次的提問對象;提問的時機要成熟,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探索其中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獲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
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其次是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甚至讓學生大膽地猜想、猜測自己認為的好的方式方法,用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學生,順其道而行之,此時教師只是困難的排除者釋疑者,是幫助學生思考。
再次是空間。課堂上采用學生個別學習、對組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教或情景表演等形式,加上原先有的師生一問一答和教師講述,共6種基本教學組織形式,通過這6種基本教學組織形式引發學生思考給師生都帶來一種意外發現的滿足。幫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讓學生確實能做到主動、獨立地學習。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 三、提出的問題要有層次性
要依據內容設計,循序漸進地啟發學生,使學生達到逐步理解,得視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由已知向未知進行遷移,切合學生的思維流程。又因為學生差異的層次性:學生的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方法也不同。所以,提問應充分考慮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被觸動,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都參與思考的積極性。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
四、所提出的問題將知識,實際相融合
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相融合。而不是認識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滿知識和需要知識。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不只是在書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學習不只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簡單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檢驗,并發現問題,重新解決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知識內容,同時,提高和完善自己。
五、提出的問題體現出課堂的教學動態與藝術
1.一個真實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的綜合產物。其中有預先設定的,計劃的,規定性的東西,但在實際過程中會結合實際使教與學發展為學生的發展,從而去整體把握,綜合滲透,駕馭動態的生成過程,并運用動態的特有的特征——主動、潛在與差異,為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獨特的課堂教學藝術是將教育與藝術有機的結合,使自己儼然扮演一個藝術家的角色。用藝術為課堂注射活力,喚起學生的仰慕與共鳴,與老師一道產生共振,將藝術延伸到課堂教學,為課堂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同時將教育融入藝術中,使教育更有色彩,知識結構與學習結構有多角度、多維度的深化。
總之,提問與被提問的靈活運用,是組織好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在提問的過程中,忌煩、燥,更忌不考慮學生的學情,盲目地提高、提問,或者說,盲目地追求課堂的“熱鬧”,其實,有時恰恰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對于學生的答案和結果,要有理智地評價,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求同存異。用自己的行為證明科學,讓學生領會探究問題的機智,勇敢,將教學實實在在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