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課堂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張偉偉
摘要:新課程改革實施幾年來,我們發現,數學教學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生活,數學教學更精彩,學生更容易學好。但在實踐中,卻仍有很多學生放棄了學數學,仍覺得枯燥乏味,毫無興致。要使更多的學生投入數學學習,我們可以嘗試從培養他們的興趣入手,提高課堂效率,從而使學生熱愛數學。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習興趣;求知欲 新課程改革實施幾年來,我們發現,數學教學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生活,數學教學更精彩,學生更容易學好。但在實踐中,卻仍有很多學生放棄了學數學,仍覺得枯燥乏味,毫無興致。試問身處教學一線的我們,教材變了,我們的觀念變了嗎?我們的思想變了嗎?我們的教學方法變了嗎?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色,發揮優勢,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要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要使更多的學生投入數學學習,我們可以嘗試從培養他們的興趣入手。 興趣指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是個人在以特定活動、事物以及人的特性為對象時,反映在積極的、選擇的愛好傾向上的情緒緊張態度。個人對感興趣的東西不知不覺地神往,表現出注意的傾向。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習知識的向導,教學活動能否達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情境上、設計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可見,培養學生的興趣很有必要。但是要培養興趣并不容易,數學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它沒有音樂學科那種優美婉轉的旋律,也沒有美術學科那樣艷麗多彩的畫面,更沒有文學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節,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極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從而削弱乃至喪失學習興趣。那么如何培養興趣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誘發求知欲 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和規范。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因此,我決定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節時,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日歷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迅速地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地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識,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從生活中的例子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復雜問題 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知識來提高學習的興趣。 例如,講“概率”這一節時,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改進:我模仿了一個商場的活動設置了個轉盤,讓學生體驗中獎的可能性,我還把中央電視臺“幸運52”節目中翻笑臉的游戲引入課堂,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最后,我準備了一份“豐厚”的獎品,讓學生仿照上面設計一個游戲方案,使自己盡可能地獲得這份獎品,這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怎么設置方案自己機會才大呢?游戲與數學概念無形中連在了一起,此時此刻,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三、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游戲吸引學生 在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個笑話、一句生動的話、一個有趣的事例都給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奮發進取的信心。比如,在講解“點動成線、線動成面”時,我拿出一個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劃出了一道弧線;然后我又打開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轉動,逐漸形成了一個面,然后我告訴學生,這分別就是“點動成線”和“線動成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調動了起來。再比如,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感到困難的還有繁多的公式定理,記不牢、用不好,而單純的死記硬背又往往容易記錯。這時我對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煉,找一些形象的口訣、圖表,學生會感興趣,樂于接受。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我就歸納為:“同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找不著”。這樣學生就容易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