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留守兒童”的特點和成因及教育和管理策略
劉旭
摘要:“留守兒童”是新生事物,史無前例,沒有前車可鑒,沒有章法可循。農村教育工作者必須接受新事物,分析新問題,找出新方法。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面臨新的挑戰,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和形成的原因,探索出了教育和管理的應對策略,為建設和諧安定的新農村,為推動時代文明和進步盡心竭力。
關鍵詞:“留守兒童” 特點 成因 應對策略
“留守兒童”的含義為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廣義泛指是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兒童與親戚一起生活,兒童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問題,就成了當今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更是廣大農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問題。因為它是新事物,史無前例,沒有現成的方法和手段解決,而它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留守兒童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從而有效的解決問題。
一、 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
1、心理素質差,人格發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留守兒童的父母有的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孩子出現了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與人交往、膽小、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有被歧視的感覺和強烈的自卑感、心理負擔過重、頑皮任性、沖動易怒、神經過敏、逆反心理強等問題。
2、學習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性格較內向,少發言,常常不完成作業,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持久等等。部分“留守兒童” 看到沒上過什么學的父輩照樣能在外打工掙錢,陷入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認為“這書讀不讀也沒啥區別”。
3、思想品行問題較多。父母由于長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又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紀律渙散,沒有時間觀念,自由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性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養成了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行為習慣。由于不便聯系監護人,無法監管,部分“留守兒童”還常與社會無職青年勾結鬼混,把歪風邪氣帶進校園,教師若嚴管就逃學,造成輟學。
4、安全隱患較多。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二、形成原因
1、社會因素。城鄉二元制結構造成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在打工地入學的高昂費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響教育銜接、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的失衡,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因素。家是生活的港灣,兒童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心事。他們需要有傾訴的渠道,也需要有人指導。而此時最親最近的父母卻不在身邊,致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也無法明辨是非,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父母托付爺爺奶奶或親戚朋友代管的,他們忙于自己的農活與家務,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再說隔代撫養易形成溺愛現象。其次,家長(或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的巨大落差,使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3、學校因素。目前學校教育側重于學生在校時段的管理,重視學業成績的提高,對留守兒童心理關愛不夠,無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硬件設施不足等等。而在農村,廣大農民教育觀念陳舊,加之“新讀書無用論”的蔓延和急利主義“打工潮”都給留守兒童造成了不良影響。
三、教育和管理對策
如何關愛留守兒童,讓他們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是每個農村中小學一直關注,一直努力不懈在做的工作。
1、 成立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
近年來,我校結合自身的特點,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實行校長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中隊輔導員具體抓的三級聯動責任制。根據留守兒童教育的特殊性、長期性和系統性擬定了三期方案,分別就不同的側重點研究留守兒童問題,同時這三期方案又相互關聯,互為補充,構建比較系統的留守兒童特殊教育方案。第一期:開展“關注留守兒童——愛的關懷”系列活動,關注留守學生的心靈,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和樂觀開朗的個性。讓學生感受到關懷,給予學生愛的力量,預防親情缺失。第二期:在關懷的基礎上,開展“關注留守兒童——學習管理”系列活動,加強留守學生的行為規范和學習管理。缺乏學習監督自制力差是留守兒童的特點,需要進行有效的督促,增強留守學生學習主動性,在學習中樹立信心。第三期:加強上兩期方案的成果的延續,通過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協調學校、政府、家庭和社會的力量構建留守兒童監護體系,開展“關注留守兒童—— ‘家長學校’”系列活動,使留守學生在和諧的教育環境中健康成長。
2、 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為了便于系統地探討這部分留守兒童家庭和學校教育結合規律,各班認真摸清“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建立了“留守兒童”專門的檔案和聯系卡,主要包括學生的住址、父母的聯系地址、電話、委托監護人等有關情況,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留守兒童班主任手冊”。各中隊輔導員每天輔導一次作業,每周記載一次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情況,每月進行一次交流談心的家訪并及時做好記錄,使“留守兒童”處于始終有人關愛的環境之中。
3、成立 “留守兒童之家”
關愛留守兒童,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我校建立起了留守兒童之家組織機構。建立起了“愛心圖書室”,開通了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每月與家長通一次電話,給家長寫一封書信,彌補這些孩子“親情上的缺失”。并給每位留守兒童的家長寄去《致留守兒童家長的一封信》,信里我們著重強調了聯系和溝通的問題,要求他們平時多給孩子寫寫信打打電話,多多了解孩子在學校、在家中的情況,關心他們心靈上的感受。使學生們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使學生在心靈上得到了安慰,對自己父母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
4、 開展了“1+1”、“幾+1”幫扶結對活動
我校為留守兒童選配了教師與他們結對,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在生活上給他們給予幫助,在學習上進行輔導;并選配了優秀的學生和學生干部與留守兒童開展“幾+1”結對活動,讓他們在生活、學習上互幫互助,成為知心朋友。許多學生還邀請留守兒童到家里做客,為留守兒童過生日,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馨,樹立學習的信心。
5、 抓好心理疏導
結合部分“留守兒童”孤獨、自卑、自棄等不良心理,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心理缺陷、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咨詢、召開主題班會、隊會等途徑,規范“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教師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留守兒童,在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中多拿一只眼睛看他們,多與他們溝通,想辦法聯系其父母,了解其家庭情況,托付照顧情況等等,關注他們的發展變化,耐心細致地做好他們的心理輔導工作。使其在學校能得到更多的呵護與關愛,使他們留戀學校生活,體會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以達到安心學習,舒心生活的要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動之以情,勝過許多說教,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觸及了學生的心靈,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其收效良好。
6、 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不斷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獻愛心募捐活動,演講比賽、優秀家長評選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運用學校閱覽室,團隊活動室,實驗室,興趣小組等各種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課余生活過得充實豐富,積極向上,解除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產生的心理問題。盡量讓留守兒童“留”在校園,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建設的投入,營造轉型“家庭式”校園,盡可能地優先考慮留守兒童的住校問題,生活補助問題。讓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家庭教育的空白。讓這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切實的感受到來自學生、老師、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愛,讓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筆者從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深感“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當今教育所面臨的又一挑戰,更是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個“新問題”,我們只有不斷探索,歸納和總結,不斷大膽創新,才能將這塊骨頭啃下來,才會更快更好地推進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讓我們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提高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建立起和諧、安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推動時代文明與進步而盡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