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
關愛留守兒童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在這美好的金秋時節,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中秋佳節。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七年級的全體教師,祝各位領導和代理家長和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各位留守兒童學習進步、健康成長!留守兒童是當前社會備受關注的一個群體,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牽動幾萬人的心,二郎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率先提出了“三關”這一民生工程。近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全體“代理家長”的努力工作下,“三關” 工程得到了順利開展,工作機制日趨完善,工作模式不斷創新,工作成果日漸豐碩,引來了無數的學習和效仿者。今天 ,二郎鄉黨委政府再施大愛,召集留守兒童和代理家長共度中秋佳節,讓留守兒童在集體中感受家的溫暖,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作為一名代理家長,此刻的我,千言萬語也難表達我的激動情懷。自進二郎中學就深刻地認識到了“三關“工程的重要性,我將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視為和教學工作同等重要的事,在政府和中學的領導下,認真的做到對留守兒童的“三管一強化”、“五必訪”、“十個一”。盡量讓代管的留守兒童心理有依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權益法律保護
論文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年輕人離開農村去大城市務工,然而,他們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農村學習,得不到父母的照顧,且這些留守兒童的權益也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對農村留守兒童權益采取法律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通過對留守兒童的監護,教育,人身安全等方面提出相應法律保護對策,旨在逐步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使其學習和生活都能夠更好地發展。論文關鍵詞 留守兒童 受教育權 法律權益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其中之一就是留守兒童問題。許多在外務工的人員只能自己進城的,但是卻無力讓孩子進城就讀。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由父母中的一方或托付他人代為照管,而子女在一年中也很少能和他們見面,甚至好幾年也盼不到與父母相聚。這不僅增加了農村留守兒童及其父母來自教育、醫療、交通及住宿等方面的壓力。而且,長此以往也制約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法律保護現狀<p
淺談從社會學習理論看電視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
論文摘要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包括三個方面:相互作用論、觀察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電視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發揮它的優點和規避它的缺點需要以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作指導,社會各級政府部門的行動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論文關鍵詞 社會學習理論 電視媒體 留守兒童 成長。社會學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主要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這一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相互作用論、觀察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筆者以永州市東安縣紫溪鎮中心村的留守兒童為調查對象,設計了一套關于電視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影響的調查問卷。一、問卷發放和回收情況本次調查問卷分為兩大板塊,根據調查對象的不同分為:留守兒童卷與監護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鎮塘夫中心小學的100名小學生,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8份,有效回收率為98%。抽取紫溪鎮的100名監護人,發放問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問卷92
試論從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討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道路
論文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里,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變遷、融合與進步的同時,問題也越來越多,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越來越多,當前我國教育管理制度難免出現局限性,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越加凸顯。我國社會工作從西方引進到現階段的幾十年,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為我國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同時我國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發展也為社會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論文關鍵詞 農村 留守兒童 教育 社會工作 發展道路一、相關背景改革開放以前,城鄉二元結構使城市和農村形成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通道被堵塞,在農村中傳統文化占主導地位,經濟自給自足,人們每天早出晚歸,過著一種很平靜的田園生活。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我國的戶籍制度也日益松動,原來農村中人們平靜的生活逐步被打破,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外出打工的農民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貢獻的同時也給家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卻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法律思考
論文摘要 現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大批青壯年離開農村去大城市工作,然而,他們的孩子無法與父母一起生活,因而,這些留守兒童所產生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所以,本文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問題,對于對留守兒童的監護,教育,人身安全等方面問題提出相應法律保護對策,旨在使其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夠更好地發展。論文關鍵詞 留守兒童 受教育權 法律權益近年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從而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這樣進一步積極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但是,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我們所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學術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界定各有不同,有的學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對此,筆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他們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而繼續生活在戶籍所在地,并由父母單方,或是其他親人委托監護,撫養的未成年人。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保護現狀(一)農村留守兒童監
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
摘要:本文闡述了留守兒童的定義;指出了留守兒童的特征;剖析了研究留守兒童問題的意義。關鍵詞:留守兒童;定義;特征;意義。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日益加速,中國出現了規模愈來愈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現象。2009 年 10 月 1 日零時,全國流動人口估算數為 2.11億人[1],“80 后”正逐步成為主體。當前,人口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農村流向城市,由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由中西部地區流向東部沿海地區。隨著流動民工隊伍的持續擴大,流動人口子女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流動人口子女群體中,有一些不能跟隨父母進城,留守在家鄉,和父母一方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或獨自生活的兒童,我們稱之為留守兒童。他們的數量是巨大的,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 5800 萬人[2]。近些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引起政府、社會、學者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一、留守兒童的定義。什么是兒童?兒童,“系指 18 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 歲。”這是依據國際《兒童權利公約》
淺議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農民外出務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而進入人們的視野。城鄉發展的現實差距、農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革讓更多的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由此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一、留守兒童的基本類型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留守兒童”進行監護。二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以上各種狀況使得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幫助及父母情感上的關懷、呵護,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帶來不利影響。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及點:1.學習狀況一般由于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更多的家庭,根本沒時間和精力來輔導他們,他們整天為生計而發愁,根本不可能去輔導孩子。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
關于留守兒童不良網絡行為的干預措施
網絡以無與倫比的魅力吸引著眾多青少年。海量的信息、精彩的游戲、方便的網絡交友、卓著的遠程協助等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但是隨之而來的網絡不良行為日漸突出,其中留守兒童由于家長監護的缺失以及對網絡的不成熟心理,加劇了不良的網絡行為,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一、留守兒童的不良網絡行為分析1.網絡病癥問題。由于網絡的多樣性使不少留守兒童長期沉溺于網絡之中,一些留守兒童已出現明顯的網絡病癥,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有不少兒童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網上娛樂綜合癥”。當孩子迷上網上娛樂時,就會上網成癮,其后患無窮。有人研究認為,網上娛樂一旦成癮,則與沉溺賭博、吸毒等癮癥無異。2.不健康網點對青少年的危害問題。一些大肆渲染色情、暴力、邪教或反動的網站,已毒害了一批留守兒童,幾乎讓家長“談網色變”。3.誘發青少年犯罪問題。專家表明,目前青少年嚴重不良行為、違法犯罪行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網絡中不良信息的活學活用。4.由于網絡的推崇致使青少年對黑客行為產生了盲目的崇拜,隨意的傳播病毒對網絡產生了嚴重的安全隱患;肆意地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
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產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16歲以下的孩子,在學齡上一般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據統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以下的占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逐年在增長。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的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這不僅嚴重影響我國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而且直接制約我國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和現代化進程,尤其不利于社會穩定和公正、和諧社會的實現,亟需社會共同的關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決。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現狀1.心理偏差。留守兒童群體當中出現了較嚴重的心理危機: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自卑心理加劇,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與父母的疏離隔膜感增強。2.性格缺陷。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脾氣暴躁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淺析
摘要:親情缺失、家庭監管缺位、學校教育缺失和社會關注不夠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學校、家庭與社區聯手形成合力是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措施。為此,本文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積極探討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提出了對“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對策分析一、引言我鎮地處經濟欠發達的河西走廊西部,是典型的農業大鎮。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我鎮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地擁向城市,農民背井離鄉,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留守兒童”已成為我鎮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1.成因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親情缺失</p
淺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成因及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以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農民外出打工、經商現象十分普遍。許多兒童因種種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監護人,使孩子面臨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隊伍。如何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關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已成為當今時代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一、現狀通過對我縣一些城鄉小學的調查,結合我校留守兒童的情況分析,緣于“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現象,衍生出這一特殊群體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與關注。1.“留守兒童”安全隱患多,極易遭到傷害。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這時候的“留守兒童”一旦失去或脫離家長適當的約束與科學引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2.“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差,身體發育不良。“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長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相當一部分學生存
關于城鎮留守兒童的問題與思考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飛速發展,城鎮居民不斷增加,部分新增居民為了進一步改善生活條件,一些年青的父母便背井離鄉,外出務工,這就形成了城鎮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這些留守兒童失去了父母的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中,這些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行為習慣、自覺性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我們調查,部分留守兒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子女教育期待水平低。部分家長潛意識里,把孩子的學習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由于在家的一方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農活,沒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學習,對留守兒童學業輔導過少,導致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有的將孩子托付給祖輩、親友照管,一些臨時監護人普遍年齡大,文盲或半文盲比例較高,基本只能保證孩子日常生活問題,在學習和行為習慣培養上無法給予留守兒童有效的幫助和輔導,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一般和較差,行為不規范。平時,留守兒童最苦惱的是“作業不會做,不知問誰好”、“功課跟不上,沒有人輔導”、“學習沒興趣”,有的甚至流露出“生活沒意思”等偏激的想法。還有一些家長雙方外出
淺議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在給農民創造增收致富機會的同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這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懷,在學習、生活、心理及人格的發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1.“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差,身體發育不良。“留守兒童”缺乏家長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2.心理不鍵全,人格極易出現扭曲。由于父母關愛缺乏,同時心理發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種種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現或是攻擊性較強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執己見、情緒多變、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現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出現抽煙喝酒、沉迷網絡等不良行為習慣,有些甚至還被不法分子利用參與一些盜竊、斗毆、尋釁滋事等違法活動,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3.學習動力不足,厭學,導致學習成績較差。照
關于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淺探
一、新時期、新局面,留守兒童的新變化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飛速發展,打工族隊伍逐漸龐大,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新問題。中央政府對教育機制進行了改革,用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義務教育將不收取任何費用,對家庭貧困學生進行生活補助,這些措施政策的實施為農村留守兒童上學的經費問題提供了保障。國家在高等院校及時地增加了“免費師范生”的教學方式,及時地運用國家教育機制的調控手段加以對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的構建,用新的形式解決了留守兒童教育的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同時,新時期黨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方針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各項鼓勵農民農耕生產的力度和靈活性都在逐步加強;種糧直補費用逐年增加,農村合作醫療涉及范圍日益擴大,各種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繼推出;對農村生產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這些措施的確讓我國的部分農民改變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經濟收入,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勞動力現狀。農資價格上漲,合作醫療制度的不完善,長時間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極大地減少了農民群眾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約著農
關于學校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芻議
摘要: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兒童群體——“留守兒童”。孩子由于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成長環境里,容易出現一系列的“留守綜合癥”。大多數留守農村的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問題凸現,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長期頭痛和思索的教育問題。重視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開展學校心理教育,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關鍵詞:學校教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班今年12歲的女孩張藝馨是一名農村的學生,由于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藝馨跟爺爺奶奶在家生活。“十一”前夕,藝馨突然“失蹤”了,兩天兩夜不回家。爺爺和鄰居找了很久,才在一家網吧找到她。爺爺驚奇地發現,跟小麗在一起的居然還有一個比她大幾歲的陌生男孩。藝馨說,她已經跟這個男孩出來玩過好幾次了,非常開心,自己心里有什么話都可以跟他講。8歲的小男孩由星,是我校二年級學生。剛上二年級時活潑可愛,喜歡學習,成績也不錯,可兩個月以后,由星越來越不愛說話,作業也完不成,甚至有時幾天都不上學。后來,經過了解,才知道爸爸、媽媽出外打工,爺爺奶奶只能管吃住,有時爺爺、奶奶生病就不送他上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障礙與調節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中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一、我縣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目前我縣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對“留守兒童”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于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還有一種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
關于學校——“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賺錢。因此留守兒童越來越多。 據有關方面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15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已有近5800萬。我所在的實驗學校是一所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寄宿制、走讀制民辦學校,雖然是城區學校,但是由于我校特殊的辦學體制,留守兒童占了學校學生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這些留守孩子中,一部分是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大部分是住校生,年齡從5歲半到16歲之間,有一部分孩子還是全托生,一個學期甚至一年才能回家和父母團聚,這些孩子無論是在生活上、思想上,還是在情感教育上,樣樣都不容忽視。一、我校學生留守現象產生的原因我校兒童留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個體層面上看,農村孩子父母在城市中的職業特征和就業狀態,以及他們較低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其很多子女的留守狀態。從制度層面上來講,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的對流動兒童的教育政策以及政策設計與政策執行的巨大不平衡,對農村留守兒童這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的產生和增長起著催化劑的作用。留守兒童這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的存在,一方面折射出務工農民在城市中經濟和是社會的弱勢地位,同時也呼吁體制特別是教育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之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農民工數量越來越多,出現了攜妻離子、告別父母異地務工的社會現象。老人或親戚不得不擔負起撫養孫兒的社會重任,社會上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于主要監護人常年在外,孩子在校的思想品德表現無人過問等,成了各地農村基礎教育的盲點,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性教育問題,如失學、輟學、犯罪等。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個人的教育策略,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鍵詞:管理方式人文關注教育策略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農民工數量越來越多,出現了攜妻離子、告別父母異地務工的社會現象。老人或親戚不得不擔負起撫養孫兒的社會重任,社會上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于主要監護人常年在外,孩子在校的思想品德表現無人過問等,成了各地農村基礎教育的盲點,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性教育問題,如失學、輟學、
淺議怎樣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心理陰影
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敏感的社會性問題,他們中有許多兒童的心理是極不健康的,作為教師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已經是一種刻不容緩的社會責任。作為學校,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鼓勵他們,提高認知,培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讓他們盡量參加集體活動,感受大家庭的溫暖,從而最大可能地彌補他們的缺失,消除他們的心理陰影。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陰影家訪鼓勵興趣溫暖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貧富差距的拉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多種因素,使許多青壯年不得不拋妻別子步入“農民工”行列,有的甚至是夫妻雙方把孩子留給老人,同時遠離故土奔波于他鄉。這就無形中給成長的孩子從內心深處留下了許多缺失和遺憾,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難以正常發展。他們中的許多人思想變得孤僻、自卑、自私、厭學、早戀、逆反,個別還富有攻擊性,心理處于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他們這些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無形中給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結合實際的生活,我想就如何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心理陰影這一話題談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和認識:一、做好家訪工作是幫扶留守兒童消除心理陰影
西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探究與對策
【內容摘要】 本文以“渭源縣清源二小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為例,指出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長期的隔代監護或單親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等,造成留守兒童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表現出諸多不良心理問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上,本文提出要以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教育模式,共同搭建留守兒童愛心教育平臺。【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 隔代(斷代)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在孔子《論語》中的《里仁》一章,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之說,這句話引申到西部教育現狀,就呈現出“孩子在,父母游”的現象。究其根源,是因為我國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由此產生大量留守兒童現象。據統計,目前全國約有1.2億農民工,它們的子女在義務教育年齡階段的約有1000多萬留在家鄉,而且這個數逐年在增長。留守兒童在生活、學業、人格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他們的基本權利和需求得不到滿足 [1]。為了充分了解這些滯留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特對我校24個班級的216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及其咨詢活動。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留守兒童在長期的隔代監
關于關愛留守兒童 發揮長效優勢
【摘 要】:創建留守學生生活教育服務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全員教師代理監護人制度,本著“就近、就熟、就親”的原則,關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既可免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也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貢獻,使學校真正成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園地。【關鍵詞】:留守兒童 學校教育 長效優勢關注留守兒童、少年的成長和教育,牽動著每一個農民工家庭的心。我校在社會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充分挖掘學校教育的內在潛力,發揮學校教育的長效優勢,創新教育管理的既有理念,拓展教育服務的時空范圍,創建留守學生生活教育服務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全員教師代理監護人制度,本著“就近、就熟、就親”的原則,關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既可免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也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貢獻,使學校真正成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園地。一、摸清現狀是關愛教育的前提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我們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在逐漸增多。據調查,目前,全校外出打工的家長有203人,其中父親外出打工有68人,母親外出打工有6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親在家照顧的有41人,
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親情教育刻不容緩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由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的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得很極端。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家庭教育欠缺。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的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了。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系,使得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所取代。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兒童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
淺談農村家長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農村 家長學校 留守兒童 教育論文摘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更是存在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教育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1.學業不良。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由來已久,許多研究工作者都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調查與分析。例如在鄒麗麗等人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現狀的調查中便發現,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在班級學習成績中一般以下的約占了68.3%。在這些學生中都把“學習無人輔導”作為造成自己學習低下的首要因素。而又有75.1%的被調查學生認為父母的外出會對自身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事實上,處于童期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程度還是非常強,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期間由于過于思念父母,導致自身學習成績的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父母的指導和幫助對于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2.道德發展出現危機。對于農村的留守兒童而言,由于大多正處于青春期,是一個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就需要來自社會,尤其是家長的多方面的疏導和關愛。而在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的照顧往往
關于關注未來關注留守兒童
摘要: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業、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與體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實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觀念的影響、學校與社會努力的缺位是問題的主要成因。完善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提高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的認識,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對策。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隨著農村剩余勞力源源不斷地涌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降、違紀頻發、中途輟學的現象也日趨嚴重,它將直接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一、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