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關注未來關注留守兒童
張曉紅
摘要: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業、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與體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實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觀念的影響、學校與社會努力的缺位是問題的主要成因。完善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提高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的認識,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隨著農村剩余勞力源源不斷地涌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降、違紀頻發、中途輟學的現象也日趨嚴重,它將直接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
一、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的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來抓,建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學校應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礎上,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科學的生活引導,配備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解決他們平時心理上的一些問題。
其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以班級為單位,將留守兒童的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代管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監護人的基本情況進行登記。再次,家長學校的制度應正常化、規范化。學校應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會議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了解留守兒童生活、學習、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聯系制度。學校和學生家長之間應建立暢通的定期聯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長宜每月與班主任聯系兩次,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并采取應對措施。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節等學生家長返鄉的機會約父母面談,這樣能使這些父母較為詳細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進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三、社會:營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實現公平的義務教育政策。要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實的市民待遇,適當鼓勵、幫助民工將其子弟帶到城市上學和生活,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
其次,要增加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積極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農村中小學是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但由于國家對農村教育投資的傾斜,使農村教育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因此,國家和政府應適當調整宏觀政策,從資金、人力資源等方面大力扶持農村中小學,切實落實支農政策,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再次,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鄉土環境。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手段就在于在提供物質性公共品供給的同時,也提供非物質性公共品供給,共建一種經濟成本相對較低、生活質量卻相對較高的鄉土環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功與否,是農村能否長期穩定、城鄉能否良性互動、中國現代化轉型能否順利完成、農村“留守兒童”現象能否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的關鍵。
最后,要建立農村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監護體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學校,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加強和完善農村社區教育功能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當前基層黨政機關有大量富余人員,中小學校有大量退休人員,他們完全能勝任中小學生的監護和教育工作??煽紤]由基層教育部門牽頭,聯合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相關群眾性組織,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
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于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應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才能使“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進而使外出務工人員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