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啤酒“三國”戰,戰來戰去小游戲
譚長春
而對于稍關注北京市場、關于啤酒行業發展的“看客”看來,北京市場競爭戰并不如大家所認識的那樣精彩、刺激,只是一場場一點也不好看的小游戲而已!
北京市場啤酒容量再大也好,燕京的份額再大也罷,青島品牌再強,雪花再低調,都只是在北京動了一點小腦筋,實施了一點小動作,布置了一些小規劃,完全沒有外界所說的那種熱鬧與燥動。只是燕京是守,多少有點被動(甚至談不上緊張)顯得開始有點手忙腳亂,青島與雪花是攻,呈現在看客面前的,多少有點大企業做事的大氣與起碼的宣傳從而讓空氣彌漫著血腥的味道!
北京市場啤酒戰,與國內其它區域的營銷戰相比,確實一點也不好看。無論在各當事企業的戰略目標上、品牌營銷上、促銷創意上都還遠沒到劍拔弩張的相對,大張旗鼓的輝煌,可圈可點的經典!
戰略—很失衡
首先從戰略上來看,因為北京是燕京啤酒的絕對戰略性重點區域市場,所以,燕京在戰略上為穩固北京大本營市場而采取手段是必然的,只是完全不如外界所想,在戰略上拿出一整套的規劃方案扼殺對手于搖籃當中,而僅僅是有點“手忙腳亂”地先進行渠道的封鎖,沒有更細切的動作。從外界看來,有點“遲鈍與木訥”或者是“不屑”的味道。即使后面獲得了奧運會贊助商的名頭,卻并沒體現體育(奧運)營銷的優勢;甚至是近期來在北京開始有計劃的將原“清爽”逐步用“本生”進行替換,部分人會認為燕京啤酒就是應該有的北京企業的“大氣張揚”,而更多的會不會認為燕京啤酒還沒有認識到對手的“虎視眈眈”?
燕京的戰略“不作為”,留下了這么大一個空檔,可是青島和雪花并沒抓住機會,來下手更狠一點!其實,青島是因為二十一世紀初期的進入失敗留下了恐懼癥,穩健有余兇猛不足;雪花是“全國人民向往北京,我獨在北京瞭望全國”,蘑菇戰略而非重點城市戰略也!所以,兩家在戰略上確實讓燕京出手總打在棉花上,有強力對手,對手卻有點不跟你玩的味道,讓燕京不得不定下心來,作為市場領導者,不去想如何打敗對手,而是如何先自己戰勝自己,自己加強競爭的認識,提高競爭意識,“自強是最強“!
既然在戰略上,三企業并沒站在對等的位置上,無論時間、空間上都還沒處于正面交鋒,讓該場仗打起來,就有一茬沒一茬的,好像大仗宣告要開打了,卻沒看到戰場,好像高潮要來了,卻已歸于平寂。
品牌—有差距
各企業有各企業的戰略,每個企業的戰略目標不同,那么戰略之戰是很難打的。可是,品牌戰是很多企業最終取勝的法寶,通過打品牌戰成就企業的也是許多企業的夢想。雖然燕京、青島、雪花都是國內啤酒第一軍團,是啤酒業的大企業,可是三企業的品牌差別大大,品牌之戰也無從打起。從品牌上來看,三者根本不存在針尖對麥芒式的刺激!
從消費者看來,燕京打的是北京首都牌,青島打的是國際牌,雪花卻還正在打品牌樹品牌,三者不在一個層級上。所以,在北京市場的啤酒戰,燕京只是打產品牌,高舉起“清爽”全國多年單品種銷量第一的旗幟;青島收斂國際品牌的架子,“從小(店)做起”,不再在中高檔酒樓做國際品牌擴張銷售的美夢,雪花只想在北京慢慢“暢享成長”,“慢慢地知道結果”。
燕京、青島、雪花,都是大企業,北京之戰,只是三大當事企業的資源抗戰,而不是大品牌強品牌之戰,毫無疑問,遠不像統一與康師傅、娃哈哈與原樂百氏、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一樣在消費者心目中都有極強的影響力,從而品牌之戰異彩紛呈,高潮跌起!從這個角度來看,北京啤酒之戰,又是如何的沒勁?又是如何的平淡無味?
促銷—缺創意
聯想曾稱:人類沒有聯想,將會失去什么。上面說到了北京啤酒之戰本身就不是高手過招,沒有跌宕起伏的快感。那么,好的營銷戰如果缺乏創意,又將是如何的讓人興趣索然。雖然古人說,平淡之中輕取對手更值得稱贊,但那也是因為用了別人想不到的絕招的結果,而這絕招就是好創意。
在北京的營銷戰中,幾大當事企業,無論產品定價與促銷,都是“清一色”的對渠道商的買幾贈幾,連消費者促銷都不用,消費者推廣都不用!產品定價都是沿用燕京的老定價,促銷跟進燕京的終端促銷。無論是青島還是雪花,打心眼里只是想吃點燕京的份額就滿足了,比附著燕京的終端、燕京的價格、燕京的除品牌外的一切。這對份額高達90%的幾近壟斷型的啤酒市場來說,青島與雪花走的都是非創新之老路,運作上老生常談,在細節上更細一點就搶燕京的份額一點。
市場規模大,搶一點是一點,容易,但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還需要創意與突破!
好戲在后頭?
只是到了終端,才發現有了點刺鼻的硝煙味道。都拿終端來開打,好像應了“好戲在后頭”俗語。其實,我們上市場轉一圈,稍一歸納,只是幾個當事企業將深度分銷作一下翻版而已!
燕京細化運作,除進行渠道封鎖之外,開始不斷地在終端進行鎖場,增加業務隊伍來服務終端,進行點對點的“定點維護與定點清除”,他們將其稱為“深度分銷”;青島采取社區設直供商,通過對北京“井田式”劃分,進行區塊運作,摒棄粗放的流通方式,他們說這是“深度分銷”,雪花先對城區進行試探性運作,通過試探性運作對市場進行摸底,掌握終端資料與運作規律,再招聘大批業務員進行定點投放,他們將其看作“深度分銷”。而這所有,已經是啤酒行業運用得爛熟的招數,快速消費品企業也都是“見怪不怪”了!
北京啤酒市場戰,沒有太多的奇招,沒有太多的營銷,沒有太多的手段,將終端鋪貨政策制定得稍微有優勢一點,將終端鋪貨做得更實一點,僅此而已!
雖說“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對兩家“攻”型企業是否抓到了老鼠我們不作評論。但北京市場由一家企業壟斷,多少會有些空子可鉆,我們看客希望三企業都能在一個臺上唱戲,多少總比一家在臺上唱戲,一支獨大多些精彩。但是,作為看客,又何嘗不是希望“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讓每一曲戲更精彩些”?“讓中國企業通過競爭取得更大發展”?
好戲在后頭,從策略上來講是在終端,從看客的胃口來看,不在現在,而是在將來。所以,三家當事企業,還得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