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明代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錢茂偉

中國史學史研究是20世紀初才開始受人注目的。元明史學尤其是明代史學,向來是中國史學史研究的薄弱環節。有關的中國通史、明史、中國史學史著作和教材,寫到明代史學,總覺得沒什么好寫。學者們多沿清人惡習,厚誣明人,對明代史學的認識顯得相當浮淺??上驳氖?,近20年以來,明代史學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到目前為止,明代史學的研究水平已上到一個比較高的平臺。為便于讀者的理解與判斷,先對現有明代史學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做一概述 。

1.20世紀80年代前的明代史學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前,明代史學的研究相當薄弱,不僅專題論著少,即便專題論文也不多。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學者們對明代史籍有所注意。李晉華撰《明代敕撰書考》,系統地考察了明代官修諸書的經過,這是第一部專門研究明代官修史學的專著。謝國楨作《晚明史籍考》(此書解放后又出了增訂本,稱《增訂晚明史籍考》)梳理了研究晚明史的有關史籍,且摘錄了大量的書序題跋資料,為后人研究明代史學史省略了大量的抄寫與研究功夫,對后人進行明代史學研究貢獻尤大。而且,謝國楨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論斷,如“有明一代,史學最盛”,又如“明代史學,自陳氏《通紀》流傳宇內,人各操觚,遂成一時風氣”。這些論斷,對明代史學的研究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此外,20世紀60年代,劉節顯然注意到了明代史學文獻的豐富,所以,他在《中國史學史稿》中,曾建議編一部《明代史籍考》。

明代史學的專題研究有一些,關于李贄,有吳澤《儒教叛徒李卓吾》、容肇祖《李卓吾評傳》、朱謙之《李贄》。關于胡應麟,有吳晗《胡應麟年譜》,開胡應麟研究之先河。此外,吳晗于談遷、錢謙益,容肇祖于陳建,包遵彭于王世貞,柳詒徵于《宋史質》,皆有專題論文。此期的中國史學史著作也有關于明代史學介紹的內容。劉節的《中國史學史稿》,對明代史學著墨不多,但信息量很大,重要的明人史著大部分提到了。

德國學者傅吾康的《明代史籍匯考》(1965),是一部比較全面介紹明人史籍的史料學著作??上Т藭鴽]有中文版,大陸不易覓到此書 。不過,《劍橋中國明代史》第12章《明代的歷史著述》是傅吾康撰寫的,大體上可以一窺此書的輪廓。日本學者對明代史學也比較注意,淺野忠允有《明實錄雜考》,今西春林有《關于明代起居注》和《明季三代起居注》,間野潛龍有《祝允明的史學》。對明代起居注、祝允明的《罪知錄》,國內一般人不注意,日本人開了研究的先河。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中國史學史》(1967),專列《明代史學》一章,下分11節,依次為《元史》的編纂、大規模的編纂作品、掌故學之一變、李贄之史論、楊慎之學、歸有光的史記評點、胡應麟的筆叢、正統論、王光魯的沿革地圖、焦竑的目錄學、金石學、經世文的編輯、類書?,F在看來,作者對明代史學的認識并不科學、全面,有輕重失倫之感。不過,他開拓了不少新的專題,如王光魯的沿革地圖、經世文的編輯,國內學者就不注意。

總體上來看,20世紀80年代前,國內外學者對明代史學的研究是很不夠的。明代史學研究不受人重視的原因何在?臺灣學者吳智和認為,前人輕視明代史學的原因有三:一是國人所著史學史在通論明代史學部分時,所述多失之浮泛粗略,不然就是厚誣明人。二是明末清初諸人批評明人之史學著述時,過于嚴苛,以至于泯滅一切既有成就。三是清修“四庫全書”諸人在有意無意間,似乎有否定明人成果之嫌疑,尤其是在筆記史料方面 。我也有類似的看法。在《傳統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 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物。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

明代史學受人冷落,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從內部來說,明代史學在某些方面確不如唐宋史學,但更主要的還是外界片面和不正確的認識推波助瀾所致。歷史上曾有兩個否定明代史學的高峰,第一個時期是清初。清初學人若張岱、錢謙益、黃宗羲、顧炎武、吳炎、萬斯同、朱彝尊等,都發表過不少偏激的議論 。第二個時期是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編《四庫全書》,其指導思想之一,便是清算和極力貶低明代學術文化,“寓禁于征”,這使明人大量重要著作得不到廣泛流傳,乃至失傳。《四庫提要》把著作分成正目和存目兩檔,將絕大部分明人著作貶入存目,使人們無形之中產生一種不重要印象。影響最深遠者,莫過于通過《四庫提要》,對明人著作分別進行肆意攻擊?!端膸焯嵋肥乔迦藢η逡郧爸饔绕涫敲魅酥鬟M行了秋風掃落葉式清算以后產生的一部目錄提要著作。《四庫提要》貶低明人著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種:(1)以偏概全。以個別缺點,否定全書內容之價值,是它慣用的伎倆。(2)給明人扣上“學無根柢”帽子。四庫館臣皆是一群樸學家,他們最拿手的做學問方式是考據,因此,他們在評價明人史著時,慣于從考據學角度衡量其價值:凡是考據著力者,便稱是“學有根柢”;反之,則是“學無根柢”?!懊鞔氛撝炼?,大抵徒侈游談,務翻舊案,不能核其始終” ?!懊魅藢W無根柢,而最好著書,尤好作私史” 。這些恐怕是后人否定明代史學時,引用頻率最高的“名言”了。(3)謾罵有夷夏之防或有啟蒙色彩的史著。王洙《宋史質》,李贄的著作,四庫館臣的抨擊最烈。稱《宋史質》“荒唐悖謬,縷指難窮,自有史籍以來,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其書可焚,其版可斧。其目本不宜存,然自明以來,印本已多,恐其或存于世,熒無識者之聽,為世道人心之害,故辭而辟之,俾人人知此書為狂吠,庶邪說不至于誣民焉” 。思維定勢一旦產生,后人遂不加細察,耳食先賢之言,于是訛以傳訛,明代史學受到冷落。

如何看待清代學者對明代史學的批評?“破”是為了“立”,清初人為了“立”新風,必須“破”明人舊風,這是相當正常的。關鍵的是,今天的史學史研究者,不能盲目搬用前人的結論。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來,恢復明代史學的真面目。

2.近20年明代史學研究的回顧

明代史學研究的受人注意是近20年以來的事。總的發展態勢是,由輕視到重視,漸趨繁榮。其特點是,

以系統研究為主,零星研究為輔。具體地說,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研究隊伍的擴大。20世紀80年代后,人們開始重視明代史學的研究。董樸垞《中國史學史長編目錄》 ,于明代專列一編,下分開館修元史、敕編大典與奏議、設館修會典實錄、建議修國史、治目錄校讎學、補續通鑒、通鑒綱目及紀事本末、改撰陳志、改編宋史、補續三通、成史論派、喜談本朝掌故11章,下面列舉了35部書。這部《長編》雖未編成,但這個目錄,對于明代史學研究來是有意義的。它拓寬了學人對明代史學成就的認識,也為明代史學研究課題選擇作了向導。

倉修良是比較早重視明代史學者。其《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1983),專門設有“再度以褒貶人物為中心的明代史學”一章,下分形成重當代、重人物褒貶的原因、明代傳記概述、明代設館編纂的史書、王世貞和李贄的史學思想、談遷和他的編年史著《國榷》、其他野史舉要(明清之際野史成風、張岱的《石匱藏書》和《石匱書后集》、查繼佐的《罪惟錄》、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六節,開明代史學研究的先河。

張孟倫對明代史學也算重視?!吨袊穼W史》(1985)下冊設有明修《元史》、明修史書雜述、李贄史論三章?!懊餍奘窌s述”提到了《石匱藏書》、《罪惟錄》、《國榷》、王世貞著作、《明名臣琬琰錄》、《列卿紀》、《今獻備遺》、《皇明世法錄》等。雖較簡單,但總算有一定的位置。

朱仲玉認為明代史學有值得肯定之處,“并不如《四庫》所說那樣糟糕”,關鍵是要去挖掘。他選擇宋濂、王祎、柯維騏、焦竑等人作為突破口,對明代史學作了初步的研究,發表了幾篇開拓性的明代史學論文 。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吳智和也是較早重視明代史學研究者。他嚴厲地批評了前人對明代史學的輕視,“持平而論,明代史學成就,由總的方面來說,仍有其可觀之處。雖然明代史學不及宋代名家輩出,但是史學風氣的昌盛,以及學術各方面呈現平穩的發展,且下開有清一代的學術風氣”?!坝懈杏诮袢藢γ鞔穼W成就,大多安于既有陳說舊學,而少有人愿意朝此去推求這方面知識的廣度,以增實新知。如此安于現狀的學術研究風氣,實有待于有心人士共同努力去破除與開發,并加以導正”,他率先選擇了不為前人所注意的何良俊、沈德符、謝肇淛、顧起元、朱國禎五人作為突破口,擬結集為《明代嘉崇間的史家及其史學》?!安⑵谂斡牲c的建立擴展至面的研究”,如此一部完整的《明代史學史》“或許有朝一日能粗具面目也說不定” 。可惜,作者后來的治學興趣轉移到明代茶文化與教官文化研究上,于明代史學只寫了朱國禎、何良俊、謝肇淛3人的長篇論文。

南開大學的楊翼驤對明代史學史也有過系統的摸底調查,其《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第三冊是元明部分的。以編年方式,匯錄、考辨明代史學,此為系統的第一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人以明代史學為中心,做成了博士論文。如武漢大學的謝貴安博士著《明實錄研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畢業、現任職于靜宜大學的廖瑞銘博士,寫了《明代野史的發展與特色》(1994)。南開大學的李小林博士著《萬歷官修本朝正史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的向燕南博士撰寫了《晚明史學思潮研究》。南開大學畢業、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艷秋博士撰寫了《明代史學探研》。南開大學畢業、現任職于廣西師大的任冠文博士著《李贄史學思想研究》(1996)、南開大學的孫衛國博士著《王世貞史學研究》。這7部博士論文,無疑是明代史學研究的前沿之作,值得讀一下。

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李焯然也是比較早治明代史學者,寫過丘濬《世史正綱》、焦竑史學研究的論文。大陸的葛兆光、羅仲輝、姜勝利、李小樹、吳振清、趙承中、夏素清、殷夢霞,臺灣、香港的林慶彰、楊永安、高春緞、吳金娥、姜公韜等也對明代史學有所研究。其中,葛兆光的《明代中后期三股史學思潮》、《明清之際中國史學思潮》兩文,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了明清之際中國史學思潮的演變軌跡,至今讓人稱道。

第二是研究條件的成熟。20世紀80年代,研究明代史學史,在資料上有兩個困難:一則是使用不便。明人所作史籍,按目前的古籍標準,入善本范圍。一入善本,只能手抄,不能復印。二是收藏分散。明人史著,分散在全國各個圖書館,以一人精力,不易遍覽。幸好,這些困難,在近10多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當歸功于影印技術的廣泛使用。臺灣自影印《四庫全書》后,又接連出了《元明史料叢書》、《明代史籍匯刊》、《明清史料叢刊》、《明代傳記叢刊》等叢書。在臺灣古籍影印風的波及下,大陸出版界也紛紛做起古籍影印工作。特別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禁毀書叢刊》、《四庫未收書輯刊》、《中國野史集成》等大型古籍叢書的出版,將明代古籍的影印工作推向了高峰。最近十幾年,中國的古籍數字化步驟在加快?!端膸烊珪?、《四部叢刊》、《漢籍電子文獻》(臺灣中央研究院)及建設中的《中國基本古籍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等大型叢書的電子化,則使古籍的使用完全上升到了現代化水平。在電子版背景下,省略了復印與打字程序,使古籍資料的搜集與使用實現了“零接口”。幾秒種的復制與粘貼,就可以使古籍資料變成自己想要的文本格式資料。明代史著的由由分散到集中,由“線裝版”到“影印版”再到“電子版”,使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自由縱情閱讀、隨意復制,這極大地便利了明代史學的研究工作,推動了明代史學研究的向前發展。

第三是研究成果的繁榮。經過近十多年的研究,到了世紀末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明確宣告,明代史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成熟時期。這種成熟表現為:一是基礎工作的扎實。楊翼驤《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第3冊,1999)、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2000)的出版,使明代史學研究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之上。二是專題研究面廣,且有一定的深度。明代史學史上重要或稍次的史家與史著,都有了研究論文。有的甚至有很多論文,形成過小小的熱點。三是綜合研究的進行。在專題研究基礎上,寫出了一系列宏觀思考的文章。四是出了不少專題性的論著,如張建業《李贄評傳》(1982,2000年又出過修訂本)、楊永安《祝允明之思想與史學》(1987)、王慎榮《元史探源》(1991)、謝貴安《明實錄研究》(1995)、李小林《萬歷官修本朝正史研究》(1999)、任冠文《李贄史學思想研究》(1999)。五是明代史學思想史的出版。吳懷祺主編了一套多卷本的《中國史學思想史》,其中的明代卷(2002)是向燕南撰寫的。作者選取了宋濂、王祎、丘濬、陳建、薛應旂、王世貞、李贄等著名史家,就其史學思想作了深入的解剖,有一定的新意。六是明代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國史學史教材中有所體現。李炳泉等主編的《中國史學史綱》(1997)的明代史學部分是筆者撰寫的,大體上勾勒了明代史學的發展全貌,比之此前的史學史教材來說,明代史學部分充實多了。瞿林東的《中國史學史綱》(1999),于明代史學著墨不少,內容寫得比較飽滿。

3.明代史學研究的展望

至目前,明代史學史研究,已發展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平臺”期。今后的走向,除了繼續開拓新專題、深化老課題外,主要是轉換視角,對明代史學做出新的認識。如歷史演義的發達、職業史家群的出現、史體的綜合創新,就是一些值得研究的新課題。北京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廉敏,正在就明代的歷史理論,做一篇博士論文。這無疑是一個好題材。

還應普及研究成果,糾正前人對明代史學的錯誤認識,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如朱國禎史學的研究,最為典型。最早研究朱國禎史學的,當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吳智和教授,他在1985年就發表了《朱國禎的史學》一文。可惜,當時由于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的隔絕,我無法獲知這一信息。1986年,我做碩士論文時,也選擇了這一課題,完成了《朱國禎史學初探》。1987年通過論文答辯,1989年正式刊發。不意此時發現無錫的趙承中也有《明代史學家朱國禎考略》、《明代史學家朱國禎著述考略》兩文。在20世紀80年代,竟有三人先后研究朱國禎史學,這既是好事,同時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因為,由于信息不靈,浪費了大家不少精力。又如朱國禎《皇明史概》還存世,有人竟稱朱氏“有《皇明史概》,另有《皇明大政記》、《皇明大訓記》”,其實《皇明大政記》、《皇明大訓記》是《皇明史概》的組成部分,并非是另外兩部書。有人稱此書已失傳,更是讓人驚訝。

繼續影印明代古籍。明代史籍數量很大,這可以從《千頃堂書目》等得到證明。到目前為止,明代史著的影印出版,雖已經達到80%以上的程度,但仍有不少史籍未及影印。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尚有不少稀見史籍傳世,如蔣誼《續宋論》、王坤《史學綱領》、趙辰《讀史愚見》、陳堯《史衡》、金燫《歷代諸史會編》、陳建《皇明歷朝資治通紀》、唐順之《左氏始末》、雷禮等《國朝進士列卿表》、林有望《史綱疑辨》、魏顯國《歷代史書大全》、魏顯國《列國史補》、王世貞《國朝紀要》、王世貞《皇明名臣琬琰錄》、童時明《昭代明良錄》、吳士奇《皇明副書》、王惟儉《宋史記》、周之綱《史乘纂誤》、汪國楠《皇明名臣言行錄新編》、姚舜牧《史綱要領》、許重熙《國朝殿閣部院大臣年表》、嚴衍《資治通鑒續編》、張岱《古今義烈傳》、朱懷吳《昭代紀略》、謝肇淛《史考》、鄭郊《史統》、余大朋《史統》、曹勛《古史紀年》、郭造卿《燕史》、 屠本畯《三史統》、譚奇《史鑒綱目論說》、劉廷焜《閩學宗傳》、郭邦藩《史綱纂要》、郭勛《三家世典》、楊一葵《裔乘》、范欽《皇明貢舉考》等。這些善本書收藏點分得很散,閱讀不便。目前,《四庫禁毀書叢刊》第二期工程正在進行之中,收書近200種。我們希望《四庫未收書輯刊》編委,能擴大視野,將以上這些書也納入影印范圍,出版《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二期工程。只有影印,化一為千,才能更好地保存古籍,不致再失傳。

附記:此為拙著《明代史學的歷程》結論之第一部分。此書入選“東方歷史學術文庫”,已在2003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明代史學曾是中國史學史研究中的冷門,但近年卻成了小小熱點。作者以學術史取向,用平視眼光,把自己放到明代史學學術群體中加以考察,不計老小,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明代史學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至今聊以自慰,故而單獨拿出來,供人參考。

[1]有關明代史學論著的來源,詳參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附錄《明代史學論著索引》,下面不再詳列。

[2]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主任黃兆強教授已經將《明代史籍匯考·序言》譯成中文,待刊。

[3]《何良俊史學》,《明史研究專刊》第8輯,1985。

[4]《中學歷史教學》1990年第3期。

[5]詳參本書第20章第6節。

[6]《四庫全書總目》卷88《史糾》。

[7]《四庫全書總目》卷58《今獻備遺》。

[8]《四庫全書總目》卷50《宋史質》。

[9]《史學史研究》1980年第1期。

[10]朱仲玉曾擬編一小冊子《明代史學》,分總論、當代史、改編宋史、通俗史學等幾個部分。20世紀80年代后期,筆者曾擬與朱先生合編《明代史學》,分敘論、前代史的修纂、當代史的修纂、史學領域的擴充、明代史學總評。

[11]《何良俊史學》,見《明史研究??返?輯,1985。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