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中國化實踐——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展
楊文森
論文關鍵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思想路線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是植根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科學,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如此,本文主要論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上走過了80多年的光輝歷程。8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要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當我們的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當我們的黨粉碎“四人幫”,取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20多年偉大建設成就,無一不是在正確的思想路線指導下實現的。正確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的革命和建設法寶,是我們時代精神的精髓,它指引中國人民由歷史走到現在,通向未來!所以,正確了解黨的思想路線的發展過程,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堅持、實踐、和發展黨的思想路線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毛澤東最早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中國化——即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對“實事求是”首先作出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并把它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是毛澤東。這條思想路線,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在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絕對化、把共產國際的指示神圣化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民主革命時期,教條主義曾經在黨內盛極一時,并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危害。黨內教條主義的突出表現就是照搬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惟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指示是從,就是不從實際出發。正是在同黨內教條主義的斗爭中,毛澤東為我們黨確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30年,毛澤東專門寫了<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科學論斷,堅決反對在黨內討論問題時,開口閉口“拿本本來”的行為。他說;“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說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在戰勝了使中國革命遭受到嚴重失敗的教條主義路線以后,毛澤東在1936年和1937年寫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奠定了我們黨的思想理論基礎。他說:“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1941—1942年,毛澤東發動延安整風運動,徹底批判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強調實事求是是同主觀主義對立的思想路線。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講演中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指出要從實際情況而不是從主觀想像或書本出發,詳細地占有材料,從中找出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引出正確的結論,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現實際中抽出來又在客現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
經毛澤東改造和界定后,“實事求是”成為一個科學的概念和范疇。正如鄧小平所說;“馬克思、思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使中國共產黨擺脫了教條主義帶來的精神枷鎖,實現了一次思想的大解放。中國共產黨從此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從根本上說,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正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勝利。
二、鄧小平恢復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1、鄧小平恢復和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粉碎“四人幫”后,國家百廢待興,面臨著撥亂反正和開創新局面的艱巨任務。鄧小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敏銳地指出:要解決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開創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必須首先解決思想路線問題,即恢復和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從粉碎“四人幫”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一段時間里,當時的黨中央負責人對撥亂反正工作采取了抵制和阻撓的態度,推行“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所謂“兩個凡是”,就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實際上是繼續維護“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政策,將毛澤東同志晚年的一些錯誤觀點混同于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當作判斷是非的標準,壓制當時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兩個凡是”是一種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原則,根本違背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如果按照“兩個凡是”的原則和方針去辦事,那么“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就不可能得到糾正,黨的工作重點就不可能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就不可能開創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在批判和清算“兩個凡是”,恢復和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偉大斗爭中,鄧小平同志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首先,他深刻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1977年5月間,鄧小平同志嚴肅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認為“這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文化大革命”把個人崇拜推到極端,認為領袖的話“句句是真理”,而“兩個凡是”仍然維護這種個人崇拜和本本主義的思想。所以,要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必須沖破“兩個凡是”設立的禁區。其次,他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鄧小平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必須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不能抓住一兩句話斷章取義,任意加以割裂和歪曲。“如果我們只把過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那就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更談不到正確地解決什么問題。那樣,即使我們口頭上大講擁護毛澤東思想,實際上也只能是違反毛澤東思想。”再次,鄧小平深刻揭示了真理標準討論的重大意義。他說.這場討論重新恢復和發展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而“思想路線不是小問題,這是確定政治路線的基礎,正確的政治路線能不能貫徹實行,關鍵是思想路線對不對頭。所以,不要小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爭論。這場爭論的意義太大了”。鄧小平還強調指出:“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 正是鄧小平同志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求實精神,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這就在新的歷史時期,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思想基礎。
2、鄧小平還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他不僅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且把實事求是提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第一次明確提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第二,他把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作為實事求是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把實踐標準與生產力標準統一起來,把“三個有利于”作為檢驗各項工作得失成敗的標準。第三,強調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聯系起來,并將其納入到黨的思想路線之中,從一個新的角度拓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這是鄧小平同志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最突出的貢獻。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運用方面的最大成果,是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20多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也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三、江澤民進一步重申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主要體現在:
1、進一步重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保證我們黨永葆生機的法寶。”1998年12月28日,江澤民<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總結了20年來的主要歷史經驗,在11條經驗中,第一條經驗就是“必須堅持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講話指出,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穿于2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每一步前進,改革和建設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實踐是永無止境的,認識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要一以貫之。”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使理論隨著實踐的進展和時代的前進而發展。”
2、進一步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主要有(1)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必須有“三個解放”:“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2)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不斷前進,應勇于和善于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第一次把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引進了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體系。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從根本上進一步回答了在21世紀,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
總之。建黨80多年來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探索、確立和豐富黨的思想路線,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實踐黨的思想路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