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文藝與政治關系的論析
彭志勇
【論文關鍵詞】文藝;政治;相對獨立性
【論文摘要】鄧小平對文藝與政治的關來論述:不提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不可能脫離政治;加強和改善黨對文藝工作領導;充分尊重文藝自身發展規律。文章認為,鄧小平對文藝與政治辯證關系的論述,摒棄了左傾路線.堅持了馬充思主義關于社會意識形態各要素互相影響的觀點,加強和改善了黨對文藝的領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意識其有相對獨立性原則。
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是鄧小平理論首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作為老一輩革命家和新時期引路人。他深知理順這一關系將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向,關系著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
但是。“文革”期間,思想愜化,教條主義盛行。人們不是依據毛澤東思想的精位來解決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發展和完善毛澤東文藝思想;而是置其開放性特點于不顧。機械地從毛著中抽繹出“文藝從屬于政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藝運動戰線的指導方針。無視其具體語境與現實條件之間的顯著的差異。強調階級斗爭為綱。強調文藝的政治工具職能,使文藝工作走向了極“左”路線,文藝事業幾近崩潰。
十年動亂結束之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及時果斷地實現撥亂反正,更新觀念。他以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勇氣和開拓精神,勇敢地面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文藝現實,科學地總結出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經驗教訓,辯證地闡發了文藝與政治關系的一般原理、時代特點及具體內涵。
一、鄧小平對文藝與政治辯證關系的闡述,是在深刻總結驗教訓的荃礎上.摒棄了自“文革”以來長期指導文藝工作的左傾錯誤路線.破除了人們對文藝與政治關系的曲解
鄧小平要求今后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從屬于政治”這句口號在長期的執行過程中,束縛了作家的手足,剝壓了他們的創作自由,造成文藝百花園一度的蕭瑟。理論上它要求政治思想內容第一,藝術風格形式第二,以單一的政治標準來衡量評判作品;實踐中則無視藝術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犧牲藝術以滿足政治,一廂情愿地以為政治要文藝干什么.文藝就得干什么。隨著將政治片面歸結為階級斗爭,政治標準就完全代替了藝術標準。文藝變成了政治的奴牌仆從.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獨立性和必要性。
鄧小平親眼目睹了這句口號在“文革”時期曾給文藝工作帶來的巨大災難.所以他一出來主持工作。就提出了:“我們堅持‘雙百’方針和‘三不主義’。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長期的實踐證明它對文藝的發展利少害多”。“文學藝術不要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鄧小平的這些論述就是要求人們摒棄陳見,破除對文藝與政治關系的曲解。不要把文藝作為形形色色的政治任務和政治運動的從屬工具。人為割裂文藝與政治的辯證關系。
文學藝術作為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和思想情感的流露,是作家依據現實事物按照美的規律能動創造的結果。它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內容,若僅僅以政治內容作為衡量作品的唯一標準,無疑是片面的。因為政治生活雖然是文藝表現的重要內容,但它也只不過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其他還有很多側面諸如: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社會交往、倫理道德、宗教活動等等也是文藝反映的主要內容。況且文藝既然是一種審美意識,如若抽去它的審美物質,消解它的審美價值,無異于取消藝術自身。鄧小平深刻把握了文藝的內在特性,突破了單純強調作品政治內容的局限性,指出不能離開作品的藝術價值孤立地討論它的思想價值,要兼顧其他各個方面。充分認識并在實踐中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實事求是地制定黨的文藝方針政策。
二、鄧小平對文藝與政治辯證關系的闡述,是奠定在科學概括現階段政治的荃本內涵的堅實基礎之上的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全面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對政治這個概念進行了重新規定。他說:“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極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縱觀鄧小平的前后論述,他所說的政治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包含經濟建設、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精神文明建設三層含義。
第一,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鄧小平在很多處都談到了一定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放松。“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把四個現代化建設作為重點,堅持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鄧小平不僅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階段黨的根本任務,而且還把它提到了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第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鄧小平認為,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只有提高了人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才能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從而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鄧小平說:“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的政治。”當前要努力培養具備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現化科技文化素養,遵守法紀的一代新人,激勵他們‘’努力去實現人民的利益,捍衛祖國的榮譽,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前途而英勇獻身。”
第三,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的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的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鄧小平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意義非常重大,它不僅可以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還會影響到我國跨世紀宏偉藍圖的全面實現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
三、鄧小平在闡述文藝與政治辯證關系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意識形態各要素相互彩響相互作用的基本觀點,重申了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并具體分析了現階段文藝工作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任務
因為政治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必然要影響到藝術家的觀點和情感。而每一個藝術家都不可避免地站在一定的階級、政黨、集團立場上,分析和評價社會生活。這就決定了文藝必然具有政治傾向性。所以鄧小平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雖然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文藝可以脫離政治。“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鄧小平認為,從當前的國情來看,不脫離政治就是要求文藝不脫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樣的政治;不脫離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樣的政治。
首先,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鄧小平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要求文藝作品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濫造,“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要求文藝工作者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黨的正確領導,宣傳社會主義中國的巨大成就和無限前途,鼓舞人民奮發努力,積極向上,同心同德地為偉大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英勇奮斗。 鄧小平強調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二為”方針,“對于來自‘左’和右的,總想用各種形式搞動亂,破壞安定團結局面,違背大多數人利益和意愿的錯誤傾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碩他明確指出:“理論界、文藝界還有不少的間題,還存在相當嚴重的混亂。...針對有些人淡漠文藝的社會主義方向,卻熱心于寫陰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編亂造的,歪曲革命和現實的東西,鄧小平提出了嚴厲的譴責與批評。他堅決支持對反社會主義劇本《苦戀》的批判,認為這是有關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問題,.再三強調要清除思想領域的精神污染,抵制西方文化思潮的滲透。
其次,文藝要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各種阻礙勢力及錯誤思想路線作斗爭,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鄧小平認為,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其他各項工作都必須以此為中心。但是長期沿續下來的落后生產方式、保守習慣勢力及其深層心理積淀將會對現代化建設產生巨大障礙。因此,鄧小平要求“文藝工作者同教育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關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同各種妨害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有效的斗爭。要批判剝削階級思想和小生產守舊狹隘心理的影響,批判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克服官僚主義。’。文藝不僅要承擔起社會批判的責任.批評和揭露各種阻礙現代化建設的落后思想及“左”傾錯誤;更重要的是,要正面謳歌和贊美人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的艱苦卓絕的勝利和建立的豐功偉績,展示和煩揚他們在同形形色色非社會主義的矛盾沖突中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優秀品質和創造精神,激發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再次,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是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文藝應該以自身特殊的表現形式給人們以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精神滋養,發揮文藝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特殊功能。鄧小平要求“文藝應當在描寫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豐碩的成果。要塑造四個現代化的創造者,表現他們那種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度,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創造力,有寬闊眼界和求實精神的嶄新面貌.要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來激發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造活動。’。他多次強調報刊、電臺要自覺加強自我修養,考慮作品對人民尤其是青年思想傾向的影響,輿論界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新人的模范事跡,積極營造一種全社會爭做新人的良好氛圍。鄧小平衷心希望文藝界所有的同志都能經常地、自覺地以大局為重,發揮文藝的教育引導功能,提高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
最后,文藝對于建設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負有重要責任。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在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途中一項須臾不可忽視的關系全局性的工作。他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能夠自覺承擔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重任,堅持不懈地以自己的創作努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覺悟和倫理道德水準。文藝工作者要面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新型人際關系。同時,還要注意將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結合起來,發揮社會主義文藝的娛樂功能,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滿足人民對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面貌。
四、鄧小平在闡述文藝與政治辯證關系時,特別指出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
鄧小平認為,過去林彪、“四人幫”的作法扼殺了文藝的生機。他堅決要求“衙門作風必須拋棄。在文藝創作、文藝批評領域的行政命令必須廢止。...黨領導文藝,要按照文藝的特殊規律辦事,要根據歷史新時期的特點,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能任意對文藝橫加千涉。
但是,改善黨的領導并不是不要黨的領導,對文藝領域內的不良傾向聽之任之,撤手不管。鄧小平反復強調“必須大力加強黨對思想戰線的領導”,嚴肅批評了文藝界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和精神污染問題,認為青年詩人在北師大的反動言論和烏魯木齊文聯籌備組大鳴大放反社會主義言論,脫離了社會主義軌道,脫離了黨的領導。。他要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的主要負責人一定要重視理論界以及整個思想戰線的情況、間題和工作。首先要認識目前間題的嚴重性,認識改變思想戰線的領導軟弱渙散狀況的迫切必要性。...文藝工作者也要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自覺地保持社會主義文藝的高尚品位,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鄧小平特別指出新時期黨領導文藝的重要方法是鼓勵和表彰優秀的文學作品,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批評的方法要講究,分寸要適當,不要搞圍攻、搞運動。不能讓過去那種簡單片面、粗暴過火的所謂批評,以及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草率作法再次重演。批評要采取民主的、說理的態度,“無論是開會發言、寫文章,都要進行充分的說理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絕不能以偏概全,草木皆兵,不能以勢壓人,強詞壓理。
五、鄧小平在闡述文藝與政治辯證關系時,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原理,認為要促進我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就必須充分尊重文藝自身發展規律及其性質特點,大力提倡多樣化、自由發展、民主團結的原則。
鄧小平首先指出“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們,有多樣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和藝術愛好。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具有空前的多樣化,才能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雄偉和細膩,嚴肅和詼諧,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夠使人們得到教育和啟發,得到娛樂和美的享受,都應當在我們的文藝園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在藝術題材上.‘。英雄人物的業績和普通人們的勞動、斗爭和悲歡離合,現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應當在文藝中得到反映,我國古代的和外國的文藝作品、表演藝術中一切進步的和優秀的東西,都應當借鑒和學習。
鄧小平重申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爭論。他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廣闊的文藝天地里,克服以往單調刻板、機械劃一的局面.敢于創新。不同學術流派和學術觀點之間要開展競賽和爭鳴,共同推動文藝事業的發展。
鄧小平認定要繁榮文藝創作,就必須充分尊重創作規律,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活潑、自由民主的創作氛圍。他說:“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寫什么和怎樣寫,只能由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千涉。他深知,只有打破對文藝創作限制的條條框框和精神枷鎖,讓文藝工作者充分獲得條件去發揮自己的創造熱忱,聰明才智和創新意識,社會主義文藝路子才會越來越寬;只有在文藝界、理論界充分發揚民主自由,極力創造一種團結、寬松、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社會主義文藝才能得以日益豐富多采繁榮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