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江澤民對毛澤東鄧小平治國方略的豐富和發展
涂剛鵬 桂龍
論文關鍵詞:江澤民治國方略毛澤東鄧小平
論文摘要: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的13年中,在國際國內十分復雜的形勢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緊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的治國方略。
面對新形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艱巨任務,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緊密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的治國方略。
一、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與時俱進。
高度重視理論指導和理論創新,以發展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這是江澤民同志進行理論思考和國家治理的一個突出特點。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但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它必須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毛澤東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內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人。早在1930年,毛澤東同志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后來,鄧小平同志又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發展。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的實踐相結合……離開自己的國家實際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江澤民同志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的這一偉大思想。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他明確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了根本。同時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沒有出路。”在“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我們黨有八十年的奮斗歷史,有創立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實踐,有國內外發展社會主義事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只要我們站在時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實踐,把握住時代特點,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認識,不斷吸取一切科學的新經驗、新思想、新成果,我們就能夠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貢獻。”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對待馬克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正確方法,江澤民同志在不斷結合發展著的實踐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探索的基礎上,集中全黨智慧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必須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
二、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認識,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們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在實踐中取得成效的基本依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經驗。早在1959年底,毛澤東在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就提出把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這兩個階段的設想,這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有益探索,但是他并未對這一認識作進一步的論證和發展。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社會性質和社會形態的角度出發,得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內涵、歷史依據、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及其解決途徑作了充分的論述。江澤民同志在深人思考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全面深刻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特征、基本綱領作了進一步的拓展。他系統地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內容,并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些標志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都作出過重大部署: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第二步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新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三、深化了對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初步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早在1979年鄧小平同志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人的談話中就深刻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些重要論斷以其巨大的理論震撼力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隨后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l1月召開的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又正式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進憲法修正案中,這樣就以法律的形式將其確定下來。1993年l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和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我們在90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在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同志再次強調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綱領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到2l世紀的前l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需要進行大膽創新和全面改革。江澤民同志對如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創新,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理論。他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是,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指導下,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等五個方面。 四、提出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大發展。建國以后,在毛澤東同志的指導下,我國先后制定了關于發展農業技術、工業技術、國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規劃和綱要。鄧小平同志在繼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觀點的同時,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此同時,他高度重視教育的發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著名論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敏銳地把握時代發展特點,及時提出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91年5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國科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講話指出:“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后來,在1995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偉大號召。他強調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與此同時,江澤民同志在綜觀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1994年3月25日,中國政府通過的《中國2l世紀議程——中國2l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以及人121、教育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和政策措施。隨后,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l0年遠景目標綱要》時,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重大戰略問題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之中。1995年9月,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同志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再次強調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他指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五、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毛澤東同志創立了新中國政治體制的總體框架,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基本政治制度,同時從體制改革的角度對仿效蘇聯政治體制模式的弊端進行了理論反思和改革嘗試。鄧小平同志把政治體制改革看作是事關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加速現代化事業發展的根本性、長期性任務,看成是鞏固安定團結政治局面和保障我國長治久安的根本措施。他提出“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總的來說是要消滅官僚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改革評價的標準:“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第三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改革的原則是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江澤民同志繼承和堅持毛澤東、鄧小平關于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理論,提出要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他強調要把政治體制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機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納入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江澤民同志對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理論的重大貢獻。
六、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毛澤東同志關于法制建設的思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立依照憲法治理國家的目標導向,強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國家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二是確認人民主權原則,高舉民主憲政精神,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形式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是強調對敵人實行專政的職能和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方針。在治國方式上習慣于執政黨的政策引導,沒有把政策引導和法律實施結合起來,習慣于運動式的“大民主”的群治方式,把群眾斗爭和群眾運動視為黨的政治優勢和傳家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主張搞法治,不要搞人治,認為“搞法制靠得住些”。在1978年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由此,形成了依法辦事、依法治國的新思路。江澤民同志在繼承鄧小平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后來,在2000年初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又同時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我們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這是他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一個突出貢獻,是其治國方略的顯著特點。它標志著我國法制思想和法制建設正在實現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的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