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歷史教學中“樂知者”的培養
姚愛軍
論文關鍵詞:歷史教學;“樂知者”
論文摘要:不僅課上要下功夫,課下更要下功夫,一定要做到內外結合,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說除了課堂內教學活動以外,我們還要有相應的課外歷史教育活動,才能真正做到“課堂內外大課堂”。
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物而進行學習的心理傾向。而歷史學科因其內容的龐大和時間的久遠性,長期以來被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使很多學生對歷史課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仍是永恒的話題
孔子說過:“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歷史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不管什么方法,如果失去了趣味性,學生肯定不愿意聽。這其中有許多技巧需要注意:第一,聲音要抑揚頓挫,起伏適當。這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跟著你的聲音進入狀態,這就像和看電影一樣,總比在家看牒片好,這就是“電影院效應”。第二,要加用肢體語言,它能使學生有個形象的記憶,使本來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這對他們的理解很有幫助。第三,適當的將普通話和方言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語音效果,尤其是在學生學習困倦的時候加兩句,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精神,但這種方法不能滿堂串,這就容易使歷史課失去趣味而變為純粹的搞笑,如果嚴重的話甚至將使歷史課失去它原本的“理性”。要讓學生保持“樂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須改革創新,靈活有樂趣。
一、用講故事、師生議論來引發學生的興趣
如講“唐朝的衰落與滅亡”這一課時,讓學生講出各自所知道的有關歷史故事。因同學們看過電視《唐明皇》,所以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后,教師用談話法講述本課。講完課文后引導學生討論“唐玄宗對唐朝由盛而轉衰的歷史責任”,通過這樣的學習、討論,學生對本課了解的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
二、用編兒歌、順口溜、做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講《中國歷史》第二冊第10課“杯酒釋兵權”這一課時,老師先解釋“杯酒釋兵權”中“釋”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后讓學生看課文,這是哪位大臣給宋太祖趙匡胤提出的建議,學生回答后,教師讓幾位同學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幾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將,把課文中小字部分的內容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游戲,此時,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本課的“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這個重點內容抓住了,且對后面用同樣的手段解除了地方節度使的兵權都輕而易舉的記住了。
那光憑課上短短四十分鐘就萬事大吉了嗎?很顯然這不是最佳答案,我認為不僅課上要下功夫,課下更要下功夫,一定要做到內外結合,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說除了課堂內教學活動以外,我們還要有相應的課外歷史教育活動,才能真正做到“課堂內外大課堂”,那么什么是課外歷史教育活動,他又該怎么去做呢?我們接著往下談。
課外歷史教育活動,是學校在歷史課堂教學以外,由歷史教師主持或指導,學生參加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形式多樣的歷史教育活動。例如組織歷史興趣小組,歷史專題講座、歷史主題班會、歷史知識競賽、參觀古跡等。歷史課外教育活動以歷史課堂教學為基礎,是歷史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它是學校歷史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歷史課外教育活動,是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以多種形式、有計劃地、生動活潑地將課外活動開展起來,讓我們的學生站到歷史的瞭望臺上,不僅了解世界的昨天,還要清楚地認識世界的今天,并迎接世界的明天。
當然,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生充滿愛心,去追尋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