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強化歷史教學的系統性與形象性
張彩江4
歷史是初中的一門基本學科,內容生動豐富,但部分學生反映歷史枯燥難記,其實是教學方法不當所致。通過幾年教學實踐,我覺得只要突出歷史課的系統性、形象性,就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下面就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談幾點粗淺做法。
怎樣加強歷史教學的系統性?我的做法是:抓住主線,揭示規律,縱橫聯系,知識成串。
以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的一段為例,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什么?因為“西方列強的侵略”。但是“有壓迫、侵略,就有反抗和斗爭”,因此近代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抓住這個矛盾,我把眾多復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分成兩條緊密聯系的線索:一條是帝國主義的侵華史,一條是中國人民的斗爭史。圍繞這兩線,我采用多種方法,把知識串了起來。
一、設計綱要圖表,簡明扼要地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如《鴉片戰爭》一節,我以《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為基礎,制作了綱要圖表,圖上標明了英軍入侵路線、年代、占領地方,中國軍民抗擊英軍的主要地點、人物、時間,投降派議和乞降的時間、地點、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等,概括了從虎門銷煙到簽訂《南京條約》的主要歷史事件。講授后讓學生根據圖表復述教材內容,回答有關問題,這樣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聯想能力和觀察記憶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學得快、記得牢,當堂即可鞏固。
二、指導學生編寫多種歷史年表
新教材有不少圖表,但還是不能滿足教育學的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力和概括能力,將知識系統化,我指導學生自編各種歷史年表。在復習時指導學生將帝國主義歷次侵華戰爭與不平等條約、中國人民革命斗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報刊代表人物、著作等分類整理列表,這樣可使學生整體上把握這段歷史進程,獲得比較全面的認識,避免見木不見林和相互混淆。
三、進行縱橫對比,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
在縱的方面,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幾個重要不平等條約列表對比,包括時間、戰爭名稱、條約內容、影響等。從對比中學生可以了解中國半殖民化程度是如何步步加深的。在橫的方面,我們圍繞主要矛盾的發展,避免孤立片面地看看問題,同時將同一事件中不同階級、集團、派別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如清朝統治者的投降妥協與愛國軍民的英勇斗爭,頑固派、維新派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之間的對比等,從對比看揭示事物的本質。
四、注意史論結合,讓學生從歷史事件中得出應有的結論
在突出歷史課系統性的同時,我還注意形象化教學。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故事、照片、圖表,增加教學的形象性,同時還注意將課內和課外、歷史和現實、思想教育和傳授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統一,使歷史課做到既重點突出、條理分明,又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合復習我組織了一次故事會,讓學生結合課內外學習,講述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時期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故事,在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前后,我還適當給以指導點撥,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和影片內容聯系起來,互相補充,加深理解。在教學中,我很注重適當補充一些具有時代性、趣味性和知識性的材料,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引人。這樣既克服了教材的枯燥,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也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并引發出他們對歷史的濃厚興趣。